创新源于个性

2017-05-31 09:27刘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个性思想创新

刘艳

摘要:创新不是孤立的,而是源于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源头是个性。个性是坚持自我与环境和习惯斗争而结晶的品质,与道德矛盾统一。塑造个性必须思想指引。

关键词:创新;个性;思想

市场对教育发出的最强音是呼唤创新,创新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不过,创新教育还只停留于理论探索阶段。创新教育为什么难以实施?不仅因为考试制度的严酷制约,也因为没有形成创新教育的具体措施。创新教育与任何教育改革一样,都决不是简单孤立的教育行为。创新教育的理论探索主要聚焦于两个问题,一是停留于创新教育意义的阐述,二是孤立讨论创新教育。

创新精神哪里来?来自个性。这就向传统教育提出严峻挑战,我们的整个教育似乎都没有为个性提供生存空间。个性与共性相对而言,共性是民族千年的习惯,也称传统文化,是命运的深刻根源。文化都有同化个体的倾向,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扼杀个性。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文化载体,由文化塑造,纵然是叛逆者也不可避免地被塑造。如果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智慧,文化就是人类认识自我的智慧。如果科学是线性递进的运行规律,总是不断进步,那么文化就是不断起伏的曲线运动,为什么人们总在古代寻求文化归宿,就是这个道理。个性是坚持自我与环境斗争而稳定的心理品质,比如,勇敢坚强勤奋叛逆等。由于习惯是环境影响结出的果实,也就成为个性斗争的又一顽敌,个性本是生命最伟大的创造,又成为创新的源头,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对个体而言,个性品质是文化的集大成,跟道德品质有机统一,创造完美人生。

在理论界,个性的概念常与个性才能的概念混淆,认为个性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个性才能,比如,艺术创造和科学创新的才能。个性是个性才能的精神之源,没有个性品质的塑造,就没有真正的个性才华。个性是个体认识自我的文化之大成,注定与代表传统文化的环境尖锐冲突。其实,创新本是批判思维的结晶,没有否定和批判,哪来创新?我们的教育是求同教育,考试追求标准答案,教师是考试的权威,一向肆意扼杀个性和创新。我们何曾从发展视角宽容过钻牛角尖的孩子?叛逆的个性是伟大创造者共同的品质,可我们能让叛逆者生存吗?这就難怪,教育培养不出大师。正是千年文化的势力太过强大,才塑造出如此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的生命,个性教育之路注定曲折漫长。听话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主流文化,把孩子塑造成顺从懦弱的性格是教育的成果,孩子的个性哪有生存余地?又哪来创新人才呢?

正是因为没有个性教育,创新教育才成为口号,真的创新教育是为孩子未来创新打下精神的底子,而非简单地点缀兴趣教育。每种个性品质都是创新的无穷动力,勇敢是冲破习惯和环境束缚而去做从没有做过之事,坚强是把从没有做过之事坚持到底,做出成效,而叛逆是对习惯和环境意志的否定,是坚守独立事业的精神家园。勤奋是优异的注意品质的标志,是注意长度和深度的有机统一,是完成生命使命的重要品质。

那么,个性品质是怎么塑造的呢?这就不能不引出思想的概念。在思想的指引下,不断行动,把行动积淀成良好习惯,最终形成个性品质。思想与习惯和环境意志相对而言,蒙昧生命受习惯和环境的摆布,追求个性的生命受思想的主宰。思想是情感浩劫里昭示的人生真理,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世界,得出的不苟同于他人的观念。思想既是情商也是智商的的重要标志。思想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是创新精神的结晶,又是创新的成果。人类文化的成果总表达为思想,科学的理论成果也以思想的形式呈现。现实中,凡是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者,无不拥有独立思想。可是思想并非杰出者的专利,每个生命都可以拥有独立的思想,而思想正是创新生活的精神之源。失去思想的生命只有偏见,思想靠逻辑获得,偏见源于文化和习惯。当“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怎样做”,都由思想指引,自我就成为自我的主人,注定生活是创新的历程。

思想包括两大类,即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关于自我的思想,不仅是认识自我的伟大成果,而且是改造自我的力量之源。关于世界的思想,不仅是认识世界的伟大成果,而且是改造世界的力量之源。不过,人类的两种认识成果都客观地记录在教课书里,思想就失去生存的土壤。西方教育与我们的教育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此。真正的教材不是系统地呈现人类已有的知识,而是成为学生思想的土壤,成为孩子认识自我的一种途径(并非唯一途径)。我们以为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认识自我的文化素养,形成强大的个性和高尚的道德,从而为孩子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决不仅仅在于以技能的方式掌握定理。如果科学课程还有意义,决不在于训练出解题技能,而是把学习升华为探索自我科学天赋的人生实践,特别是形成自我独立的科学观,树立崇高的科学理想。

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专利性,决不能从教师、书本或其他地方因袭而来,只要因袭而来就不是自我的思想。人文学科必须成为思想生长的深厚土壤,决不能成为经院式教育的殿堂。人文学科之所以毫无趣味,特别是毫无意义,正是因为变成教师兜售廉价教条的阵地。语文教材以文本的形式呈现,本是思想诞生的生动素材,可是教师偏要把文本的知识一条条揭示出来,灌输给孩子,哪里还有情感启蒙,思想开发?阅读本是读自我,是以文本为路径唤醒沉睡的经验,从而达成与作者深刻的交流,成为启蒙情感和思想的人生实践。作文本是写自我,是自觉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主阵地,是启蒙生命的重要教育,也是塑造自我的虚拟方式。为什么阅读和作文不能成为启蒙和表达思想的人生斗争呢?痛失思想就使孩子丢失自我,沦为习惯和环境意志的牺牲品。历史教材有了很大变化,但编写者思想的痕迹仍很重,可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把握教材,是把教材里的思想抽取出来兜售呢?还是让孩子读懂历史,把历史变成思想的土壤。历史里蕴藏着丰富的治世智慧,以及认识自我的智慧,即文化,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发现这些智慧呢?思想是自我经验与教材的有机统一,学习是把自我变成历史的主人,开发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思想智慧,而教师的教条就是对孩子思想的禁锢,生命尊严的抹杀。

猜你喜欢
个性思想创新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