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活力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效果

2017-05-31 09:34周小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创设有效性情境

周小华

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变革开展,阅历了一个逐渐深化而又非常艰辛的探究过程。教师先是放在“增强双基”上,进而注重“培育才能”和“开展智力”,以及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如今又在探究如何用“创新学习”的思想来进一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变革,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种有益尝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落实有效的情境创设,引入教学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积极的鼓舞、会意的笑容、殷切的希冀,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愉悦、调和的课堂氛围,必然会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數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一是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二是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例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师拿着11只铅笔让学生猜数,生猜,师“太多了”或太少了,最后猜对是11,后全班数数验证是不是11,揭示课题。结合上面的例子教师话锋一转,说:“刚才老师把铅笔攥在一起,你们不容易猜,那有没有什么摆法可让人一眼就容易看出是11根呢?”这个问题的引出,从而让生自主转入新课中“11的组成”部分的学习。这样情境不仅满足一年级孩子好玩的需求,而且情境有了自己的数学内涵。正如赞可夫所说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心情和意志范畴,触及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要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停止感知、加工、识记、坚持和应用。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一是激发兴趣,产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如在教学《求未知数》第一课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二是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三是创造空间,保证参与学习的机会。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等等数学活动,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一是体现接受学习,不能排除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二是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三是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點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而我们能够说 :经过教学设计和采用有效的教学战略,激起学生学习兴味,满足学生成就动机,是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用呢?

1、首要的是师生协作。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对等的情感交流,为学生发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对教师产生积极情感,那么他们就容易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去,这就是情感教育的迁移性功用。

2、 要充沛应用教师本身的体态。心情是感情的外在表现,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心情活动总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教师的面部表情、言语动作,以至穿着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心情,这就是情感教育的感染性功用。

3、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留意分离教学内容提醒数学美,使学生感遭到数学的无量微妙,促进他们对数学的酷爱 ;应留意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详细事例,使学生感遭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激起学习数学的热情 ;应留意经过巧妙的设疑,激起学生激烈的求知欲 ;应留意捕捉学生思想的闪光点,进步学习的自自信心,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等等。这就是情感教育的情境性功用。

4、学生的天性是好动。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这一心理特征为动身点,教学中留意让学生多种器官并用,为他们入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互相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时机,努力营造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氛围,以充沛发挥情感教育的自主性功用。

5、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离不开教师的诱导,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强调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生看待教师的褒扬奖励、批判惩罚和漠然置之有着绝然不同的心理体验。因而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就请求教师必需有激烈的义务感,在教学中能以褒扬奖励为主、批判教育为辅,褒扬与批判有机分离的办法,不时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时期新时代新课程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猜你喜欢
创设有效性情境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