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一招——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2017-05-31 09:40刘志斌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南半球北半球白居易

刘志斌

有这样一类命题: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宋)陈与义

问:白居易和陈与义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分析与解决问题:

首先,题面是古诗,先用语文知识解析:白居易诗用现代汉语通解:长长的原上草哇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本诗作者借描写草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作者积极的进取精神。属托物言志类诗词。

其次,用地理知识去作进一步分析:草的生命循环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一岁一枯荣”“ 春风吹又生”?

这就用到地理关于四季变化的知识: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现为一种天文现象,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当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决定了温度的变化。四季的递变全球不是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变冷,南半球由冷变热。四季的形成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地球一直不断自西向东自转,与此同时又绕太阳公转。而地球公转的轨道又是一个椭圆的形状,太阳始终位于一个焦点上。地球在不断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始终会保持66°34′的交角,地球倾斜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时间获得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了季节变化。

到了每年6月22日前后,地球就是位于远日点。太阳会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与此同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高,白昼最长,而且气候也炎热,属于北半球的夏季,但南半球正处于寒冷的冬季。

此后因为继续在公转轨道上不停运行,太阳的直射点便会南移。到了9月23日左右,太阳就会直射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秋分日。现在南半球以及北半球得到的太陽热量都相等,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第三,进行哲学思考和联系:通过这样深入展开联系,不难发现:

草是运动变化着的(由荣→到枯)——是现象;

季节是运动变化着的(春→夏→秋→冬)——是现象;

地球和太阳是运动变化着的(公转和自转,直射点的移动)而且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可概括为自然规律之一。正是这个规律性的运动导致了前面两个现象的发生。

第四,转化成哲学思想术语表达: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比如白居易诗所体现出的自然规律。

这样经过从语文到地理,再从地理到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跳跃,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一般;由一般再到个别的转化,第一层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接下来再分析陈与义的诗:

首先,题面是古诗,先用语文知识通解:春末夏初时节,诗人从京城开封出发到襄邑去,乘船惠济河东行。这天天气晴朗,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将满河春水照得红红的,连船帆也仿佛染上淡淡的红色了。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

两岸飞花,满堤榆树,一片轻帆,顺风百里,诗人这次远行,何等轻松畅快,心旷神怡呀!

诗人静卧船舱,仰看蓝天白云。咦,满天云朵怎么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呢?转瞬之间诗人就恍然大悟了:原来白云正默默随我同行,和我一道向东飞去呢!

天上的云和小船上的帆,本来是一道乘风前进的。船舱的诗人,行是看到白云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但仔细一想:船行百里,白云一直在头顶上,足见它并没有静止不动,而是和自己所乘的帆船一样,正在向前行驶。“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动中见静,似静实动。诗人的观察和感受,不但很有情趣,而且含有智慧和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其次,依据物理知识建立参照系作动与静的分类分析:

诗中出现的事物有:花、岸、船、榆、堤、风、云、我。

处于运动状态的有:花、船、风、云、我。

处于不动状态的有:岸、船、榆、堤、云、我。

处于既动又不动状态的有:船、云、我。

这里最为奇妙的是:船、云、我既动又不动。

由于作者躺在船上,云和我运动方向致,速度相同,互为参照物,相对静止。但,换了参照系,由岸、堤、树来作参照物,半日行船百里多,这船、这船上的人、这天上的云却都是实实在在的运动着的。这不能不说是对哲学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辩证统一思想的生动写照。

此文如不考虑认识的社会历史性,宋代对地理知识认识上的局限性,即使把船停靠在岸边不动来认识,由于地球本身在作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亦同样有奇妙的效果和通解。

猜你喜欢
南半球北半球白居易
清凉一夏
英澳望远镜(AAT)
差不多和差得多
动物“萌主”在澳洲
夜雪
家住南半球
为什么南北半球的季节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