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区域地理复习的教学策略

2017-05-31 23:43许剑斌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要素特征区域

许剑斌

摘要:区域地理的内容主要分布在初中地理和高中必修三中,也是系统地理学习的最终落角点,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重要媒介,是高考考察的重要内容,因此区域地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分析区域地理复习的教学策略,包括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地理要素联系教学法和区域对比教学法,课堂跟踪小测以及利用高考题和模拟题来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达到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区域地理复习;教学策略

区域地理是整合了义务教育、高中、自然、人文地理。是培养学生各种地理能力的主阵地,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也是比较高,考察方式主要以区域自然特征、区域人文特征以及人地和谐为主线。学生普遍感觉难度大,得分率低,因此,对区域地理的复习相当重要,要达到复习的良好效果就得讲究科学的策略。

一、科学的区域定位,做到心中有图

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当中,对区域进行认定和分析之前必然要对区域进行定位,因为每个区域所承载的地理要素不一样,每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景观各不一样,考试中一般没有特别要求对区域进行“定量”准确定位,而更侧重区域要素的“定性”分析,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说这个区域图大约在什么地方?这块区域的地理特征有哪些?

二、区域地理要素的联系教学。

每个区域中的地理要素之间是彼此作用彼此关联的,要素之间并非简单的堆积在区域上的,而是复杂的、逻辑的地理联系。要真正的认识区域必须掌握区域的各个要素特征。每个区域都有很多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让学生记忆起来相对困难,学生往往处在“背了就会,背不了就死”的困境,因此有必要教学中教师呈现一个地理要素,让学生主动去推理去表达出其他地理要素,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地理事物联系的思维。

如:欧洲西部,所处在北纬40—60度,常年盛行西风,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下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大,地形走向是纬线平行,所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的范围大,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平均,该地河流水流平稳,加上经济发达,航运非常繁忙,阴雨天多,谷物种植不发达,以多汁牧草生长为主,乳畜业比较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众多,为乳畜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工业化革命较早,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以上每个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学生通过自己主动推理表达,掌握这个区域的特征,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教学方法。

三、不同区域之间的对比教学。

平常教学出现的区域个数较多,每个区域地理要素特征有相似之处,近年来的高考文综试题关于区域地理考察中,也频繁出现区域之间通过对比、类比得出区域之间的差异,分析评价不同区域中各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所以区域对比教学法的应用是关系到区域特征的学习的成败。让学生对相同地理事物进行对比,对相同的纬度不同地区进行对照,对某一地理事物两侧地理现象差异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相似和不同点,就可以更加轻松稳定的把握所学知识。

1.相同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热带雨林气候在刚果盆地,在亚马逊平原,在几内亚湾西北部,在巴西进行对比。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日本、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进行对比,我国西北、东北的国营农场生产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对比。

2.相同纬度不同地区进行比较,如:亚欧大陆东侧是亚热带季风区和西侧地中海气候区对比,同样是在北回归线上的我国南方地区是“渔米之乡”和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不毛之地”相对比。

3.某一地理事物两侧地理现象差异进行比较,对比我国秦岭南北两侧差异,对比马达加斯加东西两侧不同景观差异,安第斯山东西两侧地理要素差异。

学生通过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比较,分清不同地理景观差异,明白了地理现象发生的本质。

四、地理课前的跟踪小测

区域地理复习一般放在高二开展,针对高二的文科同学惰性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特点,教师要跟踪才能让他们学习,逼迫他们去复习,如果不跟踪学生的研习,学生一般只是在课堂随便听一下,课后基本不复习,学习成效欠佳,课堂同一个问题就算教师多次讲解,到了测验学生还是不会。课堂跟踪用课前小测方法比较科学,它比提问覆盖面广,能及时的反馈上一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来说,课前小测复习比单元考试更有针对性,小测做到堂堂清,到了大考的时候复习量相对就少一点,就有更多的精力花在知识的整体把握上。

五、课后高考题的应用迁移教学

学习区域地理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能把所掌握地理方法和规律使用到不同的区域当中去,所以就要求提高同学对常识的迁移能力。历年高考真题和各地的模拟题都是原创的,可以借助这些题目来检测和培养学生的区域迁移能力。

如:在讲到区域水文特征时,应用08年的福建高考题37题第二问、第三问,对学生进行检测和迁移训练,如下:

(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成因,并加以分析。

这两个题目重点训练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迁移的知识主要有:河流的水量丰富跟什么有关?河水的补给来源是什么?该区域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河口三角洲是泥沙堆积形成的,三角洲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水流速度慢,河流中带有大量的泥沙,水流速度快慢跟什么有关?河流的含沙量跟什么有关?以上问题是学生平常学习的一般的地理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不难,重点是迁移到具体的区域当中去。

总之, 学生必须掌握了科学的区域地理复习方法,进行科学的定位,整体联系各要素,合理迁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獻:

[1]地理课程理论与教学论,王民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2]李涛,秦玉明.地理教学之舟——地图.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3]林通.高中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观察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要素特征区域
分割区域
擦桌子
抓特征解方程组
区域发展篇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