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7-05-31 17:13张毅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美的美术情感

张毅

摘要:初中美术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艺术启发和熏陶,来接着他们的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来实现的,而审美素质教育大部分在美术欣赏课中得以实现。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 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本人以新课程标准为航标,也尝试着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渗透审美教育。

一、通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审美教育目的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作为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美术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及对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赏课时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长久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做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镜。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审美意识的兴趣又表现在方方面面。现在学校的整体环境布置充斥着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的名人名言,其实不然,一幅好的国画、一座抽象的雕塑、一张精美的照片,它们对学生的诱导往往是有过之而不及,这是一种美的升华,是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再塑,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审美的教育目的。

二、挖掘情感因素,培养审美情趣

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有人说艺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三、善于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

学生对美妙事物的直观后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初中生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真正分辨生活中的美仇、善恶。其实,不同的审美观点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而优秀、健康的艺术作品都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一般能使欣赏者得到积极的审美愉悦的感化作用。实践证明:实施初中美术审美教育中的寓教于乐既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又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只有选择比较优秀的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探究,才能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四、借助形象思维,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五、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许多教师看來,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郑板桥的《风竹》图时,同时将画上的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品味这幅作品,用简单语言的阐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听完学生热烈活跃的分析时,趁机简单的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开始把竹的高风亮节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联系起来,而且把这种精神和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助对比起来,阐述了作者内心深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聚欢颜”的爱民如子的高尚品德,学生不知不觉中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高尚情操的理论教育课,即传播美,又分享美,还收获美,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

总之,新课程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初中美术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缜密总结自己在教学改革中的得失,坚持扬长避短的教学原则,力争为培养更多的美术合格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吴月圆;浅淡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审美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美的美术情感
美术篇
打破平衡
情感
台上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