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搭建“3+1”人才培养平台

2017-05-31 11:34宋微张喜春刘京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5期
关键词:北京市基地专业

宋微 张喜春 刘京

【摘要】“十二五”期间,学校立足首都农林发展态势,围绕区域发展特点和需求,构建了立体化多层次“3+1”人才培养平台,全方位打造了与产业链紧密相连的专业体系、师资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并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多举措夯实“3+1”的过程管理,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社会需求 导向 “3+1”人才培养 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001-03

“十二五”期间,学校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核心任务,立足首都农业,服务首都发展,牢固树立“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身心特征、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进行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和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同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生用3年时间完成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的课程教学及其相应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用相对集中的1年时间在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需求单位,进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都市农林人才。

一、构建“3+1”模式下立体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1.围绕都市型现代农林业需求,打造全产业链专业体系

围绕北京都市现代农林业“生产、生态、生活、示范”功能的融合,学校进一步明确都市现代农林业特色人才培养定位,主动改造传统农林专业,非农专业聚焦“农林”核心,建成了体现都市农林特色、非农近农协同服务农业、都市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融合的植物类、动物类、园林生态类、食品加工类、生物与信息技术类和经管文法类等六大专业集群,凸显了整体优化的都市农林院校特色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强化了服务首都农业安全生产、均衡供给、生态休闲等特色需求。2014年学校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单位,并已在园艺、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和食品科学与工程4个专业中进行综合改革,示范推广。同时,依据新兴产业发展,学校进一步强优势,补短板,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十二五”期间,新增6个专业,比“十一五”期间增加25%。其中“应用化学”专业旨在打牢农林专业体系的理科基础;“种子科学与工程”和“风景园林”专业服務北京建设“种业之都”和“城市园林”发展所需;“包装工程”专业瞄准“产后链”短板,为一产增值提供支持;“会展经济与管理”和“投资学”专业拓展和服务都市现代农林业全产业链。通过加强专业建设,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了3个国家级、6个北京市特色专业为引领,覆盖农、工、管、经、法、理、艺7个学科门类,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的30个本科专业,其中农科专业占比27%、工科23%、管理学科30%、其他专业20%,体现了学校以农、工、管为主要学科门类,服务于都市现代农林业全产业链的办学特色。

2.建设都市农林教学团队,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围绕农林人才成长与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期间,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对教师的交流培训。为助力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平台,先后组织了4次143名新教师的入职培训,3次教师教学能力的网络培训,813人次教师参加北京市高等学校培训中心组织的短期培训,274人次参加学术交流,5人次参加国内访学,10人次参加基地研修。为了充分发扬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学校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载体成立了16个由老、中、青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为了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学习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学校先后派出3人次到国外参加双语培训,13人次参加国外访学。

“十二五”期间,青年教师成长迅速。邢宇、郝敬虹、董虹和张国庆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15人,“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15人。李蕊老师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立法目的》获北京市属高校“创想杯”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微课程大奖赛一等奖;姚华获北京市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赵志毅和盛熙辉老师分别获得北京市第八届和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兰岚和马宁老师分别获得第六届和第八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的一等奖和三等奖;龚刚强老师的《法理学》课程被评选为教育部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赵志毅、侯首萍、赵晓燕、郑冬梅老师的论文分别获得北京市第八届和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郑文堂、王慧敏、赵建庄和冷平生受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个团队获得北京市属高校创新团队计划;何忠伟和范双喜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姚允聪获北京市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王绍辉获北京市百千万人才计划、王绍辉、蒋林树、何忠伟、张红星和陈湘宁获得长城学者培养计划项目;赵建庄、刘凤华、邓蓉、陈娆被评选为北京市教学名师、赵建庄被评选为“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邓蓉和郭蓓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张子安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刘克锋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刘克锋还被评选为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候选人、北京榜样提名奖,陈武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兽医”。此外,还获得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个。

3.推进课程改革,打造都市现代农林业课程体系,

积极推进“以学生收获”为目标的专业课课程改革。学校高度重视强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率先进行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改革。近年来,为强化学生收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颁布了《北京农学院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方案》(教字〔2013〕54号),实施教与学的过程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收获,精简精讲,突出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方式,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式教学,拿出课程学时的30%用于师生互动;考核方式上着重验证学生是否掌握了必备的知识与技术。改变“一考定成绩”的惯性思维,采取多次、多样化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勤、平时作业、学生参与教学、课堂提问、期中和期末考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全面评价学生学业。同时,建立教学过程的督导和考核机制、教学管理制度,及时做好课堂评价、结果反馈,保证教学过程与绩效的有机统一。2014-2015两年来,学校先后开展了四批共234门次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覆盖了90%以上的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强化了学生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间、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转变了教师“一言堂”的观念和作风,教学相长,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功效。

构筑“四年不断线”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破解英语教学质量提升为突破口,以提升学生英语水平为落脚点,发布《北京农学院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实施方案》,顶层设计,协同联动,通过早读、宿舍文化构建等方式营造良好英语学习氛围,一、二年级实施分级教学,三、四年级实施分类教学,构建以大学英语为基础、高级英语为提升、专业英语为夯实、托福雅思考研为拓展的“四年不断线”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服务。自2013年底实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以来,本科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由改革前的36.1%增加到46.4%,提高了10.3%;2015年大学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为50.04%,比2014年再提高3.64%,实现了在“十二五”末学校大学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逼近北京市平均水平的目标。

加大数学课和计算机基础课改革力度。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开展了转变教师观念,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 “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使不同专业需求的学生获得相应的理论与基础知识。以“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为推手,加大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发挥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翻转课堂)的优势,通过精心开发的在线课程、生动趣味的教师面授和答疑、丰富全面的教学资源等,将各种知识整合到一个教学环境中,强化教师的过程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建设优秀的精品开放课程。为推进优秀课程资源建设,学校遴选出《现代企业漫谈》等7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遗传学》等1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进行推广建设。其中,《现代农业企业漫谈》被评为第五批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立法目的》微课荣获北京市属高校“创想杯”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微课程大奖赛一等奖。学校大力打造广电级录播教室和青年教师录播教室,引起教师的浓厚兴趣,教师将录播课程上传到网上,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师生互动,加强了学生收获效果,激发了教师教学热情,从教学环境上助推了教师教学水平。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龚刚强副教授申报的《法理学》课程被评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

4.强化实践育人理念,构建都市现代农林业多类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

近五年,学校统筹校内外资源,积极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方面,学校2013、2014连续二年获批“植物生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北京市属院校中名列前茅。目前,学校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涵盖了都市现代农林业全产业链中的植物类、动物类和食品加工类,有9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实现了30个专业实验教学全覆盖。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2012年“北京农学院-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4年学校“种植类专业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又获首批“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十二五”期间,学校建设162个签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顺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先后批准为北京市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学校充分发挥国家级基地的引领作用、北京市级基地的示范作用和校级基地的覆盖作用,有力地支撑了“3+1”教学模式的开展,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平。

5.突出都市农林业教学内容,编写特色教材

学校深入研究都市型现代农林业发展的新进展、新内容和新成果,并及时将其更新物化到教材建设中。为保重点、出精品,“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幅精简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较“十一五”同期压缩45%,但我校突出都市型现代农林业的发展特色得到了专家和业界的赞同和肯定,范双喜教授、冷平生教授等主编的《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指导》、《园林生态学》、《英美报刊文章选读》(第五版)4部教材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种植业、养殖业、生态环境、食品质量与安全等方面的省部级规划教材已出版40部,比“十一五”时期增加16%。《农村统计与调查》、《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指导(第2版)》、《大学体育与健康》3部教材获北京市精品教材;5部教材获农业部、林业局优秀教材奖;出版《动物福利与实验动物》、《动物解剖学实验指导》、《农产品国际贸易》等10部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教材;出版教育教学改革专著30余本。

二、校内外多元协同,多措并举,稳步落实“3+1”人才培养模式

“十二五”期间,学校积极落实《北京农学院2011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实施细则》文件精神,校内外多元协同,多措并举,确保“3+1”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完善的制度保障。出台《北京农学院关于落实“3+1”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目标、管理机制、保障措施;汇编出版本科专业“3+1”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将“1”与科研训练、导师制、小学期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出台《北京农学院学生“3+1”培养模式中专业实习实施细则》明确专业实习期间学校实习检查工作小组、学生、校内外指导教师(校、生、师)职责;出台《关于成立本专科实践教学保障推进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实践教学保障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北京农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聘任指导教师实施细则》、北京农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聘任校外指导教师的决定》、《关于聘任第二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指导教师的决定》和《关于聘任第三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指导教师的决定》聘任400名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出台《北京农学院本科生“3+1”培养模式中毕业实习实施细则》明确毕业实习形式和学校实习检查工作小组、学生、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出台《北农科技园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文件稳固建立校内以大学科技园19个企业和校外162个实践基地为主阵地的实践能力培养基地;出台《关于成立学校林场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决定》與首农集团、顺鑫集团、大北农集团等集团下属企业紧密对接。

完善的基地保障。从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入手,以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建立多元化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满足教学实习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或农业园,共同建立162个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教学特别是第7学期4个月的专业实训提供支持;制定相关校外实习要求与制度,发挥教师特长,聘任实习基地相关专业人员为合作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

完善的体系保障。为凸显都市现代农林业办学特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坚持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策略,推进实践教学分层次、分模块体系,加强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拓展第二课程,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强化实践教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及自主创新性实践环节,构建不同专业科学合理、讲究实效的能力培养体系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包括第一、第二课堂、智力与非智力教育在内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学校2011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不断推进落实“3+1”实习工作。积极推动“3+1”培养模式中 “1”的专业培养计划落实。在校内外实习安排、科研训练、导师制、小学期等方面予以细化并突破,重点督查实施效果,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严格“1”的过程管理与考核,将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管理和考核,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定出各专业特色“1”的具体实施方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将“3+1”培养模式中的“1”的实践个性化定制,重点在“1”的具体计划安排中予以突破,完善基于公司企业、基层乡(镇)村或科研事业单位的一线顶岗实习的考核安排。通过一年的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边干边学边练,真正“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把成果凝聚在居民的生活中”。

完善的過程保障。为全面推进“3+1"实践教学工作的实施,学校成立实践教学保障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王慧敏校长亲自任组长,主管教学工作范双喜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高东副书记任副组长,成员有教务处处长、学生处处长、科技产业集团总经理、团委书记、各学院院长;为促进校外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学校聘任基地教师作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督导教师,出台《北京农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聘任指导教师实施细则》,聘任400名具有相应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实践指导能力的企业“双师型”人员兼职指导教师;为切实保证 “3+1”专业实习质量,学校出台《北京农学院学生‘3+1培养模式中专业实习实施细则(试行)》,设置校级实习检查工作小组,校级教学督导组每周检查专业实习一次,由教务处领导班子、相关学院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及教务处相关科室人员每周检查专业实习一次,各学院负责组织本单位每两周检查实习一次;专业实习期间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完成至少16周(80天)的专业实习,不足80天的,可根据基地需要在周末补全或延长实习期限,要求如实填写“学生专业实习记录表”,实习结束后,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书面实习总结等;学校对指导教师的工作内容也做出明确规定,指出所有教师均有义务承担学生专业实习的指导任务,指导教师应服从学院和系里的工作安排,不服从工作安排的,按学校相关规定处理,指导教师每周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至少去实习点一次;各学院多次召开院系两级研讨会,反复讨论专业实习工作实施细则,组织各系教师考察多个专业实习基地,制定了各学院详细的专业实习实施方案和各项实习管理相关规则。

三、构建都市现代农林业“3+1”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

与农业局、林业局合作,搭建人才培养需求互动平台;与科委、教委、农委合作,发挥科研反哺教学作用,促进师生创新能力共同提高;与区县合作,提供就业需求与择业选择;与企业合作,实施双导师制,共定实践教学方案,共建共享实践基地,共同指导学生;与央属高校合作,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全程协作实施学生选拔、学习、考核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等合作,借鉴 “以学生收获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国际化都市现代农业人才。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立项单位,北京顺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获批为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两大著名农企助推了实践协同育人水平。

四、加强一二课堂紧密结合,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学科竞赛为抓手,依托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平台,助推创新能力培养

近五年来,学生在全国、北京市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物理、化学及英语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10余项、市级奖项180余项。其中,近两年,在社会认可度和显示度高、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竞赛中取得突破成绩:2014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1项;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三等奖2项;2015年,第八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上述优异成绩的取得,坚定了师生的自信心,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选修平台设立创新创业模块课程,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借助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平台,加强学生科研意识和专业素养的训练,注重知识和理论的应用性,积极培养学生行业意识,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和调研论文。成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152项,北京市级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789项。

2.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学生创业实践

为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学校出台的“创业六条”,鼓励在校学生运用所学积极创业,并将创业与实践教学挂钩,与学分挂钩,“鼓励在校学生经学校批准后进入科技园参与创业,凡到科技园创业的学生每个企业支持不高于5万元的天使投资配套资金。学校共支持学生创办企业46家,成立学生创业团队80余个,有17个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大学科技园创办企业。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就学校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学生创业进行采访,相关报道《蘑菇社到蘑食屋农学院学生的创业之路》也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了学校推出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创业六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人民日报》也报道了北京农学院助力学生创业事项。同时,学校以“农林杯”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引线,搭建学生创业平台,积极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在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中,“林下养鹅创业项目”团队荣获创业实体项目一等奖和创业之星称号,有3个学生创业团队被评选为“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优秀团队”。学校创业中心建设列入北京市教委首批24个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建设高校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慧敏,范双喜,沈文华. 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都市农业人才实践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12年第10期.

[2]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11期.

[3]别敦荣.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11期.

作者简介:宋微(1977- ),女,北京,北京农学院教务处教务信息科科长,助理研究员,工程硕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北京市基地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