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下篇下)风水
——行为环境感应心理学(上)

2017-06-01 11:35赵复才邵玉华
中华建设 2017年5期
关键词:风水冲动本能

赵复才 邵玉华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下篇下)风水
——行为环境感应心理学(上)

赵复才 邵玉华

冯绍群先生在他的《行为心理学》一书中,引用了现代心理学家考夫卡曾举出的下面这个例子:

严冬的一个黄昏,在猛烈的暴风雪中,一个骑马的旅行人,好不容易才摸到一家客房的门前。由于一望无垠的大雪覆盖,他已分不出哪里是路,哪里是田野。在狂风暴雪之中,为了今晚能找到一个安身之处,他已策马盘桓了好几个时辰,终于来到了这里。房主人听到扣门声,走出门口,看见这位旅行者,顿感惊愕万分,于是询问旅行者到底从何处来,旅行并未答话,只是默默无语地指了指客店的正前方。这样一来,店主人更加惊讶了,说:“您是从昆斯坦斯湖上渡过来的啊,难道您不知道吗?”旅行者听到这话后,不由得过度惊恐,竟从马背上坠落而亡。

冯绍群依据这个故事,引出了“行为环境”的概念并解释行为环境说:“在这个故事中,旅行者所走过的道路从客观上看是被大雪覆盖的湖面,而在当时却是他所不知道的,因此,他把湖面当作成了原野,一路向前骑马奔驰过来了。这说明旅行者如果事先知道那是湖水,他的行为自然也会完全不同。这样看来,区别在于把客观上的一个‘大雪覆盖的湖面’即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看作是同一片雪原,而把按这种想法采取行为的环境叫做‘行为环境’。行为环境即原有的地理环境这种情况当然也有,不过应当看到,由于不同的人身心状态不同,认知的层面亦不同。在多数场合,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方法。‘行为环境’是要有所改变的。”

由此,冯绍群对行为作了如下定义,并有相关论述:

所谓“行为”,“只有受行为环境调节的行为我们才将之称为行为。人的行为总是发生在某一特定的行为环境之中的行为。正是处在某一特定行为环境之中,人的行为才最终得以发生。人的一切行为就其发生的方式而言,毫无例外地都是反射。所谓反射是指人的机体借助于人的心理活动来实现对于环境刺激发生的有规律的行为反应。在这里,环境刺激又叫刺激作用,是指作用于人的机体并引起有机体感应环境因素,也就是刺激物施加于有机体之上的影响。”

“所有的反射都是由于环境刺激引起。环境刺激是行为反应的最初原因,而行为反应则是环境刺激最后引起的结果。在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存在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连续而又复杂的中间过程,它们就是最终决定人的特定行为的内心心理过程,包括人的心理领域内诸过程及其转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总是起着调节有机体行为的作用,所以,在整个反射过程中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环境刺激、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人的行为包含且不排斥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最终决定人的行为,要全面地认识人的行为就必须抓住人类所独有的那些东西,要结合有机体的生理过程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因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有着自己的生理机制,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在其生理机制的基础上得以发生。”

至于人的行为,冯绍群认为:“从整体上看,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人总是根据自己的目的来行动,人即是人,是理性的人,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与个性。人,决不能与动物相等同,人的心理是人化的心理。”

冯绍群关于行为环境的论述中,还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即“生理机制”。人的生理机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但它主要包括两个机制,一是本能机制,二是天生机制即人与生俱来的人的天生爱、恨、情、愁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人还具有意象、联想、推理、外延等方面的机制。正是由于人具有上述生理机制,所以,当环境与生理机制的本能机制相结合时,就希望、就要求环境有利于本能达到最大值。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呢?当然首先是生存环境,由生存环境转变为功能环境后,又加入风水的注脚。有风水注脚的环境又反过来激活人之本能的生理机制,并注入目的目标的索取,而激励人在某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作出特定的行为,以实现人之目的目标,于是风水就又演变成了人之行为环境感应心理学。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接受环境刺激而产生的心理环境,人受到了刺激在心理环境中产生的刺激——紧张——意识——意象——识别——意动——决断——抵抗——抑制——恢复的循环图中,意识是关键的一环。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心理能,而人这一最基本的动力心理能总是被围困在生命冲动中。生命冲动是生物的一种本能,更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以生命冲动作为基本理念来解释人的生理机制及心理结构,人的生理机制及心理结构可分为正常的生理机制、心理结构或非正常的生理机制及心理结构两种,但核心是意识。意识正常与否,决定人之心理机制及人之心理结构正常与否。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生命冲动作为基本理念的人的心理机制及心理结构,其正常的机制及结构由三个系统或者说三个层次构成,这三个系统、层次就是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无意识处于深层,意识处于表层,前意识则是表层的储存库。前意识是无意识和意识的过度区域。无意识进入意识领域必经过前意识领域,借助于意识的某种合目的形式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因此,前意识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在人的正常的心理结构中,人的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领域始终处于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流动变化之中,共同组成一个协调而又相互平衡的动态的心理结构整体。这个整体是居中守正的,因而有常态的性质。三个系统之中,无意识和前意识历程活动于某一时间内。但在这一时间内个体却无所觉,故习惯上将这两个系统合起来称为潜意识。相应的,正常的心理机制及心理结构可以看成由两部分组成。即潜意识和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意识是潜意识发展的产物。潜意识的存在领域远远超过意识。在心理环境中,除了在特定的条件下进入意识领域外,大部分潜意识的东西便以各种伪装的形式在意识的舞台上登场露面。任何意识都不过是潜意识的这样或那样,直接或间接的表现。

意识并非心理生活的主要部分,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潜意识借助意识的某种合目的的形式,转译为意识的语言(包括行为)而显示出来。

与人的正常的心理结构相对照,人的非正常的心理结构与人的正常心理结构截然不同,人的非正常心理结构并非由三个而是有四个系统或四个层次构成。这四个系统或层次是无意识、前意识、意识和混沌意识。正是加入了混沌意识,此时,人的整个心理系统处于一种非协调的,不平衡的紊乱状态。因而具有错乱的性质。错乱极端表现就是歇斯底里,行为异常。

在人的心理循环的线路图中,意象是摆在意识之后的,但摆在识别和意动之前。意象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内阻力,是以生命冲动的本能倾向为基础的人的意象,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人本能倾向为基础的意象作用的结果。人的意象是人的内心世界最为核心的东西。意象在人之心理循环图中,虽然摆在意识之后,并不是说人之心理活动是先有意识,然后才有意象。虽然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关系。意象和意识一样,都是人之生命冲动的一种本能,是有机体生命中固有的一种内在反应。意识、意象就其作用来讲,意识着重在“识”,即识别;而意象则侧重在“象”,即动象。意象是推动或起动的因素,是激发有机体释放心理能的内在力量。在某些方面,意识具有有机物本能心理的属性。而人的意象则除包括人之本能外,还有更广泛的内容。一般来讲,有以下五种:

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求同的意象;追求优越的意象;追求自然和谐的意象。

其中,减少紧张的意象以生命冲动的本能倾向作为基础与生俱来,是生命适应的基本形式,是推动一个人积极谋求自身生存,寻求安全、安定、避免恐惧、威胁(即趋利避害)的具有决定性的内驱力。

追求完美的意象,使得人总是被一种不甘落后,想不断超过他人,不为他人所摆布的向上的力量所支配。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人总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奋斗,力争上游,想尽办法在各方面发展自己,竭力使自己具有不为他人所摆布的能力,进而凌驾于他人之上,成为一个有地位的人,进入优越状态。追求优越的意象是推动一个人竭尽全力地追求进步、名誉,不断从一个发展不甚完美的阶段进入比较完善的阶段具有决定性的内驱力。

人,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任何决定他自己生活和行为的本体,人的真实状态和实质就是自我,自我是一种与无机界盲目释放能量相类似的生命冲动,自我变化虽然无穷无尽,但其归宿只有一个,或者属阴或者属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作为唯一的实在,自我有一种快乐的需要,本能强烈地倾向于行动。为自我而战是人之心灵本性。自我在追求永恒不息的变化中,只能靠本能的直觉。人是理性的动物,而理性生来就是以自我为动力,用来实现自我的工具。作为一种最高形式的心理活动,理性是人的实践智能的集中体现。理性的功能在于指引人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与环境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最终实现自我的目的。从理性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的意义上说,理性只是为改善人的适应行为而存在。

只有理性最终决定人的行为。作为一种生活过程的理性必须对人的一切行为作出选择。因为人是自由的,对自己行为的自由选择是自由的具体表现。人的前途远取决于自己的选择。由于人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的过程中是自由的,所以,这个作出选择的过程也是孤独的。人只能在可能性中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并表现自己。然而由于人在作出选择的过程中对未来无法把握,这就使得选择又总是成为烦恼的源泉,使人处于一种左右为难、心烦意乱的苦恼之中,时刻被一种朦胧的、无法驱散的烦恼所包围。这种烦恼就是选择的烦恼,烦恼总是成为畏惧的源泉,使人总是处于一种害怕被与之对立的世界遗弃、捉弄、伤害的恐惧之中,这种畏惧就是选择的畏惧。

选择孤独、烦恼、畏惧总是三位一体地附着在选择的过程中,渗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渗透人的心灵,使人在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犹如被抛弃在无穷的孤独、烦恼、畏惧之中,总是处于一种想要作出选择而又害怕作出选择的惶恐不安的状态而不能合乎自然地生活。由于人之所以处于惶恐不安的状态其根源在于人的精神对自我执迷与专注,因而摆脱这种困难的唯一途经在于通权达变,放下小我,脱离自我中心,也就是转移焦点,集中注意于自我以外的事物,使自己从选择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融入一个真实的世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形成一份行为产生的反向线路图。即:

行为——内驱力——生命冲动(意识、意动)——意象(五大意象、十二项本能心理)——意识——反射——刺激——知觉——环境。

从上述行为产生的反向路线图中,我们减去中间环节,就是“行为——环境”,人的行为,在特定的可知的环境中产生,于是行为环境产生了。本文前已述,环境之于人,由于生存法则的千万年的积淀,人类对于好的环境都有一个潜在的意识,加上人之本能,好、恶、喜、忌,以及呼形喝象的推演、延伸,加上风水内涵的注入,也有一个对环境的判断问题。故从风水的角度,吉凶环境的概念产生了。我们的祖先认为,各类环境引起的人之心理是不同的,吉者吉,凶者凶;又与人之本能、意象相融合,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冲动,进而导致不同的行为。不同行为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吉凶应验就出来了,于是就出现了本篇之标题:风水——行为心理感应环境学。行为环境学或者说行为心理感应环境学构成了当代风水理论、实操、预言之全部。

用上述观点(或者说行为心理循环线路图)我们来分析本文前述的几个例子:

第一例:笔者的那位挚友;

其行为一:跳楼觅死。其内驱力是投文屡次不中,信心丧尽,加之如箭穿心的环境的刺激,产生了人生如梦,梦在万箭穿心中的意识,产生了一种觅死的内驱力,有了跳楼一死百了,解脱的意象。这一内驱力的产生,跳楼意象的选择,对笔者的那个挚友而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在于他追求成功的本能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从而产生了一种想解脱的意识,这样一个意识又适逢如针的环境,这个如针的环境,使他产生了度日如年不如一死以解脱的冲动。这个冲动,作为心理循环过程中的一个结:一时解不开,用心理学的话说:迈不过那个“坎儿”,故越想,头脑越混乱,于是,糊里糊涂地爬上了高楼。爬上高楼后,他并没有一下就往下跳,而接了笔者的电话,证明他还在作选择。如果不是还有后续的心理过程及循环,说不定,他就已经跳楼了!在这种情况下,如再岀现某一种刺激的环境,他也已经跳楼了!用他的话来说:要谢谢笔者,感谢笔者没有给他讲大道理,事实上,在特定的情况下,往往一句话,一个手势,都是一种环境。他的郁闷心情,平时劝他人(包括笔者)较多,一些道理他都听厌了,听烦了。再听,就会引起他的不满和烦躁,这种环境再岀现就会引起他的反感。在反感性心理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生命冲动,必然会加快他已形成意象的行为。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拨通他电话后,没有劝他,而是让他看天看地,转移了他定式的意象,使其他意象的理性占了上风,因而救了他。在这里,他以为能发思古之幽情的亭榭楼台、屋檐飞角成为了刺激他郁闷心理的恶性环境。恶性环境形成了无形的恶性的心理环境,在这样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生命冲动,就是恶性的了,就会产生恶性的行为。这即是本文前面所说“煞”、“煞环境”、“煞入”。这虽然都是一些风水上的名词,但也是现实中,行为由环境产生的必然现象及心理。

行为二:笔者那位挚友的第二个行为是:随着笔者一齐走下了高楼,从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应该说,这个行为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其实不然,因为,求生,是人的本能之一。人,特别是一些因某种原因心理郁闷之人,在环境的刺激下,求死;但在换种环境的刺激下,也可求生。试想,一个欲求死的人仰天,当他看到深邃的天空,向他眨眼微笑的满天星斗。这样的良霄美景是属于全人类的,当然他也有份,他为什么要离它而去呢?俯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万家灯光,这也是他曾经有过的时光,他写的散文、小说,都融入了对这些喧嚣红尘的描写,他小说中的主人翁,就是其中一员。他写小说时,其情、其感,也融入了这些勤劳的人的心境,他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作为这其中的一员,他奋斗过,也战斗过,他也有其中的苦与乐,也有其中奋发与颓废,他也享受过,渴求过,世人都如此,我何独去?可以想象,他这时的生命冲动是激烈、混沌的,他此时,需要的是台阶,是要有一个良性的台阶环境,笔者又适时上去接他,为他创造了一个良性的台阶环境,这样,良性的环境与他求生的主观心理、能动心理相融合,理性占了上风,他随笔者缓缓地下楼了,无疑,这一切都是环境使然。正是由于笔者在研究风水的过程中,把心理与风水环境两者结合起来思考问题,思考其因果效应,吉凶应验,故与他通电话时,没有空洞的劝慰、说教,而让他仰天、察地,再一次领受一下清凉的世界。良性的环境刺激了他,使他良性的心理环境得以激活,引起了他良性的心理循环,激起了他求生的生命冲动,作出了活下去的决断。我们可以完全可以这样设想,假如他跳楼选择的时间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是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天气,是路上行人因避雨而人烟稀少的空旷城市,结果将是另一结果。他本来有求死之心,加上月黑风高、阴暗天空,空无人烟的城市,死寂的夜晚,灰暗的环境,不正与他求死的灰暗心理相吻合,其生命的冲动必然是灰上加灰,那他必跳无疑(当然在那时,笔者也不会让他仰天察地了)。故当朋友说要感谢笔者时,笔者对他说了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你要感谢是你自己,因为你选择了一个不该死的日子,不该死的地方。”

风水上有一个重要名词,叫“煞”。何谓煞,笔者在《辨“煞”识“煞”话宜居——关于“形煞”心理学属性的思考》一文中,曾说过:“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风水一学,源远流长,门派甚多。众多门派的风水学著作,虽各道其最,各呈所长,但核心的共同点只有一个,就是三句话,十二个字,即‘辨煞化煞,驱吉避凶,宜居安居’,宜居安居是目的,辨煞化煞是过程,趋吉避凶是结果。趋吉避凶了,自然就心安理得宜居安居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风水学就是一门‘煞学’。”

“煞”在风水学中,分形煞和气煞两种。形煞顾名思义,就是因“形”引起的“煞”,这里的形就是指的环境,即风水学称谓的吉凶环境。凶的环境,引起心理的恶性循环,即煞心理的循环,煞心理循环过程中引起生命的冲动,最后产生混沌的意识、混沌的意象、非正常的行为。气煞虽然无形,但是气煞之所以成为煞,必有“形”之作用和影响,有形之外因。风水上有“峦头为体”“理气为用”之说,还有“峦头无理气不灵,理气无峦头不验”之说。“用”是什么?就是作用,作用如何展现,体现在行动,没有行动,“用”不会发生作用,有了这个用才会发展成为行为。因此,“用”必需有体。体者,峦头也,“用”必须有峦头这个体。峦头又是什么呢?峦头是山体,水体即形势,即环境。没有环境就没有理气的“用”、的“验”,没有“验”,就体现不出“吉凶”效果。吉凶效果必须通过行为产生,没有行为,就不会有吉凶效果。前已述,峦头就是环境,没有环境,就不会有理气的“验”,还就说明气煞,说到底,还是由环境引起之煞。正如本文前几篇所述。环境引起人之心理环境之心理循环之意识与意象乃至行为,均是由环境之吉、凶、劣、优而引起,吉的环境,引起吉的效果及应验,凶的环境,引起凶的效果来应验,这就是所谓的“煞”。

形煞中最常见的莫过于冲煞。在人类求生存的几千万年的历程中,冲煞,无论是水冲煞还是路冲煞,都是不适合生存的。生存法则为功利用风水所代替,生存环境演变为功利环境后,特别是到了现在热兵器时代,水冲,路冲或是其他形形色色的直冲,无论是冲门,还是冲窗,都被加上了“犹如枪口射出的子弹”。子弹是会伤人的。中弹的人非死即伤,非吉而凶,且为大凶。前述之花园的亭角、屋檐角,还有当门、当窗之树、杆、囱等,其实也都是冲。人类素来有自我保护意识,喜圆润忌直冲,涵风水之寓意的水或路或其它有形物直冲大门或阳台,这样的环境与人之本能意识相“冲突”,与风水赋予的风水意涵相“结合”,能激起人们对这种环境的反感,这种煞环境给人们的感知是恶性的,恶性的环境刺激人们的心理活动,加之与人之本能意识相冲突,与风水之犹如子弹射人的寓意相结合,当人有某种不顺时,在意识、意象的作用下,就会产生“我是不是中抢了”的潜意识,如这样环境经久不变,这种潜意识就会潜移默化为一种非正常的意象,就会使人产生某种彷徨和心理混乱,这种煞心理造成的心理的彷徨或混乱如得不到排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行为上的犹豫,徘徊甚至失措,其结果当然就可知了。风水称这为应验,我们称其为结果,应验也好,结果也好,反正就是不吉而凶。本文中讲到笔者那位挚友欲跳楼就是如此。风水上,关于形煞的种类是很多的,网上最多的统计达280种。其之所为煞,皆出以上之论。

冯绍群所著的《行为心理学》一书中,引用了二战期间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抓到了一个美国兵,于是把他的眼睛蒙起来绑在一个手术台上,然后告诉他:“我将要拿刀把你手腕割破,让你的血流尽,然后,我要记下你的死亡记录。”美军俘虏惊恐之至,万般哀求,但终归无用,待他交代完遗嘱之后,便开始准备迎接死亡的到来。但见此时纳粹只是拿了一块冰块在他手腕上轻轻划了一下,并没有流出血来。接着再用一个水袋挂在天花板上,下面接了一个铜盆,“嘀嗒、嘀嗒、嘀嗒”,铜盆里发出了一声声清晰可闻的“嘀嗒”声,四周静极了,美国俘虏就这样静静地听着“自己的血滴在铜盆里的声音”,感到浑身的血都在向那条胳膊涌去,越来越快地从自己身上一滴一滴地流出,不由得一阵阵地痉挛,非常害怕。隔了十分钟后,美国俘虏的嘴唇开始发白,脸色开始发青。隔了30分钟之后,他的呼吸开始急促,表现出极度的恐惧。过了45分钟,这个美军俘虏圆瞪双眼,爆发出一声肝裂胆破般的惨叫,然后死在了手术台上。后来医生鉴定,此俘虏没有任何外伤。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个俘虏是被自己的想象吓死了,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让俘虏自己杀死了自己。这种心理暗示,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之心理环境的潜移默化,造成人茫然失措之行为结果。人之将死,还有什么可为,哀莫大于心死,死之将至,一切都置之度外了,事实上,风水之所谓的煞,就是一种使人心理受到创伤,造成人之意识停留在极度孤独、烦恼、畏惧中。不过有的具有必然性,有的是过久地沉浸在某种意识中,折磨人之心理所致。风水之“煞”即由此而来。遇煞而行为失常的行为,源于行为环境。

赵复才,高级规划师,南方风水文化研究院顾问;邵玉华,中国专业人才库邵雍易学文化传承师考评上海分部部长,高级预测师,南方风水文化研究院顾问)

猜你喜欢
风水冲动本能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冲动”不是真担当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逆本能
逆本能
吉米问答秀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冲动
“风水”观念在《金翼》中的体现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