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2017-06-01 13:16王瑭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年8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互联网教学模式

王瑭

摘要:在这个崭新的21世纪,人们充满了幻想,勇于超越自我。本世纪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科技性人才。网络背景下,丰富了现代教育的基本形式,并为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遇和契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通过引进互联网+模式,能够更迅速、客观地了解和把握该堂课程的教授、学习情况。这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增强均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以互联网+为研究背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实施的教学模式做出全面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137-02

这是信息高速膨胀的时代,同时也是网络盛行的时代。它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同时也带来各种各样的挑战。“互联网+”模式,实际上是互联网思维不断延伸的成果,它能够为社会进步、生产带来更多便利,同时也能为高校教育搭建有效的平台。为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和现代教育相匹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本文尝试从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等做出较为深入的探索。

1“互联网+”模式概述

2012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率先引申出“互联网+”的概念。即:通过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以及各种传统行业统筹起来,在新领域中营造全新的生态。简而言之,“互联网+”相当于“互联网+不同的传统行业”。然而,这并非单纯低将两者加起来,而需要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和已有的互联网平台,让网络和传统行业之间能够有充分、深层次地融合,形成新的生态。作为一种前沿的社会形态,互联网+利用了资源配置中互联网所起到的调节、优化作用。中央国务院在2015年,颁布了“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意见,拟定了“互联网+”实施计划,力求互联网可以为更多的行业服务,为人民谋福利。

互联网教学特点:形式上看,互联网教学强调“微”;内容方面,则注重“精”,效果方面强调“妙”。

1)时长短,资源广。互联网教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找出所有的教学要点。时长通常为5-8min,这和学生个人的认知特征、视觉规律比较符合,能够减少长期讲说产生的乏味,从侧面提升学生的能动性,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这堂课程能得到高效地完成。

2)粒度小,内容全。互联网教学对很多知识均没有很大的粒度,内容方面比较短小。授课主题,可以是某个重要的知识点,某个典型的故事,或者是某个关键的技能点。微课中,只关注核心部分,无需设置陪衬语言,更不涉及大量的理论。采用简便的方法,学生便可学会;学生从中领悟价值最高、最实用的知识点,每次掌握一个,不断累积,便可提升学习效率。

2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实际教学的多样性不足,方法欠缺

在各种各样的高校学府中,计算机的应用基础知识的传授方式采用的是老师实际使用电脑和ppt放映的方法,老师将重点部分照本宣科给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不多,学生虽然有问题,但是仍然不敢请教老师。此外,老师先传授知识要点,而上机操作往往在下一节课,两节课之间的时间差很大,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正确指导实践操作的问题。

假设老师依然使用简单的知识宣讲模式,不能区别对待每个学生、针对性教学,会使学生消极看待这门课程,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所以老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采取形式多样、变化多端的教学方式,大力结合课堂传统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关系,大力推进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2班级授课的劣势

截至目前,各个高校的电脑知识传授按班级讲课。在历史中,如此的授课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过于强调一体性和标准化,使实践和书本之间的结合脱节,理论难以指导实践,有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性。一致的教学模式不妨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别是针对很多经济发展较慢地区,因为电脑数量不足、计算机课程班级人数过多等问题,凸显了班级授课形式的劣势。

2.3网络在线学习学生较少

当前,学生对互联网功能的使用主要体现在网络游戏、qq、专业浏览器等方面,而选择网络游戏的学生是主要人群,很少有选择在线学习的学生。对于学生来说,互联网更应该是能提高我们自身知识和修为的工具。学生们迷恋网络游戏,只沉迷于娱乐,造成这种现象的理由与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弊端有较大关系。当前学校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而且电脑基础的学习知识不足以吸引学生。而且一些理论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觉得传统授课方式内容太繁杂、难度高、老师宣讲过急,难以实现理论实践结合。这些先决条件决定了学生不选择在线学习。

3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对教学模式做出积极地创新,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进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基于数字化网络资源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是建立在课内互动学习与课外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相互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包括、课中认真学习研究、课后复习。结构模型如图1。

课前自主预习:该形式中课前预习阶段主要依赖于以学生学习数字化网络资源的方式进行,全面使用“互联网+”的多样性,让学生大量接触到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以便进行预备学习,方便课堂学习过程中老师的区别施教和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老师展示课堂学习目标,提出一定的要求,方便学生自主研究。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方向有了初步的理解,也可以提出一些疑难问题,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通讯方式与老师进行沟通。有了互联网+的支持,数字化网络资源才能发挥其优势,更为主要的是可以改变教师授课的单一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开阔学生的视角。

课堂学习阶段:突破传统单一的传统授课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借用数字化网络资源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改变教学内容的展示方式和传授方式,通过强大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促进了学生利用电脑发现及排除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效果。老师在合适的时候向学生介绍必要的互联网资源,通过交流互动掌握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多地对课堂形式做出创新,如“情境教学法”或者是“任务教学法”,教师能够营造优质的课堂景象,加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留下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欲;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带来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任務,在课堂上导入主题,督促学生做好任务;最后,全面评价学生个人的任务完成情况。这个阶段是老师从单独的讲授者逐渐向引导者、监督者等身份转变,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进行有效率地学习研究。

课后扩展阶段:学生课后作业的设置,要突出学生的动手协作完成的能力培养,在合作中自我答疑解惑,探索研究,在实践中提高网络技能和信息收集素养。利用这种方式,将全体学生的自我探索成长的过程与大家分享。最后学生将作品提交网络,由教师、学生进行评价和自我反思,学生通过自检自查,获得学习心得,并上传分享经验。

4结束语

信息化社会,教师必须培养和掌握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理论、操作技能兼并的课程,怎样开展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这是学科教师最关键的问题。基于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上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缓解传统教学出现的各种不足,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和课程效率。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互联网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