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悲剧蕴涵的快感美学

2017-06-02 10:39樊硕博
青年时代 2017年12期
关键词:美狄亚存在主义悲剧

樊硕博

摘 要:生命活动不受阻遏而使生命能量得到自由宣泄也会产生快感。在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中,美狄亚为了报复不忠的丈夫,毒死了丈夫欲娶的公主和她的父亲,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们。人们在欣赏《美狄亚》的过程中,暂时超越了现实世界,使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生命活动得到完全自由释放,欣赏者的心里经过悲剧的作用达到一种平静健康的状态而产生快感。

关键词:悲剧快感;自由宣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将戏剧体裁分为悲剧和喜剧两种。他认为悲剧通过人物动作“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当时的悲剧主要表现神、英雄、帝王将相和贵族,描写的多是高尚的人物,通常主人公会因为过失或判断失误而导致不可逆转的致命后果。悲剧正是通过毁灭的形式来引起观众的怜悯,使人们从悲痛中得到美的净化,唤起人们高尚的情感,从而获得快感。

一、不同类型的悲剧引起快感原因不同

如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索福克勒斯写的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写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从神谕中得知,由于自己早先的罪恶,他的儿子会杀父娶母,所以儿子俄狄浦斯一降生,便将他抛弃了,弃婴被科林斯收养。俄狄浦斯成人后也得知其可怕的命运,遂逃往忒拜。路上与一老人发生口角,盛怒之下将他杀死,正巧是他的生父。接着又揭破斯芬克斯之迷,为忒拜人解除灾难,成了他们的新王,并娶前王的寡后為妻,岂料正是自己的生母。神谕全部应验。真相大白后俄狄浦斯悲痛欲绝,刺瞎双眼,甘愿放逐荒野。

索福克勒斯悲剧人物的性格复杂程度远超与他同时代的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依靠人物性格的发展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最终主要人物毁灭,产生悲剧效果。正如朱光潜所说:“悲剧往往不分善恶是非,不区别好人坏人,统统加以毁灭,使人觉得宇宙、命运有着人的意志、理性无法控制的力量,给人一种神秘感,促使人们沉思,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人们也正是借悲剧引起的怜悯、痛苦、激动、敬畏之情,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产生审美快感。

生命活动不受阻遏而使生命能量得到自由宣泄也会产生快感。在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中,美狄亚为了报复不忠的丈夫,毒死了丈夫欲娶的公主和她的父亲,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们。人们在欣赏《美狄亚》的过程中,暂时超越了现实世界,使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生命活动得到完全自由释放,欣赏者的心里经过悲剧的作用达到一种平静健康的状态而产生快感。

又如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诗人拉辛,他的悲剧作品大多描写王公贵妇丧失理性,感情放纵,结局悲惨,其代表作《费德尔》(《淮德拉》)取材希腊神话。希腊英雄忒修斯的妻子费德尔听闻丈夫死于战场,向养子希波吕托斯表白对他的爱情,但忒修斯突然生还,并发现他的妻子与养子的私情,就处死希波吕托斯,费德尔也服毒自尽。人们在欣赏时会对女主人公不受伦理、理性的约束勇于追求自由情感的精神所感染,使自身情感在欣赏作品过程中得到排解,从而享受、体验超越现实厉害关系的束缚产生精神快感。

二、悲剧快感对存在主义戏剧和荒诞派戏剧的影响

悲剧自由宣泄快感影响了20世纪的存在主义戏剧,自由选择是存在主义的精髓。存在主义认为人不受理智和社会的约束,没有固定不变的人性,通过选择确证自我,并对自己的选择行为负道德责任。

存在主义戏剧代表作萨特的《苍蝇》中,主人公俄瑞斯忒斯从小受到杀父仇人的迫害,后回到了故乡阿耳戈斯。他目睹了姐姐在仇人统治下悲惨的生活,又受到她的复仇愿望的影响,终于不顾众神之王朱庇特(宙斯)的阻拦,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杀死了仇人及他的情妇—自己的母亲。为此,他遭到了姐姐的憎恨和朱庇特的惩罚,但他却正义凛然,毫不动摇。剧中朱庇特曾经厉声谴责俄瑞斯忒斯,为什么后者被他创造出来却转而反对他。俄瑞斯忒斯回答说:“我既不是主人,也不是奴隶,朱庇特,我就是我的自由!你刚创造出我来,我就不属于你了”。这部带有悲剧性质的哲理剧阐明了人要用意志和行动去争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获得自由释放的快感。

荒诞派戏剧强调、扩大了存在主义哲学中有关“荒诞”的成分。荒诞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客观存在状态,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动摇了对美、对未来的信念,在物质欲望的重压下“自我丧失感”日益加深,社会现实和人的存在本身具有了荒诞性。存在主义和荒诞派戏剧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引起人的异化现象,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和绝望,其本身就具有悲剧色彩。

三、悲剧快感与电影艺术

自法国人梅里爱把照相特技应用到电影上,将电影引向戏剧道路以来,电影与戏剧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美国电影为例,好莱坞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美国电影的发展史。新好莱坞的崛起以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为标志,影片打破了经典强盗片的类型模式,塑造了一对风度翩翩、挑衅特权、敢于直接反抗社会的不公平和对个性禁锢的鸳鸯劫匪形象,最终两人在警方枪林弹雨下惨烈身亡的悲剧性毁灭结局。影片结尾打破常规,以歌颂式的升格镜头来表现悲剧结局,流露出对两人的深切同情。观众看后也会对他们两人不受社会禁锢,自由释放个人生命力对没有人性的社会制度的反抗而最终毁灭的悲壮感所感染,冷静审视影片背后饱含的对社会的反省,进而产生悲剧快感。

中国的悲剧电影主要以20世纪30、40年代的社会问题悲剧与家庭悲剧最具代表性。如30年代《神女》身心俱损的命运悲剧,《桃李劫》的奉献社会理想和生存毁灭悲剧,《渔光曲》的生活苦难悲剧等。40年代悲剧电影出现以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共存的局面,《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造就了史诗悲剧艺术的典范,把个人命运与整个历史事件和时代风云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家庭人伦的悲欢离合故事来透视社会人生。《万家灯火》以家庭矛盾表现社会,夯实了家庭生活悲剧的表现形态,《小城之春》以诗化形态的影像表现成为人生情感心理悲剧的代表作。到50-60年代,中国悲剧电影主要表现阶级压迫,80年代后趋向于历史悲剧和文化心理悲剧等。

从9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大众文化占据主要位置,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人们需要更多的娱乐化产品来填补、满足生活中闲暇时间的情感需求,导致审美的产业化和商品化。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和普及以及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前人们对电影凝神专注式的接受越来越被消遣性的接受所取代,因而商业电影更多体现出大众化、消费性、娱乐化、无深度等审美效应,纯粹悲剧电影崇高和厚重的情感在泛娱乐化商业电影浪潮的席卷下难以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悲剧电影和观众之间产生了一道鸿沟。

电影是商品、艺术、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电影作为艺术要讲一个好故事、触及心灵并具有审美感染力是其根本特征,经典的电影必然是建立在艺术性和商业性平衡的基础上,如近年来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湄公河行动》等主旋律电影,将悲剧性、艺术性、商业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当代悲剧电影的发展应正确处理好“表述方式”与“精神内核”的关系,采取适当的表述方式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在“精神内核”上探寻对社会生态的考察,对历史的深思,对现实人生的关照及对时代问题的追问等,通过悲剧的崇高美和悲剧快感为电影艺术赢得深度与高度。

猜你喜欢
美狄亚存在主义悲剧
传统道德的背离与女性意识的觉醒
——对古希腊悲剧形象美狄亚的分析
克丽丝塔·沃尔夫《美狄亚-声音》中美狄亚母题的演变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