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首古琴歌《凤求凰》的千古魅力

2017-06-02 15:20蒋晓萌
音乐探索 2017年2期

蒋晓萌

摘要: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中,“以琴心挑之”的不仅有司马相如的琴技,还有他演唱的两首名为《凤求凰》的琴歌。其以“凤求凰”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心声,在当世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年轻人受《凤求凰》的影响,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追求自由生活和美好爱情。这就是《凤求凰》的千古魅力,也是声乐的力量。

关键词:古琴歌《凤求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反封建思想.

西汉时期蜀郡辞赋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两情相悦的故事,两千多年来广为流传,情真意挚,意趣非凡,令人向往。关于故事的起源,众所周知是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其实,不仅是“琴挑”,还有两首爱情古琴歌《凤求凰》打动了卓文君。这就是声乐的力量。

一、“琴挑”典故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明确记载,《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载: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童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日:“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疆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日:“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

可知司马相如之所以去卓家,是因为他的声名已经很大,卓文君之父卓王孙希望借司马相如的名声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将他与县令王吉强请到家做客,这之后就有了司马相如表面弹琴,实际是在以“琴心”挑逗卓文君。偷听偷看的卓文君竟然“心悅而好之”,因两情相悦而卓王孙必然反对,便有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至成都的故事。

司马相如不仅善作赋,文学名声很大,而且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是名噪一时的古琴,为爱好辞赋的梁孝王所赠。“绿绮”其名流传至今,甚至在文学作品中成了古琴的别称,足见琴是好琴,弹此琴的司马相如的琴技也甚是了得。

《史记》和《汉书》都只说司马相如对卓文君“以琴心挑之”,纵然司马相如的琴技非常之好,但仅凭“琴心”还是不够的。其实,能够打动了卓文君之心的,除了司马相如的琴技外,还有两首名为《凤求凰》的琴歌。

二、《凤求凰》释义

见于记载的司马相如所吟唱的两首《凤求凰》琴歌的歌词如下:

其一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其二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古代没有科学的记谱方式,所以留传到现在的《凤求凰》就只能见到这两首歌词,即见于史籍记载的司马相如弹琴时有意“挑之”卓文君的歌唱。因演绎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凤求凰》也成为汉代的汉族古琴歌。

所谓古琴歌,是以古琴伴奏的一种自弹自唱的艺术歌曲,在中国古代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司马相如是当时的大文豪,他以古琴歌的方式去追求卓文君可谓风俗使然。

《史记》《汉书》都未记载《凤求凰》歌词,直到南北朝时期的徐陵编《玉台新咏》,才将这两首《凤求凰》收录其中。所以,在历史上一直有人怀疑这两首《凤求凰》非司马相如所作,而是两汉琴工假托司马相如之名的作品。其实,像琴歌这样的作品,肯定有假托的事例;但是,一是难以找到确切依据来证明是假托,二是《史记》《汉书》未载并不能说明问题。《史记》《汉书》中的《司马相如传》已是两书中篇幅较大者,《汉书》还不得不为此分为上下卷,未将司马相如事迹全部记载是很可能的,也是很正常的。而从《玉台新咏》收录《凤求凰》的情况看,它不仅录了歌词,并加序说明,这是很慎重的处理方式,说明徐陵并不是盲目收录。正是因为徐陵的慎重处理,以后的唐《艺文类聚》、宋《乐府诗集》等书,才大大方方地将《凤求凰》收录其中。可见,《凤求凰》为司马相如所作应当是可信的。

《凤求凰》所表达的核心内容,是自喻为“凤”的司马相如以吟唱的方式,对他心中以为“凰”的卓文君,表示无限倾慕,决心热烈追求。

吟唱此歌,“凤求凰”在特定背景中有多重含义。

众所周知,在传说中,凤凰是神鸟,“凤”为雄,“凰”为雌。在古代,有被称为天地间“四灵”的麟、凤、龟、龙,而鸟中之王则是凤凰。《大戴礼记》有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当时的司马相如在文坛上已负盛名,他所写的《子虚赋》一时令洛阳纸贵;而卓文君有才也有貌,文化修养极高,非一般女流可比。司马相如以“凤凰”喻他们二人,确实有谁能与其相较的凌云浩气。

《凤求凰》里的“凤凰”,又形容夫妻和谐、美好。在古人的词汇中,“鸾凤和鸣”“凤凰于飞”都是形容夫妻美满。《左传》有云:“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日:‘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铿锵。”以“凤求凰”形容司马相如向卓文君表达爱意,确有“佳偶难得”的意味。

“凤凰”与音乐也有关系。《尚书》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之句,意思是说箫韶之曲连续演奏,连凤凰也随乐声翩翩起舞。古书《列仙传》曾记载,弄玉是秦穆公之女,她与其夫萧史都善吹箫,每当他们吹箫时,因箫声之妙,总是引得凤凰来倾听。秦穆公认为是吉祥之兆,为吸引凤凰就专门建了筑凤台。凤凰虽来,弄玉夫妇也乘凤凰而去了。唐代诗人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引用这一典故,写下了“昆山玉碎凤凰叫”,以“凤凰”形容音乐的魅力。

卓文君雅好音乐,所以司马相如以琴声、歌声“挑之”,以琴心求知音时,卓文君当然理解。众所周知,在所有社会活动中,音乐才是最直接的情感活动形式。晋代的嵇康早就提出:“夫心動于中,而声出于心。”所谓“声出于心”,就是说,歌声是来自心灵的呐喊,是个人情感最直接的张扬。

茫茫人海,知音难觅,这是人生之叹,也是司马相如之叹;而现在,他寻觅到了卓文君这位知音。司马相如当然要珍惜机会,将心中的所思所想用歌声告诉卓文君。理解了这些,再将这两首《凤求凰》译为白话文,意境极美。

其一:

那位俊秀的女子啊,我难以忘怀她的容貌。

一日见不到她,我心中就有发狂般的牵念。

凤鸟在空中回旋高飞,那是我在寻觅我的凰鸟。

可叹啊,我那关人啊,她不在邻近的东墙。

我用琴声述说情语,那是我内心深深的情意。

何时能允诺我求之婚事,慰藉我的往返徘徊?

希望我的德行可以与你相配,相互携手在一起。

不知该怎么办的心情,让我陷于情愁如何是好。其二:

凤鸟之所以回家乡,为的是寻求我心中的凰鸟。

凰鸟在哪里?虽心中所感,我不知所往?

那位美丽娴雅的女子,居处虽近心却遥远。

心中有无限思念情,何时可成恩爱的鸳鸯?

愿凤鸟与凰鸟能双飞,起居相依,形影不离,

永远是情投意合的配偶,两心和睦一切都好。

半夜里我们远走高飞,不要让我感念相思而悲伤。

两首《凤求凰》,充分表达了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无限倾慕和热烈追求。两首琴歌的核心就是“凤求凰”,虽然是比喻,但反映的是热烈的男女追求,所以在艺术上反复使用。“凤凰”是神鸟,“凤求凰”也是形容司马相如、卓文君之间的默契,因为他们的理想、意趣不仅相同,而且高尚。所用歌词言辞虽浅,意义却深。所以,这样的作品。仅就文学性而言,堪为后世典范之作。

琴声、歌声的双重“挑之”,再加之文君婢女的暗通殷勤,不能不对文君的心理状态和爱情理想产生影响。既然两情相悦,按社会常识,司马相如对卓文君就应该按当时社会的规范,正式走谈婚论嫁的所有程序。可是,卓文君虽然很年轻,却已是“新寡”,按当时的社会礼仪、风俗,还在守丧期间的寡妇,是不能谈婚论嫁的。

所以,当司马相如在《凤求凰》中向她发出“中夜相从”的私奔召唤时,虽然那感人的琴音和歌声让她激动,很愿意去追随那弹琴之人;然而,她也知道,这样做是违背社会规范的。怎么办?她不想放弃机会,很想追求自己的幸福;思考再三,她决定听从司马相如“中夜相从”的召唤,不再理会那些社会强加的礼教束缚,为了寻觅自己的意中人,就要不顾一切,哪怕是私奔!卓文君勇敢地冲破藩篱,与心上人司马相如私奔成都,结成了终身伴侣。

三、《凤求凰》的历史影响

两首《凤求凰》的琴歌传了两千年,在当世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千古魅力就在于以“凤求凰”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心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在“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等等封建礼法的压制下没有屈服,为了自己的爱情理想,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罗网。他们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行动,为后世男女青年作出了榜样。

结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因为前有司马相如的《凤求凰》,后世文学中才有了《西厢记》《玉簪记》《墙头马上》等著作。《西厢记》剧中的张生在剧中这样唱道:“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玉簪记》剧中的潘必正,以司马相如为榜样,挑动陈妙常私奔的也是琴心;《墙头马上》剧中的李千金私奔暴露后,作为辩护词的就是文君私奔相如……这些证明了《凤求凰》反封建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在今世更是得到充分的肯定。1957年10月1日,著名的大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在四川邛崃县,为“文君井”的题词这样说:

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

会当一凭吊,酌取井中水,用以烹茶涤尘思,清逸凉无比。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实系千秋佳话,故井犹存,今人向往。

众所周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所处的时代是压抑人性的封建时代,但是,他们为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叛逆,不畏世俗,张扬个性,他们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勇敢追求爱情的精神成为历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赞扬和歌颂他们时,就不得不提到两首《凤求凰》。这就是《凤求凰》的千古魅力,也是声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