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5年间出版音乐学图书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引文数据

2017-06-02 18:22宋显彪郭爽周欣冷静
音乐探索 2017年2期

宋显彪+郭爽+周欣+冷静

摘要:通过CSSCI引文数据,采用总被引频次和年均被引频次对2008~2015年间出版的音乐学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列出11种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学图书。分析发现此段时间音乐人类学研究最受瞩目、音乐史学等研究持续受到关注、音乐形态学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分析认为音乐形态学将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音乐人类学具象研究会持续深入,而其基础理论研究将趋于平缓。

关键词:被引频次;学术影响力;CSSCI引文数据

引言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数据对于文献的价值判断有着重要意义,能为分析某一学科研究热点、研究趋势提供参考。本文借助CSSCI引文数据,对2008~2015年间出版的音乐学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讨论此段时间内有影响力的图书及其主题,剖析音乐学主要研究热点,探讨未来研究趋势,以期为研究者寻求研究方向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我国音乐学研究发展。

在CSSCI引文数据库内,将“音乐”作为“被引文献细节”检索关键词,得到初检结果后,再通过“精炼检索”将引文类型限定为“图书”进行二次检索,即可获取音乐类学术图书每年的被引情况,含“被引作者”“被引文献篇名”“被引文献出处”及“被引次数”信息。所有图书被引用频次的统计时间均自2008年起至2015年止,可以较准确地反映音乐学图书学术影响力的最新状况。

为了更客观地反映音乐学图书的学术影响力,降低出版时间对被引用频次带来的影响,本文选择两个排序:一是总被引频次的排序,二是年均被引频次的排序。年均被引频次是用总被引频次除以自发表年至2015年的年数,取小数点后一位,例如某本于2012年出版、总被引频次为21次的图书,其平均被引频次为5.2次。两种排序方式结合,虽不能说完全科学,但基本能够分析出音乐学图书的学术影响力。

一、有影响力的音乐学图书

根据CSSCI引文数据,共检索到101种国内出版的音乐学图书至少被引用1次,总被引频次为603次,平均每册图书的被引频次为6次,因此在这101种图书中,总被引频次大于等于6次的34种,可被视为较有影响力的音乐学图书(见表1)。

总被引频次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些图书的学术影响力,但通常来说,出版时间越长,被引用的频次一般会越多。因此,要更准确地反映音乐学图书的学术影响力,本文还进行了年均被引频次的统计。根据CSSCI引文数据,采用前述年均被用频次的计算方法,发现101种音乐学图书的总年平均被引频次为104次,每册图书的年均被引频次约1次。因此,可将年均被引频次大于等于1次的图书视为较有影响力的音乐

将2008~2015年分成年数相同的两段,即2008~2011和2012~2015。由表1分析,34种图书中大部分为2008~2011年间出版,共32种,占比为94%,仅有2种为2012~2015年间出版,占比仅为6%。由表2分析,39种图书中2008~2011年间出版的共26种,占比为67%,有13种为2012~2015年间出版,占比为33%。可见,出版时间长短对于图书被引频次有极大的影响,而年均被引频次则能够在较高程度上稀释出版时间的权重,将出版時间较短图书的影响力真实反映出来。表2中,不仅2012~2015年间出版的图书占比增加近30%,甚至有2015年出版的《钱仁康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排在了第12位,显示其对音乐学研究的影响力。

总被引用频次12次及以上的图书有13种,年均被引用频次2次及以上的图书有12种,同时进入总被引频次前13和年均被引频次前12的图书共11种。这是总被引频次和年均被引频次的结合排序,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些图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影响力,可被认为是2008~2015年间出版的音乐学图书中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图书,依照年均被引频次的排序如下(表3):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这3种图书在两个排序中均居前3位,并且是仅有的3种总被引频次超过30次,年均被引频次超过4次的图书,无疑是2008年以来对音乐学研究与发展产生最重要影响的著作,并且其对于未来音乐学研究的影响也将会不断持续。

《钱仁康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因出版时间短、总被引频次过少未能进入表3,《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断裂与失衡:中西视野下的西方20世纪“新音乐”创新的局限性分析》则因年均被引频次不足2次未进入表3;《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4种图书因年均被引频次高而在表3中提高了排序。

二、有影响力音乐学图书的主题分析

对图书的研究主题进行被引频次分析,可以了解一段时间音乐学研究的热点主题,同时也能对未来音乐学的研究热点进行预测,以方便研究人员有针对性地选择研究重点。

本文以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编写的《中国当代音乐学》对中国音乐学学科的分类为基础,将年均被引频次大于等于0.8次的50种音乐学图书依据所属主题分类统计,列出各主题年均被引频次、总被引频次、图书种数,以年均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如下(表4)。其中部分图书涉及多个主题,归入综合研究。

选用年均被引频次为排序指标,是为了更好地反映近年来出版图书的影响力情况。将被引频次降低到0.8、图书种数增加到50种其原因同样如是,唯有如此,才能更准确地为分析音乐学当前研究现状、未来研究趋势提供参考。选定的50种图书占所有图书的49.5%;总被引频次489次,占所有图书总被引频次的81%;年均总被引频次79次,占所有图书年均总被引频次的76%,可见此种分类统计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能够很好地反映音乐学图书整体影响力状况。

由表4及前述统计,可对2008~2015年间音乐学研究主题的状况进行分析。

1.音乐人类学研究成为最热主题

从表4可见,无论是年均被引频次还是总被引频次,音乐人类学均超过排第2的音乐史学一倍多,在综合研究图书中,尚有与音乐人类学相关的图书4种,若再加上这些图书的被引频次,音乐人类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受重视程度更加凸显。自1980年起音乐人类学学科名称在国内音乐学研究中出现,至1997年开始成为音乐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到2008年进入研究高峰并延续至今,热度不减。

这期间音乐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论著有: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汤亚汀《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曹本冶《思想一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陈铭道《书写民族音乐文化》、曹本冶《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博特乐图《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管建华《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均为著名音乐学家作品,极大地影响着音乐人类学研究的进程。其中,《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6本著作,主要研究音乐人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国内音乐人类学范式研究、本体研究、学科体系构建等,树立了标杆、指引了方向,对音乐人类学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2.音乐史学、传统音乐学、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持续保持热度

音乐史学、传统音乐学、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是紧密联系的3个研究主题,这3个研究主题一直以来都为音乐学研究的重点。如表4所列,2008~2015年间,音乐史学、传统音乐学、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分列排名第2、第4、和第5位,其年均被引频次合计19.6次,总被引频次合计119次,图书种数合计14种,分别占总数比25%、24%和28%。在综合研究图书中,同样尚有多达8种图书与此3个主题有关。

除了探讨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外,研究者更多的是针对具体时段、某一民族等进行研究。比如在年均被引频次靠前的图书中,就有如下有影响力的相关论著:刘再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居其宏《改革开放与新时期音乐思潮》、居其宏《共和国音乐史(1949-2008)》、伍国栋《江南丝竹: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研究》、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修订版)》、觉嘎《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林萃青《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

3.音乐形态学进入研究高峰

音乐形态学的一种描述是:音乐形态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从作曲技术理论的和声、复调、配器、曲式,已逐渐发展到旋律学、节奏学、音响学、织体学、新音乐体系、音乐观念、音乐风格、综合音乐形态等多个方面。

从表4中可见,以音乐形态学为研究主题的论著年均被引频次和总被引频次均排第3,超越传统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学科主题,成为2008~2015年间音乐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进入学科研究的高峰期。

关于音乐形态学的主要论著有: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叶松荣《断裂与失衡:中西视野下的西方20世纪“新音乐”创新的局限性分析》、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教程》、张巍《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节奏结构力与动力若干问题研究》。其中《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一书区别于以往传统的作品分析,采用结构分析学这一新的研究方法对音乐文本分析对象进行了研究。该书在全部图书中以年均被引频次3.3次,排在第4,显示出该部论著的卓越学术影响力及音乐形态学研究的受重视程度。另外,在综合研究图书中,尚有6种图书对音乐形态学有所涉猎,包括著名音乐学家于润洋的《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此书是于润洋先生采用综合性音乐学研究方法对肖邦24首作品进行研究的力作,在关注音乐创作技法分析的基础上,将其置于音乐本身之外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来进行阐释和考量。

结语

通过前述分析可见,利用学术成果中的引文分析法,可以充分且真实地揭示音乐学图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学术影响。同时,利用引文分析法还可对音乐学研究的未来趋势做出预测,从而为研究者选择研究方向、进行研究选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预测趋势一:音乐形态学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2008~2015年间高引用频次的前50种图书中以音乐形态学为主题的论著有4种,再加上综合研究中的6种,总年均被引用频次超过16次,显示出近年的研究受关注度。更重要的是,这10种图书中,出版于2011年及以后的有4种,即《魏氏乐谱解析》(2011)、《管弦乐配器教程》(2012)、《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2012)、《钱仁康音乐文选》(2013),总年均被引频次达到4.3次,其受到研究者关注的轨迹十分明显。近年來,音乐形态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对研究对象采取传统的作曲技术理论探讨与研究,而是逐渐发展为“既有具体作曲技术又有音乐观念的立体构架”的综合音乐形态研究,并且运用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及从新观念、新视角为切入点的研究成果也在逐年增加,清晰地显示出其在未来将成为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

预测趋势二:音乐人类学理论研究将可能不再是最热门研究。

毫无疑问,音乐人类学的研究将会长期是研究热点,但这种研究是指针对具体音乐行为的研究,是利用音乐人类学理论为指导进行的音乐人类学研究,比如《土地与歌》《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而包括音乐人类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在内的音乐人类学理论研究将不再是最热门研究,也不可能再如2008~2015年间产生如此多的理论成果。从前述统计表格可见,有影响力的音乐人类学理论图书,如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汤亚汀《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洛秦的《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及《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管建华《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均出版于2012年及以前,显示出近4年来再无有极大影响力的音乐人类学理论图书出现,音乐人类学基础理论研究热潮已基本过去。其主要原因是在2008~2015年间经过研究者的努力,音乐人类学基本理论已经得到较充分的研究,其基本理论已经成型,各种争议基本得到解决,学科地位已经获得认可,可供研究并取得成果的切入点大为减少。这是一门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减少相对应。由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的成熟,音乐人类学实践的研究成果则会更多。

利用引文分析法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析音乐学文献的学术影响力、研究现状、未来研究趋势等,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未考虑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的引用情况,还有图书引用数据收集不全面、对未来研究趋势预测简单等问题。期待更多研究人员能更准确、完整地针对音乐学研究进行评估、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