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能力视角下经管类本科生课外实践创新研究

2017-06-02 00:00熊卫李礼
青年时代 2017年13期
关键词:课外实践就业能力

熊卫++李礼

摘 要: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亟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以已毕业的经管类本科生和各类实际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基于对经管类本科生在校期间参与课外实践及就业能力的形成状况、各类用人单位对就业能力的需求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经管类本科生在就业能力提升中课外实践环节存在的相关问题和成因,提出了针对经管类本科生的课外实践四位联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管类本科生;课外实践;就业能力;四位联动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岗位需求并未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同幅增长,另一方面,大学生和其他类型劳动者相比在求职时也未呈现出特定的优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日益凸显。因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其是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不同,用人单位更强调经管类大学生能从实践中总结归纳经济管理中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进而将有关规律应用于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从用人单位需求的角度所折射出对经管类本科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的特定内涵。无疑,经管类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课内的学习之外,参与课外实践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已有文献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紧迫性以及课外实践提升就业能力的作用认识较为一致,但直接针对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课外实践的实证性分析较少。本文认为,只有对经管类大学生课外实践状况、课外实践形成的就业能力状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等层面进行实证调研,并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从明确经管类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引导、课外实践基地建设、社会中介资源整合等诸多方面着手,才能探索出有效的课外实践创新模式。

一、研究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3年7月对经管类本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的两项调查。

第一项是针对经管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他们就读期间参与课外实践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通過所在高校的学生资源,向他们高中阶段的同学中大学就读于经管类专业者发放问卷进行定向调查。受访者均为高考后进入了全国各地不同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就读者,涵盖了我国东部地区(如福建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中部地区(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和西部地区的高校(如云南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也涵盖了以人文社科专业为主的高校和以理工农医类专业为主的高校,因而本调查抽样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受访者分别毕业于79所高校,毕业时间在0-7年之间。

第二项是针对用人单位对经管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需求进行的调查:调查对象是第一项调查中受访者所在工作单位的管理层代表,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48份,其中来自政府部门的问卷27份、高校或研究机构问卷6份、其他事业单位问卷20份、国有企业问卷61份、外资企业问卷25份、民营企业问卷97份、合资企业问卷8份、自主创业企业问卷4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1、经管类本科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目的

经管类本科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锻炼能力”以及“认识和融入社会”,其次才是“赚钱”,以“多结交朋友”、“打发无聊时光”、“没考虑过目的”的人较少,可见,经管类本科生通过课外实践来提升自己能力的目的较为明确,但仍有超过30%的受访者未能明确以“培养锻炼能力”为课外实践的目的,如表1所示。

2、经管类本科生参与课外实践的途径

经管类本科生获得课外实践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己搜寻,其次是亲朋好友介绍,而通过学校和老师推荐所占的比重较少,如表2所示。表明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引导力度急需提高。

3、经管类本科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状况

本文统计了经管类本科生在读期间参与的10项课外实践的主要形式,对调查结果的数据进行处理:对某项课外实践,没有参加活动的赋值为0;参加了该项课外实践,以满意度的不同,对“非常不满意”、“较不满意”、“满意程度一般”、“较为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赋值为0.2、0.4、0.6、0.8、1,统计结果表明,受访者参与情况和满意程度综合计量后状况最好的3项课外实践情况依次是“公司等单位实习”、“学生社团活动”和“考取资格证书”;状况最差的3项课外实践情况依次是“科技竞赛”、“就业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如表3所示。

此外,由于受访者为295人,表3还表明任何一项课外实践的方式都没有达到较为理想的满意程度,即使是评价为最好的参与公司等单位实习的情况也非常不理想,因为到公司等各类单位参加毕业实习是本科阶段教育的必须环节,如果完全满意该项的满分值应为295分,但实际分值仅为162.8.

4、经管类本科生对课外实践提升就业能力状况的自评

本文将就业能力分解为9项具体的能力,对受访者自评是否通过课外实践提升了某项能力进行了统计,对某项具体的能力,受访者自评“得到了提升”赋值为1,“未得到提升”赋值为0,统计结果表明,受访者自评得到提升程度最大的前3项就业能力依次为:“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与适应能力”,提升程度最小的前3项能力依次为“创新能力”、“基础工具运用能力”、“专业技能”,如表4所示。

5、用人单位对经管类本科生就业能力的需求

本文针对8种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根据他们对经管类本科生各项就业能力的需求程度按“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太重要”、“完全不重要”5个等级分别赋值为1、0.8、0.6、0.4、0.2,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表5表明,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对各项就业能力的需求程度存在着差异;从总体上看,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前3项就业能力依次为:沟通与协调能力、抗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二)经管类本科生课外实践与就业能力提升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以经管类本科生每位受访者参加课外实践状况的总分值为变量X,以表5中用人单位对各项就业能力需求看重程度的相对权重,以及每位经管类本科生参与课外实践对其各项就业能力提升程度的自评结果,计算出每位经管类本科生受访者的就业能力分值为变量Y。

选择性别、专业(经济类或管理类)、学校(是否为211或985院校)等三个变量为控制变量,对X和Y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可见,经管类本科生在校期间参与课外实践的状况与其就业能力提升的状况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28。

(三)课外实践培养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对比

1、经管类本科生就业能力实际状况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重要性排序对比

将“经管类本科生自评的实际形成的就业能力的大小程度”与“各类用人单位对就业能力需求重要程度的排序”进行对比,发现二者部分相符,部分发生了背离。其中,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抗压能力,而受访者通过课外实践实际形成的抗压能力状况尚不理想,具体情况如表7所示。

2、经管类本科生实际形成的就业能力相对值与用人单位需求值的对比

将全部受访的经管类本科生实际形成就业能力的数值取平均值与全部用人单位受访者对各项就业能力需求的平均值进行对比,发现在全部9项具体的就业能力中,经管类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均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缺口,如表8所示。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实证调查的结果,本文发现参与课外实践是提升经管类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二者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经管类本科生参与课外实践形成的各类能力程度与用人单位看重的就业能力类型存在着一定的背离。同时,对于各项具体的就业能力,经管类本科生的实际状况均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缺口。此外,经管类本科生对所参与的各类社会实践的具体形式的满意程度偏低。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课外实践的目标尚需进一步明确和引导。尽管大多数人的实践目标是端正的(选择锻炼能力、融入社会、结交朋友等),但仍有相当部分人的目标是不清晰的(选择赚钱、打发时光、无目标者),导致他们没有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实践类型,使得就业能力的培养和用人单位需求产生差距。(2)参与课外实践的有效途径不足。大部分参与实践的途径是通过自己寻找和亲朋好友介绍获得,而自己寻找或亲友介绍往往缺乏综合权衡专业特点、就业意向、用人单位特点的系统性思考,学校和导师在达到这些要求上有天然的优势和当然的责任,但恰恰是由导师、学校推荐安排实践单位的比重较少。这说明学校不仅在课外实践中未充分发挥作用,在与社会资源整合联动上更是欠缺。(3)课外实践环节大学生未能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许多课外实践项目的提供者未能系统性地统筹考虑自身目标和大学生培养目标,使得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一些诸如接电话、打印整理文件等无技术含量的工作。而且,大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動的时间周期往往较短,导致参与的多为边缘性工作,很难和用人单位的团队有较为深入默契的交往,导致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沟通协调能力、抗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他们身上未能得到较为理想的提升。

(二)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可构建针对经管类本科生“明确课外实践目标”、“本科生导师合理指导”、“社会中介资源整合”、“课外实践基地建设”的课外实践四位联动创新模式,具体建议如下:

1、明确课外实践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高实践能力

对于经管类本科生由于其专业的应用性更强,他们应客观理性地认识各类用人单位对具体就业能力的现实要求,根据自身未来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自己的课外实践目标,同时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学习,在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所欠缺的特定能力。

2、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强化导师的指导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在很多大学已经得到实施,导师对行业内就业信息的把握能够有效降低经管类本科生在课外实践中的盲目性与搜寻成本。导师也对于自己学生的性格特点、智力结构以及发展潜力等有着较深的认识,因此导师可以起到沟通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中介的功能,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外,吸纳经管类本科生加入导师承担的课题研究也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方式。

3、加强社会中介力量在实践中的引导与推动作用

经管类本科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针对性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为直接,其外部需求引导的特征尤为明显,但外部需求与学生之间通常是存在信息障碍的,社会中介机构可以将大学生人才与市场需求有效的对应起来,从而提高了整个市场的效率。因此可考虑“与社会中介力量(如产业咨询机构、管理咨询机构等)联动,发挥其在课外实践中的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另一方面,借助社会中介组织还可将有针对性的就业能力培训带进课堂,达成单靠校内师资所无法完成的效果。

4、夯实就业实践实训基地

社会实践实训基地可以为经管类本科生们提供稳定且有明确目标指引和战略规划的社会实践实训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引导大学生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锻炼社交能力,进一步了解专业的社会需求点,以及自己知识结构中需要加强和提高的部分,返校后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钻研,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和学校关联企业合作、和高校所在地区的特色产业园区合作、和专业对应度高的定向用人单位合作等多种形式。

5、加强配套保障

作为培养大学生的第一责任主体,经管类本科生所在的高校首先应将课外实践的相关规定具体化,不能仅在培养方案中笼统规定实践环节的学时,还应对课外实践环节学分的分类分级设置、对完成课外实践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对指导教师在课外实践中的职责定位、对课外实践外联机构的设置、对课外实践经费的支持等方面做出系统性规定。同时,学校还应注重职业选择测试系统、能力评估系统等软件系统的建设,将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实践需求对接起来,帮助经管类本科生明确各自个性化的课外实践目标。

猜你喜欢
课外实践就业能力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