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视角下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分析

2017-06-03 19:48张贺
中国市场 2017年13期
关键词:环境规制产业集聚

[摘要]将环境规制因素引入FC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产业集聚水平随环境规制强度的变化取决于成本效应和需求效应,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呈现“U”形特征。为更好发挥环境规制对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性作用,提出以下建议:加强环境规制;加强公众的监督和参与;实施空间区域差异化环境规制;创新环境规制与产业集聚发展的互动模式。

[关键词]环境规制;产业集聚;正外部性

1问题的提出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经济总量上取得巨大成就。201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已经形成大量的产业集聚。但是,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随之而来,水土流失、沙尘暴,越演越烈的雾霾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面对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环境规制水平逐步增强,以期在生态环境达到其能承载的“阈值”之前,环境污染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质,是产业集聚发展的环境外部性问题(原毅军,2015)。[1]学者们对此有两方面的观点,一方面,环境规制的负外部性,这是比较传统的观点,环境规制会增加成本,降低生产率,影响产业竞争力,Gary WYohe(1979)、Martin CMcguire(1982)等不仅在理论上且在实证方面验证了上述观点。产业竞争力的衰退表现为制造业生产能力减少,尤其是“污染密集型”产业,且逐步转向其他落后地区,即“污染避难所假说”。Cole(2010)[2]以日本为例检验了“污染避难所”假说,发现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时这种效应尤为明显。另一方面,相邻地区产业集聚在吸引投资时的竞争、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又将产生“底线赛跑效应”(raceto the bottom),進一步加剧环境污染,甚至导致某些国家的环境标准因此近于崩溃。

另外,环境规制的正外部性,即“波特假说”,Porter认为环境规制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能够给企业和国家经济带来正向刺激,较高的环境规制强度能够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集聚。Copel & Taylor(2003)认为污染治理是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污染治理的函数呈规模报酬递增的趋势。[3]冯薇(2008)基于循环经济理论,认为产业集聚区内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联的企业通过相互合作,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形成集聚区内资源良性循环利用。这样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使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4]

综上所述,关于环境规制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得到的相关观点和结论不尽相同。环境规制到底是促进了还是抑制了产业集聚的发展?本文将在现有文献基础上,依据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在环境规制的背景下分析产业集聚的机制效应。

2环境规制与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

借鉴Martin & Rogers(1995)建立的Footloose Capital Model(FC模型),FC模型主要用于分析资本要素流动的问题。本文引入环境规制因素(实质是环境污染治理政策、环境税等)来说明环境规制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机理,得到如下结论:①以甲、乙两个地区为例,环境规制强度高的地区,产业生产效率较高。②同等环境规制强度下,若甲地区的资本利润高于乙地区,那么资本将流向甲地区,产业集聚水平上升。

Zeng(2014)提出产业分布函数,甲、乙两地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其中,π表示产业集聚水平;1/2为两地区的对称性,因为两地区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完全对称;πc是成本效应,πd指需求效应。

环境规制对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主要来自需求效应和成本效应。[5]成本效应即由于环境规制而增加企业生产成本,进而降低产业集聚水平;若甲地区的环境规制水平较强,那么,甲地区的企业就有将厂址选择在环境规制强度较低的乙地区的激励,以便降低生产成本。所以环境规制强度越大,成本效应越大。

需求效应即环境敏感产业由于环境改善而导致生产效率提高,促进产业集聚。需求效应表明企业的选址倾向于需求高的市场。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产业生产率将受到影响,工人的工资收入水平降低,影响当地的需求,即污染需求效应。甲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较高,这样甲地区的企业必须雇用部分劳动力进行污染治理工作,这使得甲地区的工资水平和生产率都相对较高,市场需求大。这样,即使甲地区环境规制强度高,但是市场需求大,企业仍然愿意选址在甲地区,贸易成本将随市场购买力的提高而降低,需求效应增强。

当环境规制强度较低,成本效应大于需求效应时,产业集聚水平随环境规制强度提高而下降;反之,当环境规制强度提高,成本效应小于需求效应时,这时将不会出现“污染避难所”效应,产业集聚度水平随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而上升。综上所述,环境规制强度与产业集聚水平之间呈“U”形关系。

3政策建议

31发挥环境规制对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性作用,进一步提高环境规制强度

根据环境规制与产业集聚之间的“U”形关系,当环境规制强度较高,超越“U”形曲线拐点位置时,环境规制对产业集聚的需求效应更加明显,为正向效应。因此,进一步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将有利于发挥环境规制对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性作用,提高产业竞争力。

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将环境保护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环境。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应抓紧制(修)定大气、土壤、水污染防治、排污许可、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环境执法程序,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

32加强公众对环境规制的监督和参与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了切实有效地落实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各方面的责任,避免出现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和地方保护问题,应该注重公众对环境规制的参与,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对于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应及时限期督办解决;环境执法过程中的法律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结果等一律向社会公布,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各级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且在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重视公众的参与。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政策和立法建议、重大建设项目与规划,要充分听取公众和社会意见。

33实施空间区域差别化环境规制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空间面积大,区域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差异巨大。人类活动、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分布情况大体一致,“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密度直接揭示了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决定了环境规制的不同。由环境规制与产业集聚的“U”形关系可知,东部地区应该实行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更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发展,而西部地区则应该适当放松,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环境规制的措施、工具以及强度应该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產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强化区域间环境规制统筹,实施空间区域差别化环境规制,建立公平、合理、协调的环境规制体系。

34创新环境规制与产业集聚有机结合的互动模式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理念,不断创新和完善环境规制,促进产业集聚,优化区域经济发展。通过环境污染治理,提高碳排放规制,改变产业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组织方式不断向空间集聚,扶持低碳经济产业集聚,建立循环经济,最终实现零排放。建议给予低碳产业集聚区内部的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其在废弃物综合利用、利用新能源等方面的成本支出。

发展低碳产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推动下,环境税成为环境规制的最主要工具之一,环境税制度应结合现有税制,可设置能源增值税,为特殊能源设置不同税率;根据企业的污染排放程度设置阶梯税率或累进税;为低碳产业、节能减排行业设置优惠税率;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等设置优惠税率等。这样,设计奖惩结合的税收体制,不仅完善了环境税的制度安排,更重要的是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原毅军,谢荣辉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J].科学学研究,2015(9):1340-1347

[2]Cole M A,Elliott R J R,Okubo TTrade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Industrial Mobility:An Industry-level Study of Japan[J].Discussion Paper,2010,69(10):1995-2002

[3]Copeland B R,Taylor M STrade,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C].Wisconsin Madison-Social Systems,2003

[4]冯薇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4):166-172

[5]赵少钦,张海军,张潇潇环境规制影响中国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15-119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D022)。

[作者简介]张贺(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环境规制产业集聚
中国企业的环保投入与企业效益分析
浅析中国麻涌镇粮油产业集聚跨越式发展
环境规制下外资引进对环境治理的利弊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