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及动力培育

2017-06-03 08:31刘巍付志华黎桂华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体育消费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

刘巍 付志华 黎桂华

摘要: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提出我国体育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新问题。结合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新供给”的要求,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新型城镇化”战略及“互联网+”战略等4个层面,阐述我国体育产业所面临的制度创新、结构调整、跨界融合、需求扩容的发展新空间,进而根据供给侧改革的新要求,提出体育产业发展动力培育的策略:1)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唤醒“沉睡”的资源;2)推进体育体制改革,撬动社会资本的力量33)引导公众体育消费观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4)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引领行业竞争的制高点。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体育产业;新空间;动力培育;互联网+;体育消费

中图分类号:G 80-05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1-0008-05 文献标志码:A

在体育快速发展及政府有力推动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及面,取得长足发展。在2004—2013年的10年间,体育产业总规模增长了近3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18%,远超同期全国GDP的增长速度。发展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值达到“5万亿元”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0月,全国省级出台的30个关于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的目标之和将近7万亿元。有专家认为,在政策扶持、消费升级、外部因素(例如亚运会、冬奥会)等的刺激下,未来体育产业的增长空间将完全打开。一时间,体育产业领域风起云涌,成为资本关注与追逐的热点。

然而,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产业规模上,还是在产业结构上,以及产业品牌塑造上,我国体育产业还只是在起步阶段。同时,受公众体育意识的制约、体制机制的束缚及市场秩序完善程度的限制,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不利的内部与外部因素。“5万亿”目标的达成,必须依靠足够的产品和足够的消费,而这并不是简单地依靠政府的推动和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就能实现的。显然,这意味着必须激发和调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一切积极因素,寻找一切可能的发展空间,创新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u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随后于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的角度审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当前不仅面临着供给数量与供给质量亟待提高的双重压力,而且蕴含着由供给产品为主向供给服务为主转变的产业结构转型的契机。显然,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改革”显示出当前高层治理思路的调整,也为我们发展体育产业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2015年11月19日,国务院接连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和《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66号),首次从政策层面将体育纳入到生活性服务业,部署“新消费”“消费升级”,并着重强调“创新并扩大有效供给”,力图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消费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产业如何把握机遇,以“供给侧改革”拓展新空间、培育新动力、激发新活力,从而实现顺势加速发展,将是“十三五”期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新时期我國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重大论断。在此背景下,在体育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已是各界共识;但由于受各种内外部条件的限制,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存在诸多障碍,而破除这些障碍的关键,必须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造新供给”的要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体育产业新的增长潜力和空间,以制度创新、结构调整、跨界融合和需求扩容,“让体育供给带动消费需求”,从而实现体育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1.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形成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味着中国发展全面进入升级版。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必须不断地进行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毋庸置疑,体育相关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也将全面融入到这一改革的总体进程中。

当前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周边产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从而造成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协同性不足。这种制度体系的缺陷,难以对行业进行约束、规范或者促进,整个产业呈无序的形式发展。从本质上看,体育产业是用产业的方式促进体育发展,而与其他行业相比,体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同时产业是追逐利润,也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因此,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既要遵循体育内在的规律和价值功能,又要把握经济法则和市场规律,才能找到体育产业的独特的产业性质,从而构建有针对性的制度政策体系。规律不可抗拒,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题,正是不遵循这种规律所造成的。例如,有学者指出的,“行政力量主导、缺乏充分市场竞争、法律及配套设施不完善、公众参与度不高等是制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壮大的桎梏”。

需求呼唤供给,市场呼唤规范,行业呼唤发展,必须遵循体育行业的规律进行制度创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国家顶层设计不断出台,制度创新稳步推进,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各类文件密集发布,改革步伐加快,为体育产业的发展释放了政策红利。例如,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扶持体育产业,破除行业壁垒,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其商业化的引入创造条件。2015年2月27日,“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堪称体育体制改革的“探路石”,必将推动新一轮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体育体制改革,从而为市场主体松绑,释放体育产业的蓬勃活力。2015年11月19日国务院连续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2个文件,更彰显了政府对体育行业认知的深化,并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政策依据。同时,中国足协和政府实现脱钩,体育赛事审批进行改革,为回应“供给侧改革”,未来将有更多的改革措施出台。显然,中国体育进入了一个以“四个全面”引领的制度创新时期,推动体育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轨道。endprint

1.2“经济新常态”将推动体育产业的结构调整

随着世界经济放缓和结构调整,这种时代背景与中国阶段性因素叠加决定了中国经济进入了增速回落阶段。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常态”的重要论断,这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已经成为决策层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必將对未来社会各领域的改革产生方向性的重大影响。

首先,“经济新常态”将促进体育产业的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多年来,我国的体育产业基本上以产业链低端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为主,而体育服务业较为薄弱,属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随着政策的引导与行业自身的不断完善,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占体育产业总量的比重从2004年的78.36%下降到2013年的47.53%,仍仅占整个体育产业总量的8.4%与5.2%,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经济新常态”的调整,提质增效升级正成为供给结构调整的主题词,这将带动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浪潮。“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体育健身将成为必然需求;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体育健身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2015年中国人均GDP已达4万9351元,约合7156美元。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转变,对于提高生活质量相关的服务消费品需求迅速上升,体育已经成为提高人们幸福指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消费愈旺盛,对供给侧的要求愈高,显然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从供给侧对发展型消费升级做好准备。

其次,“经济新常态”将促进体育产业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经济发展的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已超过第二产业,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引领经济新常态已进入实地操作阶段。当经济迈入服务化时代,显然将对第三产业组成部分的体育服务业产生重要影响。而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我国开始进入以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消费新时代,消费需求差异化、个性化是必然趋势。2015年11月19日,国务院连续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2个文件,为促进“新消费”及“消费升级”提出指导意见。可以预见,“经济新常态”必将促进体育产业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拉动体育服务业的整体发展,从而实现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

1.3“互联网+”战略将加快体育产业的跨界融合

互联网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带来了新的维度,并为价值创造的方式、模式和途径的转变带来契机,极大地颠覆了传统行业与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意味着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力和新增长点。2015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显然,以上战略的推进与落地,将带来一场消费革命,也必然推动体育产业的跨界融合。

在当前体育产业供给链条中,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有2种:欣赏和参与,主要涉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保证供需平衡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从当前现状来看,无论是竞技体育产品供给还是群众体育产品的供给,都存在着供需不平衡与供需错位的矛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供需之间如同多了一座桥梁,为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无缝对接提供了可能。同时,个性化、定制化消费大规模的兴起,对体育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及需求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必将带来传统模式的革命性变化,以“互联网+”为“新引擎”的体育产业的跨界融合时代已悄然到来。

在政策层面,根据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的治理思路,《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66号)已经对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产业跨界融合做出了明确部署。在实践层面,“互联网+”作为体育产业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已经开始渗透体育产业链的每一环,并为企业打通整个体育产业链条提供了有效途径和解决方案,不仅催热了以体博网为代表的“互联网+体育”B2B电子商务平台,而且线上线下结合的“O2O”商务模式日趋兴起,以及体育+文化、地产、旅游、医疗的跨界融合发展成为新常态。不难看出,“互联网+”催生的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逐渐清晰,体育产业价值链也面临重塑。

1.4“新型城镇化”战略将带来体育需求的扩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然,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不难预见,未来10年,人口城镇化将形成支撑中国发展转型的动力,新型城镇化也必将成为国家政策的主轴,这必将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既创造服务,也需要服务。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目标,以及按照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60%的要求,预计未来要有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而农村转移人口一旦市民化,其消费倍增效应将是过去的3~3.5倍_3_。同时,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必将包括体育在内的公共服务的“短板”,这显然会带来体育领域的投资增加,从而释放出长期增长潜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从整体上看中国未来的人口红利已经不存在,但是“体育”这个领域内的人口红利却正处于准备释放的状态。显然,这意味着“城镇化”的新增人口会带来巨大的体育消费潜在群体,不仅将促进体育需求与消费的扩容,提升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而且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构成巨大的人口红利。endprint

2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培育

上述关于体育产业发展新空间的分析表明,我国体育产业已经具备了促进新增长点的外生动力。将这种潜在动力转变为现实优势,必须通过供给侧改革,重塑体育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以有效供给激活体育需求,刺激体育消费,从而促进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快速、可持续发展。

2.1積极培育体育市场,唤醒“沉睡”的资源

从2010年国办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将体育产业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到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一系列量化指标,再到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2025年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可以看出,政府的重视程度与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体制改革还未到位,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调整与规范。显然,这意味着尚有很多体育资源由于种种束缚,尚未被市场“催醒”,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唤醒“沉睡”的体育资源。

1)盘活现有体育资源。从当前体育场地设施状况来看,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全国164万2400个体育场地中,企业单位的占比仅为8.38%。在各种体育场地设施中,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体育彩票,民间资本所占比例极少,例如,2013年全国健身场地设施资金来源中社会资金仅占16.12%。同时,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利用不高的问题也一直倍受诟病。以学校体育场馆为例,2013年我国中小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率仅为31%。也有消息显示,目前北京市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中小学仅占37.1%,全国总体开放比例也未达到4成。这无疑意味着大量的体育资源还在“沉睡”,如果通过政策与机制的创新将其盘活,显然将给体育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2)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从当前体育产业结构来看,体育服务业比重较低,体育产业缺乏硬品牌,且由于市场秩序的限制,社会资本的介入也远远不够。例如,“国际体育产业盈利方式有电视转播、门票收入、赞助、特许产品经营4种”,但中国目前在此方面还比较薄弱。从这一点来看,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上不尽合理。究其原因,缺乏商业运作机制和稳定的优惠扶持政策及体育市场开发度不够,是主要影响和制约因素。作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最为重要的成果,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整个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论断;因此,通过改革与系统治理,不断推动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从而实现“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的目标。

3)繁荣体育市场。体育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一直是制约着社会资金介入的瓶颈。虽然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但体育市场的繁荣程度仍远远未达到理想程度,某些领域与环节还相当滞后。例如,2008年我国体育产业比重仅为O.65%,而美国、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巴西等9个国家的体育产业比重平均值已达1.92%;因此,繁荣体育市场不能依靠建立在权力意志之上的政绩冲动,而应该依靠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相关主体的伦理自觉。否则,就会使体育资源配置偏离经济逻辑和运行轨迹,以至抑制和扼杀市场机制所激发的体育发展活力,也会扭曲和遮蔽体育实践过程中各主体的真实诉求。

2.2推进体育体制改革,撬动社会资本的力量

为了激发社会资本的力量,早在20世纪80年代政府就围绕着“管办分离”和机制转换开始了体育的社会化改革,但从实践进程来看,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当前,体育的市场化程度低与政府的过度干预仍然是制约社会资本介入的主要矛盾。与过去不同的是,目前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深层次体制改革已然启动,且随着体育市场各构成要素的不断发展,已经具备了社会资本参与的基础。

一方面,消费新时代为激活社会资本奠定基础。从持续升温的马拉松热潮,到日益狂热的球迷热情,再到不断攀升的体育用品销售额,标志着代表参与型、观赏型和实物型3种类型的体育市场正在形成,也预示着一个全民体育消费时代的来临。《2014年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4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制造和销售增长值达到2418亿元,同比增长15.89%。另一方面,社会资本的力量崭露头角。继几年前恒大、富力2大地产巨头同时进军体育产业后,2015年1月,腾讯以5亿美元的价格获NBA中国大陆网络独播权;2015年2月,万达以10亿5000万欧元收购瑞士盈方体育传媒集团68.2%的股份32015年8月,万达又以6亿5000万美元并购美国世界铁人三项公司,同月,PPTV以2亿5000万欧元的价格获2015—2020西甲联赛(中国地区)独家全媒体版权32015年9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阿里巴巴体育集团,以数字经济思维创新发展体育产业链。

在我国多年的体育治理结构中,是一种典型的“强政府、弱社会”的治理模式,各种社会组织与市场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够完善,缺少在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自主权。也正是这种原因,在体育发展实践中并没有按照市场规律配置资源,既未盘活现有体育资源,又阻碍了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吸引社会投资”,2014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是体育行政部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的一个积极信号。显然,推进体育行政体制改革,遵循“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要求,厘清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事业单位与体育社会组织的职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已成为推进供给侧改革、培育体育产业发展动力的必然要求。

2.3引导公众体育消费观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是作为一种纯福利向社会提供。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政府由单纯注重经济政策转向关注社会政策,体育也开始由社会福利向社会服务转变;但随着国家与社会分野,当体育回归社会时,很多人还未意识到体育原来是自己的事情,落后的体育意识阻碍了人们去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例如,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全年人均体育消费仅593元,而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万3786元。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20岁以上人群人均体育消费为926元,而同一时期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已达2142元,二者差距在1倍以上,显示出体育消费拥有巨大的潜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体育消费比重更是偏低,说明我国公众的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观念还不强;但换一个角度来看,由于中国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这说明其中蕴藏着巨大的体育消费潜力。endprint

自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来,各地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已出台的30个省级政府实施意见中,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之和已将近7万亿元,这反映出政府对体育产业在经济转型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视程度;然而,应该认识到,体育市场的繁荣是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大众体育意识与民间资本热情的驱动力使然。可以预见,没有完善的财税、价格、规划、土地等政策,缺少社会力量的支持,实现这一目标将困难重重。从政策层面看,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全身健身条例》明确提出“国家支持、鼓励、推动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适应的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倡导健康生活”,“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推动形成投资健康的消費理念和充满活力的体育消费市场”。从经济层面看,2008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转变,对与人的健康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相关的服务消费品需求迅速上升,将刺激到大众体育消费。

显然,潜在的体育消费需求、政策层面的引导与经济支付能力都已具备,关键在于要通过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来实现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精准落地”。同时,通过积极引导,将体育健身消费宣传由社会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让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现代生活方式中,体育活动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从而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2.4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引领行业竞争的制高点

人才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形成强大有序的人才储备,中国体育产业才能持续性地健康发展;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体育产业迅速走热的今天,人才匮乏的问题开始显露出来。随着体育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政策层面,《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均强调了体育产业人才的重要性,并对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11月19日国务院连续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2个文件,也对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多年来,受体育行政化管理模式的影响,体育大多数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不足,造成行业懂市场运营的专门性人才比较匮乏。同时,由于体育行业相对封闭的影响,现有的人才流动性不足。从人才特殊性来看,由于体育产业的价值链长、专业化分工细,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要求高,必须既懂体育又熟悉市场规则,还要有其他领域专业背景的跨界人才,例如,仅体育场馆就涉及场地工程技术、商务开发、赛事运营等十几个工种,这就意味着人才的培养周期长、培养条件高。显然,再加上体育产业起步晚的客观因素,体育产业人才的缺口是很大的。当前,随着行政审批的简化与行政权力的逐步下放,过去由政府管理与参与的体育资源与体育事务将更多地下放给社会,而能够有效承接这部分下放的资源,就意味着必须有专门化人才的参与和运作,例如,在体育赛事的组织、承办、赞助商等问题的处理上,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运作与支撑,就会出现有悖于市场规律的问题;因此,随着中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深入,必须加强懂管理、会经营体育产业的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中国当前是全世界拥有体育类高校最多的国家,作为人才的供给方,高校应发挥这一优势资源,在办学理念做到因时因势而变,通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设置、增强师资力量、创新教学方式,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体育人才;另一方面,相关企业作为用才主体,既要通过搭建良好的平台引进体育产业人才,做到“纳才”,也要注重营造宽松的企业文化,为人才发挥其才能提供良好的环境,做到“留才”,更要重视人才的培养,通过“订单式培养”和人才培训投资,做到“育才”。而对政府或行业来说,可通过培训、认证与比赛等方式搭建平台,例如,组织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为市场需求提供专门化人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育消费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演进与效果评价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体育产业在我国发展的探析
高校体育对体育产业经济的影响及发展策略
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对策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我国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