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草原

2017-06-05 15:12高尚娥
唐山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王昭君昭君草原

高尚娥

远嫁草原

高尚娥

看着家乡北方春季漫天黄沙,我想起了古代美女王昭君,她怎样能够适应得了这种气候那!在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个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王昭君出塞远嫁,眺望远方,满心离愁,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位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王昭君就有“落雁”之美誉。

远嫁他乡,也许在新婚的甜蜜会一度让你忘记乡愁。但相隔千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亲人们一朝散去,从此南北,遥望无期,联系渐无。远嫁他乡,顾名思义,是你为了一个男人,到离家上千公里或者几千公里的地方生活。你放弃了父母近在眼前的爱,还有父母从小到大这么些年为你所付出的一切,只因这一别,再见亦难。王昭君一里一回首,翻过阴山,越过希拉穆仁大草原,一直向塞北深处走去。

终于,王昭君的仪仗队从香溪越走越远,最终湮没在茫茫黄沙中。王昭君从此与汉家永别了,别得杳如黄鹤,别得风沙猎猎,别得使后人思接千载!昭君走的那天家乡城外是否有风,你坐在西去的马车上想再回望几眼香溪,但随风而起的沙尘弥漫,渐渐地把家乡从你的视线里抹去。低下头拭去眼角沾满的斑斓星点,抬起头继续赶路。正是生离死别之时,你站在一颗泪水的中央,过一河隔一河,走一山远一山,回头已看不见深秋的汉宫!

西去的路上,夕阳残照里,故乡香溪河上的宝坪村,这一生能否在桃花盛开的那一季再重逢。你一步三回首!香溪,昭君因之而绝色,它因昭君而传名。千百年来,香溪成了人们心目中美丽的化身。风沙弥漫处再不见她的身影!远嫁的昭君卷珠帘,深坐颦蛾眉。千年的风沙亘住双眸,大块的阳光泻在河边,挣褪岁月的蒹葭里,她盈盈走来,宛在水中央。默默伫立,琵琶半遮,神秘,遥远,纳成千古的呼唤。

远嫁,是你为了和平。她勇敢的意无返顾地飞到了遥远蛮荒的大漠。进了匈奴,从南国走进了北国。像南水北调般从长江中下游流进了黄河源头,像杨柳春絮般从扬子江畔飞进了北国山脉。草原,她带来了南国的湿润和灵秀,带来了香溪河的朝霞和薄雾,也带走了青春岁月的无尽遐想和不息追求。

历史上,和亲的使者不乏其人,但大都是位高权贵的宗室公主。昭君出塞和亲,世人称之为和平使者,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她所播下的友好种子和留下的影响,在后世汉匈关系上,长期起着作用。汉匈恢复和亲使北境首次出现长期平静的状态,大约50年相安无事,史称“三世无犬吠之警,藜庶无干戈之役”。汉匈之间和睦相处,永无战事。你执着你的选择。这没有错,只是你忘了,你是远嫁他乡!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回娘家最终恐所只会空留遗憾。我们想象,就像世代相传的“远嫁、哭嫁”习俗一样,痛在为娘的心里。唯王昭君她甘心情愿背井离乡,走进黄沙,走进与中原生活风俗一点也不相同的穹庐边地,甚至终老穷荒。正如杜甫所感叹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样的女子,这样的美人,总是让后代赶来怀古的男人感叹不已。

真正的草原风光。平坦,广阔,空旷,从古以来没有人耕种过,甚至从来也没有属于任何个人私有过的草原。没有山,没有树木,没有村落,只有碧绿的草地和覆盖草原蓝色的天。那些用毡子围起来的灰白色的帐幕,是蒙古族牧人的家。当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最好的草原。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游牧民族有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

茫茫草原上,月亮在云朵中匆匆穿行。它好像在急切的寻找什么?在一座大帐前,在一堆篝火旁,停住了脚步。看清楚了,那是昭君的露营大帐。熊熊篝火映红了洁白大帐,也映红了篝火旁每个人的脸庞。已换上匈奴服装的昭君,还是那样靓丽照人,俊秀的脸庞在篝火的映衬下,多了几分妩媚、多了几分刚毅。是啊,她现在已是匈奴的阏氏,她要母仪天下,她要撑起匈汉和睦共存的使命。月亮悄悄的走了,辽阔的草原上,渐渐升起了黎明的曙光,也升起了匈汉和平的曙光。

此刻,身处蒙古草原,才能体会到什么是风吹草低,只有置身草原,才能感受到草原的独特风味。才能明白什么叫胸怀宽广。我站在家乡最高的地方,感受着刺骨的寒风和不时扬来的沙尘暴。举目望向阴山南北,那首千古传诵的《敕勒歌》便会悠然响起。这是意境多么苍凉辽阔、情怀多么深挚凄美的民歌啊!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民歌原是我从小就知道的诗。说句真话,那时我虽然涉世未深,阅历不丰,但喜欢它的通俗易懂,喜欢它的干净简洁,更喜欢它的句子不多却涵蕴了那么廖廓高远的意境。这种意境中又透出些无法言传的凄美冷寂、遗世独立的忧伤。这种感觉,我仅仅读完前面四句就领略到了,后三句则是情感接受后的升华。这种感觉一直绵延至今。以至我庆幸自己是草原人,但我也约略满足了自己是昭君的婆家人的心愿。谁能不羡慕游牧民族那种虽处穷荒野景心情却旷达奔放的洒脱态度。有了那种情怀后,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2000多年前的美丽女子王昭君的幸运、伟大与坚强。

作为婆家的蒙古族人民,出于对昭君的褒扬和缅怀,随她的远嫁犹如行云流水,无法停驻,成为一道以往的风景。全国可以看到的昭君墓有十余座,都是昭君足迹所到的地方。草原沃野上蓦然崛起一座座山包,一个永不废弃的古迹。在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永久的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就像人们把她浣纱洗衣的小河叫香溪,把她走过的便桥称琵琶桥,并且多处为她树碑立庙。在我想来,究竟哪一座坟墓才是真正埋香葬玉的地方,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昭君墓。显然,这些坟墓的崛起是人民对昭君这位历史人物倾注的好感。

回首身后,长河落日。昭君的青冢已远离狼烟,在冥冥的黄昏,倾听长安的凤箫。千百年来,文人写昭君,百姓谈昭君。关于昭君的诗歌、传说故事、画卷、散文,戏曲为巾帼之最。出神入化地活脱出昭君的美容与神采。昭君那伟大的脚步踏破了旷古宁静,越过时空轻如烟的金黄流沙里。远处清脆的驼铃声,远嫁昭君卷在亘古的回忆里,骆驼背上的昭君姑娘,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王昭君昭君草原
昭君思乡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昭君
千载琵芭语,不解昭君怨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昭君出塞
《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