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用人体结构》教材编写内情

2017-06-05 17:09方增先张鑫
世纪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物画人体结构

方增先+张鑫

专为工农兵大学生编写的《艺用人体结构》教材,为集体署名,真正作者却云遮雾障,编写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功到垂成时编写者忽受“抬举”,转岗去“上旺组画”。大幸这本教材出版后成了“魔法”教材,为抱有艺术理想的海内外学子,开启速成人物画技法直通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艺术人才。

国画大家方增先以其亲身经历,为我们拂去历史尘埃,将4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首次完整地呈现。

在浙江桐庐,我编写过一本教材,是我在人物画教学上的一次探索与创新及美术教育思想的总结。

接受任务

1971年7月的一天,天空湛蓝,万里无云。

据上级指示精神,发展农村开门办学,我们浙江美院迁校至天目山麓,即桐庐阳普。我院于分水镇阳普乡兴建校舍。所有教师都需参加院校基础建设——重新建造学校。建校时繁重的体力活儿,是雇用农民帮忙干的。稍轻的活儿,由教师干。拿画笔的教师,一下子拿铁锹,有点不适应。因为缺乏干基建工作的经验,一位教师在指挥运送石子的卡车倒车时,现场指挥失误,没看清地面有坡度,一个劲“倒倒”,结果卡车失去平衡,突然底朝天,把他直接扣在货物车厢下面,所幸毫发未伤。发生惊险一幕,立刻成为当地最大新闻,妇孺皆知。

我和其他编教材的教师驻扎分水镇,上课,参与编写素描、速写、解剖、连环画等教材,还要参加院里组织的国内外形势报告会(当时没有电视,信息全通过广播和开会学习获得),因此我没参加建校劳动。院里需要画应景的、政治题材的人物画,任务接连不断,在桐庐,耳目之所接,除了山,就是水。放眼四周,芳草蔓地,绿木参天。夏日灼热的阳光下,石头也跟着鲜亮起来。我和教授文学的老师、诗文造诣高超的章祖安为知己,同客居天目山,又同崇尚诗词,性格亦散淡超脱,吃完晚饭,时常一起外出散步徜徉,迎着习习凉风,饶有兴致大谈古诗词。有一次,突然他有所感悟,快然一吐:“现在其实是最好的时辰,没有教学重压,享受着青山绿水、柴门一闭斜阳里的景致,这样的日子不会太久吧。”

不久,编写《艺用人体结构》教材的任务下达。当时情景是这样的:我们招收的学生是大学分配招生名额到地方,通过基层的选拔、推荐才进大学学习的学生。他们大都有一定生活体验和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但未经系统的绘画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理论方面也欠缺。校领导考虑后决定抓教学质量,编写一本人体结构图谱作为教材。于是决定专门组织人员编写一本让这批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人体结构图谱,目的是为了讓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绘人物画之技法。

那天,他们直接把我找去,说活学活用的最积极分子,为什么就画不好人物画,这个事情令人费解,也使我们很困惑。你业务本领过硬,又是中青年教师骨干,工作经验丰富,故派你和另外两位同志为他们编写一本人物画的教材,尽快为他们解决这个难题,并指派我担当主要的编写任务。我表态说,我保证编写的教材能给他们帮助。

当时都是组织上指派任务。而那时,大家都在努力为革命事业做贡献。

三位教员临时搭建了“艺用人体结构”教材编写小组,各自有明确分工。组长由解剖老师担任,负责解剖方面的示意图及政治把关。我为副组长,与一位组员主要负责透视和人体结构方面的技术活儿。我负责的人体结构之构成,是教材中的关键部分——指导理解人体形体之结构,便于学生掌握与记忆。

解剖实验

对于编写要求,院方说得较笼统,并无具体方案。毕竟他们业务不太熟悉,谈不出什么具体指导意见,只问了句,你有什么要求吗?因我读过米开朗基罗的生平,其间有一段他在开创科学方法的绘画时,曾偷窃死人做解剖的传说,很想搞清楚米氏当时用的什么特殊办法。正巧谈话时在他们办公桌上看到一本米开朗基罗的俄文版画册,于是抱着求答案的心态及了解人体结构和解剖构造之间的关系,便顺口说“要编写好教材,我想能进行实体解剖的研究,假如院里能提供方便的话”。军宣队听到我的建议,先是一愣,后说,“我们讨论一下再答复你”。

编教材就是一种科研活动。很快院里的回复来了。于是,我被安排去浙江医院解剖室,进行美术解剖学的科研。我匆匆赶回杭州,专程奔赴坐落于灵隐路12号的浙江医院。它位于美丽的西子湖畔,毗邻杭州植物园,是省级干部医疗保健医院。

那日,我拿着赴该院体验生活的介绍信,上门道明缘由。他们诧异地上下打量一番我,见手续齐全,就放行了。

每天深入到解剖室,整个房间都是福尔马林的味道,里面各种人体组织都有。这些都是捐献的遗体,有干的组织,也有浸泡在药水里的。有一些因为在柜子里搁置时间长了,肌肉萎缩变成咖啡色。

因带着学习研究的心态,我较快适应了环境。医院专门派一位资深的解剖师,一样一样把人体标本取出:手、脚等等,不厌其烦。我仔细观察,有光是头骨的,也有连着肌肉的。凡各个部位转动时的形态、肌腱的变化等,都无一疏漏地作了研究,发现人的皮肤下一般都包裹着比较厚的脂肪,比想象的厚多了,尤其女性的脂肪层最是厚实,就像包裹着厚棉袄似的,外观时因皮肤遮挡而看不到了。他们还帮我找肌肉样本中分离出的具体肌肉。我琢磨后对着摹下一骨一肉一腱,把肌肉和骨骼画在画稿本上,全部用铅笔勾线。

解剖科研约月余,我带着资料返回天目山。编写教材时我首先考虑要针对性强,确保编写质量与实用性,简易能学。再者是尽量让初学者缩短无效时间,快速掌握实用人物绘画技法。本着这两点,我快马加鞭,按照计划开始着手绘草图,先把报纸大小的白色新闻纸对半裁剪,然后一笔一笔将各种姿势的人体动态画面精准绘出。为赶时间,我争分夺秒地干。遇到夏季台风,房子漏雨等环境因素,会影响编写进度,为此,在编写过程中,我晨起眼睁开,除日常解手、食饭,几乎没离开过案桌。睡梦中,忽然来灵感时,马上起身,睡眼惺忪中摸来笔与纸,把它们记录在案。我们那儿经常停电,不能画画,只能借助蜡烛光写文字稿。还有其他工作急办,不得不暂时停下编写。我心中就一个念头:科学准确、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编写好教材。

这是我对人体结构的了解研究最细致最深入的一次,使我颠覆了原有课本上的概念性人体结构知识。通过观察实体标本后,纠正了许多以前想当然的错误,把解剖平面画、概念化的传统教学,转为立体形象的教学图谱。而我对人体结构的每块肌肉,骨骼、骨骼肌、脊椎,肩与臂,髋和大腿,以及人体外貌和内部构造的复杂性,有了整体而透彻的了解。

正因為在熟练掌握人物结构知识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人体解剖实践分析,使我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对人体结构有了新的诠释与感悟。

90年代有评价说我的人物画精准,有血有肉,大概与这次奇特体验“个案”有直接关联。

半途调岗

我们编写教材历时半年有余,把编完的教材送去院里。院里根据编写内容,作了重新拆分,筛选出我编写的作为出版《艺用人体结构》教材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占据整本教材的大部分内容。这样的比重是出乎我意料的。关于透视部分的内容,他们经讨论,认为不适合并在一本教材中,拟准备另外出版一本《绘画透视知识》。此教材于1977年正式出版。

人体结构图谱内容,大致分了六章。第一章:概论。主要有基本术语解释、人体比例、人体外形划区、人体解剖结构、人的形体结构、人体的对立统一规律。第二章:头部。主要有头部基本形与比例、头部解剖结构、头部形体结构、五官、头部的类型与特征。第三章:上肢。主要写上肢基本形与比例、上肢解剖结构、上肢形体结构、上肢关节、手、上肢的几种动态。第四章:下肢。主要有下肢基本形与比例、下肢解剖结构、下肢形体结构、大腿、膝关节、小腿、脚、下肢的几种动态。第五章:躯干。主要有躯干划区与比例、躯干解剖结构、躯干形体结构、脊柱、颈部、躯干的男女特征、躯干的几种动态。第六章:动态。主要有“一竖、二横、三体积、四肢”;重心、重心线、支撑面;动态分析。还有一个附:衣服的结构与衣褶。

我一向做事严谨,计划在原图上再画一次,作为精加工,可以更正确、更生动,也更符合艺术的高标准,以保证质量。奇怪的是刚把草图用晒图法晒出,就被领导找去,又请坐,又斟茶。他和颜悦色,说你的任务完成了,回去后把手上的工作做下移交吧。有项“上旺组画”工作,大家都说你去做比较合适。我们请你去任组长,组员由你挑。还说“上旺组画”工作可回美院画室进行,那里不会动辄停电。于是,我领了任务,邀请卢坤峰等一起改画去了。

当时人的思想比较单纯,领导叫转岗,我没多想,就把研究整理编写的教材全部移交。政治学习是当时的日常生活,新任务以前都要学习。我学习结束,即赴新的岗位履职。

“上旺组画”是指上旺村的农民画了一批组画,有忆苦思甜,也有生产建设,还有批判资本主义的。当时这批画要拿到中央去,而画为村民所作。于是他们找到美院请求艺术加工,美院就找我,由我负责组织同事重画一遍,然后送往北京。因既不是专业画家的作品,也不是农民画,结果被退回来。

这期间,我和卢坤峰、姚耕云共同合作国画《毛竹丰收》,竟一炮打响,并由浙江新华印刷厂制成1973年年历。1972年2月28日经中美双方反复磋商后,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不久,中国代表团出访联合国,携原作作为国礼,赠予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

编写教材接近尾声,因调岗了,有人为我惋惜,而我觉得教材编得好才最重要。但书其实没有按照我的要求编好,这是很遗憾的。“文革”前我就有个教学框架:结构不是解剖,它是根据需要而概括出的结构,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规律,在自然现象中我们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总结规律。据我所知这个问题教材里没有解决,把解剖当作结构的习惯思维成了这本教材的遗憾。

现在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实际上放弃了结构素描教学,以至于后来学生造型能力显著下降。这个遗憾就更深了。

洛阳纸贵

如今重视知识产权,且有法律保护。从前集体署名很普遍,各种各样版本均有。

上交了编写好的《艺用人体结构》初样就杳无音讯,所幸这份完整的草图由他人用钢笔仿制后出版了,未石沉大海,真是大幸!而原图却从此踪影不见。有人说,在院里的档案室。

教材添加语录是领导与编辑之间的事情。当时加语录并不是领导意志,是教材组开会讨论的,说是为了学生好,如果有毛思想武装,工作一定会做好。我虽然觉得有点不舒服,也没有什么证据反对。

有传说,关于此书绘一组图、插入一段语录之事,不知怎么被时任中央主持文化工作的最高领导知道了,可能她觉得这种排版不妥或别的什么原因,道:“你们编教材太别出心裁,別搞得那么庸俗化。”而据我所知语录不用是“九一三”以后,上面有指示,不相关的文章少用和不用语录。当时一下子报纸上语录都销声匿迹了。有关传说是误传的,十有八九是假的。

关于此事我也不想多谈,因为都是往事了。至于后来人家抄袭我编写的教材出书,说明我编写的教材有亮点,也不必紧追不放。

本教科书于1971年底完成编写,1972年2月晒出蓝本,分上下两册。封面标题为《人体结构造型》(教材初稿),底部有一行特别且醒目的署名:浙江美术学院教学连。

漏说了,我拿到的稿费总计为40元人民币。

1973年11月该书书名易为《艺用人体结构》,署名为浙江美术学院绘画教材组编写(教学连已撤销)。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大32开。书名、署名与晒图版书名、署名相异。

时间是一面镜子,会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书一面世,新华书店几乎售罄,一时洛阳纸贵。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它突破原专为工农兵编写的教材设计框架,成为无需专业基础、想学人物画的业余爱好者的自学成材的大众型普及教材。本书最早书名叫《艺用人体解剖结构》,“结构”两字是我亲手添上的。出版时,其中的“解剖”两字被删除,名曰《艺用人体结构》。之前出版物中,有关于艺用人体解剖的书,但并不是《艺用人体解剖结构》。关于人体结构,我将于今后详谈。

1974年由浙江美术学院出版《工农兵大学生美术作品选》等,发行数远未突破我编的那本《艺用人体结构》。自从第一次印刷后,1974年、1975年、1977年接连不断重印多次,孔夫子旧书网均能查到。而多次重印原因是我经过人体解剖实践,加上综合运用了我曾提出的艺用形体结构学理论,再经归纳总结分析,探寻出一条使国画人物画教学速成途径。

听学生说,有关这本教材的绘人物画原理,至今艺校授课仍在沿用,可想而知影响面之广,特别是针对艺术青年的人物绘画入门,有奇效。只是它投胎于特殊岁月,又是以集体编写冠名,而这样的情况,当时是盛行的。已经没有精力去挽回损失。我讲述这件曾经发生的真实的事情,并不想追究什么,只是供后人研究时作参考吧。

1972年,我院搬迁回杭州原校址。

粉碎“四人帮”,1977年恢复高考,这所美术名府又走上了正轨。

猜你喜欢
人物画人体结构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人体冷知识(一)
人体可笑堂
人体可笑堂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半包围结构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