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风(节选)

2017-06-05 21:51陈安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45期
关键词:格物风气国君

陈安

《大学》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而后人将这段太长的话又进行了整理,缩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也单独成为成语,不依赖于上面那句长话而独立存在下来。

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格物”就是先要研究世间万物,“致知”就是要发现其中存在的客观规律,“诚意”直接将科学研究、客观理性的过程上升为主观范畴,我想应该是“端正态度”的意思,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后,还要把这些理性、科学、客观的态度及得到的知识正确地使用,刀就要用来切菜而不是杀人,武器更为保护自己而非攻击别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修身”,提高个人修养,使得自己的行为言语都能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作用,遇到困难能够去解决,有所得就与人分享,具备这样的情怀才可以去管理一个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存在博弈关系,有利益冲突,但是还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随后,当面对更大的机构、组织、成员,相互之间的利益博弈就更为复杂,管理难度陡然增加,如果还能够管理好,则可以继续升级到管理国家或者更大范围的组织。

中国同样还有一句名言,出自老子《道德经》:“治大国如烹小鲜”,将国家治理又返回到做菜上来,说明其间的道理其实有相通之处。品德可以以小见大,万物之理皆有源头,同样,受一种风气熏染的人也往往会在更换一个环境的时候保持其既有的作风,习惯成自然,此之谓也!所以,封建社会的皇帝诸侯们用人,开始看的是下属们是否对自己表现了忠心,于是,烹子伺君的竖刁易牙之辈就成为国君的座上宾,而使用他们的齐桓公却在晚年遭遇到了可以想到的“待遇”。但后来的皇帝国君改变了识才用人的策略,说“忠臣常出自孝子之门”“三岁看老”,这都说的是家风可以影响世风,在自己家庭中表现出来的品德会带到庙堂之上。

这一点,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逻辑何其相似也。所以,家风一事,似小却大,看似只在一个家庭或家族中流传,但是却会对整个国家的风气造成极大的影响。

(选自《家风》)

每个人出生后都首先接受母亲或父亲的训练,整个经意或不经意的训练就是家風的传递、传播、传扬过程,父母的角色就要通过言行引导孩子学会分享、知道秩序和礼让,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提升。而没有受到良好家风熏陶的人,对于这个社会将是一种负担,本性流露虽然并非罪不可恕,但是过分利己不能够减少这个开放社会的熵值。家风一事,似小却大,看似只在一个家庭或家族中流传,但是却会对整个国家的风气造成极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格物风气国君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风气
风气
狂泉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
格物究源 穷理致知——评《中国古代物理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