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之光”2016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巡礼(三 )

2017-06-05 07:47赵永霞
纺织导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纺织之光达利校企

赵永霞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工作室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完成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员:章瓯雁、梅笑雪、竺近珠、郑小飞、郑露苒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服装专业工作室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的实施,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对“校企共同體”机制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一项成果。该项目以合作企业 —— 达利(中国)有限公司的产品研发为主体,服务服从于个性化人才培养要求。针对学生特长制定培养方案,分解后的项目易于学生参与和完成。引入企业对员工考核办法,对学生实行项目绩效考核。整个项目完成后,工作室成员共同参与对项目的成果进行最终评价。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学生与合作企业的共赢。

一是在持续不断的新品研发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合作企业的产品开发为主,确保学生有持续不断的真实项目进行综合实践。4 年来,工作室为企业设计开发产品312款,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了“训与研”合一。

二是工作室接到项目后,根据教学环节对项目进行分解,然后根据每位学生的特长等分配项目。项目分解做到足够具体、细致,因此学生容易自主完成。

三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参与完成真实项目,共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如工程方向的学生向设计方向的同学请教服装款式设计、电脑效果图绘制、色彩搭配等技能,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增多,团结协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该成果自2012年提出进行实践,依托当地深厚的产业基础,经过 4 年的理论深化、实践探索、成果推广与应用,成效显著,在全国高职院校的工作室建设与运行中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

(1)工作室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后,有效解决了“工作室的项目来源不稳定,工作室的人才培养功能发挥不足,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工作室对来自不同企业的产品定位、风格等把握不准,无法高质量完成企业的产品开发项目”等关键问题。

(2)个性化培养成效显著,工作室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快速提升,连续 4 年获技能大赛全国或全省一等奖。

(3)教师深度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实践技能显著提升。以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工作室为平台,依托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校企共同实施“团队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得到加强。工作室负责人自2013年担任杭州生生韵丝绸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以来,为企业开发设计产品并带来可观业绩,受到企业高度肯定。

(4)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应用前景良好。一是研究和实践成果通过论文形式发表、推广;二是先后立项的纵、横向课题达23项,其中国家级 2 项,省厅级 2项,为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横向课题 2 项,为其它院校提供技术指导 6 项;三是课题负责人多次担任全国学生技能大赛的裁判和骨干教师培训专家,使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尤其是在职业院校中获得了较高影响力。

基于校企共同体厂中校平台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探索与实践

完成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中国)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郑小飞、徐 剑、章瓯雁、王培松、郑 路

为了深化产教融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和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在达利厂区以企业提供场地和装修、学校提供设备的方式,共建了面积3 000余平方米的厂中校 ——“达利(中国)有限公司产学研中心”。该中心以达利新产品研发和销售为工作重点,同时为其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优质人才储备。厂中校实行达利企业化的运作及管理模式,通过双师共同授课和实践指导,企业真实项目操作,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依托共建的产学研中心,校企双方协同制定了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设计、制版和工艺等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能力需求开发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形成对接紧密、个性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明确校企双方的授课教师,以真实研发项目为教学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培养全过程。

厂中校的教学和实训指导由专业教师和达利专家共同完成。基于此,组建了教师/师傅团队,由两个团队共同完成学生的指导。其中,企业师傅指导实践,专任教师以理论指导为主,并充当企业专家的助手,在协助企业专家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厂中校以企业要求作为考核标准,制定了《达利产学研中心学生考核办法》,包括业绩考核和职业素养考核两部分,其中职业素养占30%,由企业师傅评价;业绩考核的指标是每门课程学生研发的作品的质量及被企业录用的数量,占70%。通过定期召开教研会议,及时反馈并解决问题。

该教学成果实现了载体、机制和方法的集成创新。

首先,厂中校建设较好地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加强了企业的产品研发力量,同时也解决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兼职教师授课的问题,解决了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教学内容衔接、场所衔接等问题。

其次,厂中校管理的主体是企业,可保证制度制定以及课程设计、内容安排、人员配备、考核标准等均按照企业的要求实施,保证了教学的先进性和时效性。而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选拔和管理、教学实施和制度管理等,双方共同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教务管理制度和教师学生管理制度,为现代学徒制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再次,中高职融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拓宽了中高职衔接的内涵,将中职学生纳入现代学徒制培养,较好地解决了中职阶段学生实习的管理问题,而通过与企业所在地区的中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选拔学生进行现代学徒制培养,也有效保证了企业技能型人才的稳定输入。

该成果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已使用近 3 年,在服装设计专业13个班级、近500名学生中进行实施,成效显著。

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郑小飞介绍,通过厂中校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很大提高,3 年来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各类服装设计、制作大赛奖项共38项,其中国家级金奖(一等奖)15项,6 人获技师职业资格,3 人获“全国纺织服装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标兵”称号。学生的产品研发能力得到很大提升。3 年来厂中校新产品开发量达3 600余款,其中1 400余款被达利公司采用并投入批量生产,研发量占其年开发量的近30%。通过此项目的实施,教师的实践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比如:与达利公司共同开发横向课题共 6 项,经费到款额155万元;每年派遣 1 位教师到达利公司担任技术员;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一起进行课程建设,目前已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 1 项、省级精品课程 1 项;等。

郑小飞透露,作为服装类专业开展中高职衔接的试点院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已联合杭州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乔司职高、新安江职业学校等中职学校,制定了五年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进一步适应杭州地区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目前,已有60多位中职阶段的同学在厂中校进行现代学徒制培养。

猜你喜欢
纺织之光达利校企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纺织之光”201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成果巡礼(四)
“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三)
“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成果巡礼(五)
“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成果巡礼(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