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魏晋时期的微文学

2017-06-05 09:21杨沛菡
丝绸之路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世说新语

杨沛菡

[摘要]近年来,微文学这种精简的文学新形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广泛传播于网络空间。这种文学新样式的产生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与魏晋时期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有极其相似之处。《世说新语》记叙了东汉末到刘宋初近300年间士族阶层的趣闻轶事、言行风貌和生活情趣,比较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且从题材篇幅来说,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世说新语》就是魏晋时期的微文学作品集。

[关键词]魏晋时期;《世说新语》;微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0-0043-02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等手机客户端为载体的微文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形成篇幅短小、内容精简的新文学样式,这种文学样式带动了不同年龄、职业的网友的创作热情,带领人们进入一个文学的微时代。而纵观古今,这种新型文学体式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早在魏晋时期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与微文学无论是在体式、题材,还是体裁,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本文拟就《世说新语》与微文学的相似性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探讨,祈请专家指正。

一、笔记小说与微文学

就目前流行的微文學作品来看,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众多基本文学体裁,其主要范畴为微小说、微诗歌、微散文、微杂文。而在网络中,也会出现相对新颖的微故事、微家书、微简历、微影评等。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在形制上具备笔记的不少特点,笔法多样,篇幅短小。吴礼权先生在《中国笔记小说史》中将笔记小说定义为:“概括起来说,所谓‘笔记小说,就是那些以记叙人物活动(包括历史人物活动、虚构的人物及其活动)为中心,以必要的故事情节相贯穿、以随笔杂录的笔法与简洁的文言、短小的篇幅为特点的文学作品。”

微文学作品精短的篇幅及丰富的体裁与《世说新语》有相似之处,也与笔记小说的定义有多处吻合。

《世说新语》中的作品篇幅短小,其中的记言之作尤其短小,有些不足10个字。虽篇幅短小,却舍去枝蔓,只留精粹,直截了当。这与新时代微文学的特征完全相同,而且在词句凝练上较微文学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存教授在《微文学: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新融合》一文中对微文学的内容做过这样的分析:“微文学形式上实现了从“浅言说”到“深表达”的转变,由新媒体方式所带来的全民言说,使得表达的边界无限扩展,在以往很多难以被捕捉、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假想的现实故事也能够即时的呈现,而这种真实的现实一旦呈现,在一定意义上就比刻意创作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从而具备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微文学在表述人们特有的意义意境时,自觉地添加一些辅助手段,通过多样化的、炫丽化的方式方法,以更好地表达更深的意义,从而摆脱只言片语、三言两语的零碎表达。

二、口语化叙述与即时性记载

人们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分享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李存在《新媒介时代微文学发展研究》中说: “内容上或以渲染式的表达抒发情感、寻找寄托,或以诙谐式的格调增添情趣、愉悦身心,或以狂欢化的叙述释放本我、实现梦想,或以哲理性的表达超越自我、回归现实。”

微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品都是由其作者在现场亲身感知的,即时发布的真实事件,具备强烈的真实性和现场实时性,或是作者为真实感受有感而发,自由真实的表达,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和支配较少。

作为一部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很多作品都是对现实故事的即时呈现,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时人物的风貌、思想、言行和社会的习尚。全书分段记事的特点,具有典型的微文学特征。一个语段记述一个故事,其中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有评论,语段虽篇幅短小,但语言高度凝练,情感表达真挚自然,没有繁冗的铺陈,文辞简约含蓄,隽永传神。

《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把高深的玄理运用生动形象与简洁精妙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叙事接近口语,对话中记录的口语成分更多。全书基本上用当时的语言写成,很少仿用或引用古语,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六朝时代的汉语面貌。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纪实性与口语化的语言为日常交际所用,反映了魏晋时代的语言实际情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的一个代表性语料。如:

桓温行经王敦墓边过,望之云:“可儿,可儿。”(《识鉴》7)

周仲智饮酒醉,瞋目还面谓伯仁曰:“君才不如弟,而横得重名!”须臾, 举蜡烛火掷伯仁。伯仁笑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雅量》6)

“可儿”和“阿奴”都是晋代人的口语,“可儿”指称心如意的人,“阿奴”指所亲爱者、父兄或者子弟,这种口语真实地再现了魏晋人们的日常交际景象。

微文学中汉语网络热词诸如“有钱就是任性”“时间都去哪儿了”“且行且珍惜”等,具备口语化叙述的典型特征,与《世说新语》有相同的特点。

三、“辩难”、口耳相传与即时转发

新媒体时代下的微文学通过网络微博、微信平台迅速化传播,不受时间、地点任何因素的影响,具有及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人们既是微文学的“观看者”,同时也是“参与者”,通过转发、点赞、评论等参与到同一条微博、微信的创作当中,这种微博、微信互动使得微文学广泛、迅速化地传播。

《世说新语》中故事的流传、编撰过程虽然难以详考,但其肯定也经历了一个由口耳相传到最后编定的过程。概括而言,《世说新语》在当时的传播方式应有以下几种:一是以文本为载体,通过撰写文本的方式进行传播;二是通过有意捕捉;三是口耳相传,具有流动性,传播对象群体具有广泛性,地域不受限制,随时间空间自然而然地传播;四是通过玄淡的“辩难”,魏晋文人为了更好地谈玄说理,“辩难”是学术交流的主要方式。时丽琼在《魏晋时期名士风度与文学创作的结合》一文中说:“魏晋名士在清淡过程中喜欢互相辩难。魏晋玄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便是玄谈,名士们相聚而谈,剖玄析理,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他们一般采用辩难和讲座两种形式。辩难通常在两人间进行,也可以一人对数人辩难,还可以数人相互辩难。”

魏晋名士的“辩难”类似于今天现实生活中微信和微博的转发、评论、点赞等,只不过传播途径发生了变化,从口耳相传变为通过网络渠道传播。魏晋文人间通过“辩难”这一形式,谈玄说理,添加自己的评论后向他人传播,这一文化传播方式与微博转发并评论的形式如出一辙,将《世说新语》视作是魏晋时期文人所创作的微文学作品集便顺理成章。文人们以自己惯有的“辩难”方式对优秀文学作品、名人轶事趣闻进行传播,对其进行一定的甄选,坊间流传下来的文本便是最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最终编定成为流传于今的《世说新语》。

微文学通过多形式传播的同时,也极其注重其主题内容的趣味性和话题性,从根本上引起读者的兴趣,加快传播的速度。《世说新语》也具有这样的传播特点,如《忿狷》中对于王蓝田的刻画,生动地描绘出了他吃鸡蛋时急躁而可笑的行为:“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通过这种漫画式的描写,增添了其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无疑会成为人们相互流传的趣闻,即使是普通百姓,也对其颇感兴趣,冲破了文化水平对于人们理解的限制,使得传播更为广泛。

再如“顾和扪虱而谈”,也体现了《世说新语》有意捕捉、口耳相传的的特点:

顾和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觅虱,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雅量》第六22)

顾和扪虱而言,旁若无人。这样生动有趣的故事,人们口耳相传,成为美谈。于是作者有意将其捕捉,类似于微文学的即时转发。在微文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传播途径从以前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变为通过网络这条高速公路,传播更加便捷。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告诉我们,文学的变迁并不是简单替代和一味取代,而是附加与渗透,越是久远的传统,就越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将《世说新语》视作魏晋时期的微文学作品集,使微文学汲取其凝练的语言与玄淡的艺术手法,将微文学的内容深度化、有意义化。

猜你喜欢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聚合现象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品格
从狷介名士到风趣文人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
刘知幾何以讥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魏晋士林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