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元帅的戏曲缘

2017-06-05 09:31甄光俊
世纪 2017年3期
关键词:程砚秋剧社元帅

甄光俊

1982年4月,京津冀三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在石家庄联合召开振兴河北梆子商讨会,我作为天津市的与会代表,利用会间余暇曾同河北省的与会代表、时任河北省艺术学校校长的牛树新同志有过几次长谈。牛校长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二〇师贺龙师长创建的战斗平剧社领导成员之一,后来又在贺龙创建的晋绥平剧院工作。我从牛校长的口中不仅获知了抗战时期冀中边区的戏曲状况,并且了解到当年在贺龙同志领导下的战斗平剧社、晋绥平剧院的历程。因为笔者早年在天津小百花剧团工作的时候,曾经几次参加为贺龙元帅的演出,所以对牛校长讲述贺龙同志关心戏曲的细枝末节记忆颇深。今年适逢贺龙元帅诞生121周年,特将那年牛树新同志的口述内容与有关史料相互核对,加上笔者亲历亲见的一些片断,草成以下小文,聊作对老革命家贺龙元帅的纪念。

亲手创建战斗平剧社、晋绥平剧院

1939年4月,八路军一二〇师一些喜爱文艺的官兵,编演了一出活报剧式的京剧《松花江上》,用以宣传抗日,振奋军心。部队官兵对这出新戏喜闻乐见,师长贺龙看了也赞不绝口,对演出予以表扬。遂后,贺师长嘱咐有关干部认真物色人才,于1941年4月在山西兴县成立了师部直属的战斗平剧社 (京剧时称平剧) 。剧社行当齐全、乐队完备。张一然、薛恩厚、牛树新、萧甲等剧社的主要领导人大都兼任演员。自打剧社成立,将士出征前为部队壮行,凯旋后为部队庆功,逢年过节时军民一起联欢,有时还到地方庙会上助兴。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剧社成员们冒着硝烟 , 活跃在吕梁山脉、黄河两岸,到处留下他们雄健坚实的足迹和激情澎湃的琴鼓之声。

1941年11月,战斗平剧社赴延安向党中央作汇报演出。边行进 , 边为沿途军民演出,直到 1942年2月到达延安。春节期间,剧社向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作汇报,演出遵照贺龙师长的指示,由社长、著名老生演员张一然创作的新戏《富山星火》, 毛主席兴致勃勃地观看这出歌颂历史上富山地区猎户们抗暴斗争的新戏,时而击节,时而鼓掌,演出结束还上台和演员们亲切握手,鼓励大家多演好戏。

春节过后,党中央决定将战斗平剧社留在延安,与鲁艺平剧团、延安业余平剧团、胶东平剧团合并 , 组成延安平剧研究院 。

1946年秋,随着形势的变化,延安平剧院的部分演员陆续充实到晋绥前线,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又着手创建了军区政治部宣传队二队(即平剧队)。不久,平剧队扩建为阵容强大、人才济济的晋绥平剧院。院长由军区后勤部部长高世怡兼任,张一然、王一达任副院长。剧院下设演剧队和戏剧研究室。演员中有不少老艺人,贺龙司令员要求剧院领导团结好老艺人:“政治上要帮助,工作上要信任,生活上要关心”,“要千方百计使他们感受到革命队伍的温暖”。贺司令员还亲自主持为一些老艺人祝寿,艺人们深受感动 。1948 年 1 月 19 日早晨,周恩来副主席亲往剧院驻地看望演员,即席讲话说 :“你们的戏演得不错。昨天我又看了《连环套》,使我想起了张学良。他受了这个戏很大影响 。张将军想学窦尔敦,说什么‘好汉做事好汉当, 西安事变解决后要亲自送蒋介石去南京 , 我劝他不要去 , 他不听。 我们坐车去追 , 可惜飞机已经起飞了,结果他上了蒋介石的当,一去不回头 , 至今已十二年了。所以这个戏要改呀 ! 平剧是大众喜爱的 , 在中国还有它的发展地位 , 但一定要改。也不是说要一步登天,可以慢慢来。”

晋绥平剧院为执行贺龙司令员改旧戏、创新戏的指示,不到两年的时间 ,连续创作了《古庙钟声》《殊途同归》《红娘子》《北京四十天》《麦场恨》《猎虎记》《丹梁桥》等一批新剧目,为军民演出二百多场。

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周恩来总理在讲话中谈到 :“解放区有两个平剧院,一个是延安平剧院,一个是晋绥平剧院。从演出到纪律,晋绥平剧院都很好。”

当年在贺龙麾下参加战斗平剧社和晋绥平剧院的主要干部和演员,后来大都成为新中国戏曲界的领导人或艺术骨干:薛恩厚曾任中国评剧院院长,王一达先任天津市总工会文教部部长,后调任中国京剧院副院长,牛树新任河北省戏曲学校校长。

与程砚秋的革命友谊

1949年10月底,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率领秋声剧社,应邀赴西安演出,庆祝西安解放和慰问西北解放军。

一天 ,一位威风八面的解放军将领来到程砚秋下榻的客栈,一见面就和颜悦色地自我介绍 :“您不认识我吧 ? 我是贺龙。”程砚秋对一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仰慕已久,却没想到这个叱咤风云的传奇将军如此平易近人、豪爽豁达。他激动地说 :“本该我去拜见您 , 您倒屈尊先来看我 , 实在不敢当啊 ! ” “哪里!程先生跑这么远来慰问部队 , 很辛苦,当然是应该我来看您。”

贺龙同志关切地询问程砚秋演出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再三叮嘱接待人员务必照顾好程先生一行。

不久 , 贺龙同志奉命率部队向大西南进军。出发前 ,又到客栈跟程砚秋辞行,并取出一把战刀 , 对程砚秋说 :“这是从日本将官那里缴获的指挥刀,把这份战利品送给您做个纪念吧 ! ”

程砚秋深鞠一躬 , 连说 :“谢谢 , 谢谢 ! ”事后,他手书24字短句 :“新国肇造,西北壮邀;贺龙将军,慨赠宝刀;胜利纪念,百战功高”,请人镌于刀柄,珍藏起来。

四川解放后 , 程砚秋又去大西南慰问演出。到达重庆后,当即去拜访贺龙将军 。两人促膝谈心 ,增进了相互了解,彼此间更加敬重。贺龙将军支持程先生赴云南、贵州演出、考察,并且派兵保护。

抗美援朝开始后,程砚秋把在云、贵等地演出的全部收入捐献给国家买飞机。1953年,程砚秋参加以贺龙为总团长的第三届各界赴朝慰问团,慰問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生活环境十分艰苦的异国他乡,他不讲条件,不计较待遇,和其他名家同台时,谦恭礼让,克服一切困难以确保演出任务顺利完成。他还到医院 , 为伤病员和医护人员清唱,把唱词写在纸上逐句讲解。贺龙闻听之后,对程砚秋备加赞赏。

1957年初,贺龙副总理陪同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正巧程砚秋也在莫斯科演出,周、贺两位中央首长在与程砚秋交谈时,程砚秋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周总理予以热情鼓励,并表示愿做他的入党介绍人。贺龙接着说 :“入党要有两人介绍,我愿做你的第二个介绍人。”程砚秋回国后 ,积极靠拢党组织 , 主动汇报思想 , 严格要求自己。 1957年10月11日,中國戏曲研究院召开党支部大会,讨论并通过程砚秋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在程砚秋入党志愿书上,周总理和贺龙元帅分别写下介绍他入党的意见,既充分肯定了他的优点和成绩 , 也对今后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程砚秋入党后,决心更加努力地向新的思想、艺术高峰攀登。怎奈天不假年,他于 1958年 3 月 9 日因病不幸逝世 。此时周恩来总理因国事不在北京,贺龙、陈毅遵照周总理的嘱托 , 参加了程砚秋的公祭仪式 , 并护送灵柩至八宝山革命公墓。

爱看梆子《合凤裙》

1953年10月,以韩俊卿、银达子、金宝环、王玉磬、宝珠钻为主演的天津河北梆子剧团,参加由贺龙同志率领的第三届中国人民各界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贺龙总团长看了梆子演出,被那激昂的声腔、古朴的表演所感染,从那时起便喜欢上了河北梆子。

那以后,贺龙元帅每到天津公干,都要抽时间看河北梆子演出。尤其爱看小百花剧团所演《合凤裙》。《合凤裙》是根据川剧《萝卜园》移植过来的一出轻喜剧,唱做繁复、情节起伏跌宕,刘俊英饰梁鸾英,胡秀萍饰梁凤英,李秀雯饰梅廷选,闫建国饰梁阙,冯云达、王俊英饰演菜园老夫妇,贺龙元帅曾经看过好几遍,每次看这出戏,都被风趣的情节逗得前仰后合。

1959年12月的一天,小百花剧团在天津干部俱乐部执行政治演出任务,前边演完《喜荣归》,后边是武戏《泗州城》。开打时,戏台上兵对兵、将对将,刀砍剑挡,场面特别火爆炽烈。开打进入高潮时,一位武戏演员手使的朴刀忽然断裂,刀面朝台下飞去,刀把儿却还攥在演员的手里。这可把保卫人员吓了一跳。坐在台下看戏的那可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共和国元帅呀!贺元帅若无其事,只是笑了笑,照样看戏,秘书、警卫也没把这当回事,天津市、局里的保卫人员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也就没去追究剧团的责任。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出现这种情况可是严重的政治事件,若是追究起来那还了得!

1962年2月4日是农历大年三十,正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演出的天津小百花剧团,接到当晚参加广东省委举办的新春联欢会清唱通知。晚饭后,韩俊卿副团长带上几位演员和我们几位乐师,急匆匆坐上广东省委派来的汽车赶到羊城宾馆。进入大厅,一眼就看到刚跳完舞,正在沙发上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亲切交谈的贺龙元帅,韩俊卿副团长带着我们走到贺龙元帅跟前问好。贺元帅立即认出了韩俊卿,热情地招呼我们大家坐下说话。贺龙元帅亲切地跟红线女说,他曾经在北京、天津、北戴河多次看过小百花剧团演出,夸奖“这些孩子们演起戏来可讨人喜欢呀”。贺龙元帅这次在南国广州又见到我们,显得格外亲切。韩俊卿副团长对贺元帅说要去准备表演节目,贺元帅站起身来跟我们每个人握手,目送我们离开时又问韩团长:“ ‘小百花们一会儿唱什么?”韩副团长详细作答。只听贺龙元帅不无遗憾地说:“怎么不唱《合凤裙》?”韩俊卿认真地答:“贺元帅要看,哪天给您安排一场。”几天后,小百花剧团在广州还真安排了《合凤裙》演出,可惜此时贺元帅已离开广州,没看上。

此后不久,古装戏在全国禁演,接着又开始了“文革”,小百花剧团再没有为贺龙元帅演出过。

猜你喜欢
程砚秋剧社元帅
戏剧演出
冲锋剧社在唐县
教室里的趣事
“元帅”在西方最初竟是“弼马温”
砚田勤耕秋为收
元帅出走
用歌声刺穿敌人的心脏
元帅和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