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兼论小组社会工作介入优势

2017-06-06 13:00韩琳琳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17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组员大学生

◎韩琳琳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兼论小组社会工作介入优势

◎韩琳琳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正面临着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适应与融合的挑战。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交往的环境与交往的工具,交往内容与交往方式,交往态度和交往行为等几个方面呈现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运用社会工作中的小组方法来应对,并分析小组工作方法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优势所在。

问题的提出

如今,互联网社会已经发展到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为主要媒介,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为基本载体,微内容、微传播等为表现形式的新传播时代——“微时代” ,它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时代背景,虚拟网络提供的情境正为大学生们所青睐,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状况。

社会交往是人们在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发生的相互联系、交流和交换,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着重要意义,它影响着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程度,关系着大学生当前和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态。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共包含30个题目,通过QQ群、微信、微博等载体收集被调查者,涵盖“211工程”院校,省属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3个层次,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选取300个样本,收回有效问卷26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33%,男生占51.09%,女生占48.91%;本科生占72.34%,专科生占27.66%。笔者为了获得更加具体和深入的资料,通过偶遇抽样方式获得30个受访者样本,并对这些样本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访谈,进一步了解受访者的心理和行为。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交往问题与分析

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可以提高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广度与频度,开阔视野,扩展社会交往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但是网络自身的属性也给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带来了障碍。

手机依赖成为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常态。目前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比例已属普及,网络形式的社会交往是他们交往的主要形式,微信、微博、QQ成为他们即时通讯交流工具。对“您是否经常用上网方式和身边人沟通”问题的回答中,59.7%的大学生选择了“是”,20.2%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是”;关于“您结识新朋友的途径”问题的回答中,82.3%的大学生选择“网络”途径。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本应是激情高昂,热血沸腾的,但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偶尔参加社团活动,而且参与活动的态度不积极。对“您参与团体组织活动的情况”问题的回答中,8.7%的大学生选择“从不参加”,68.1%的大学生选择“偶尔参加”,4.1%的大学生选择“主动积极参加”;对“您在现实生活的集体活动中表现”的回答中,59.7%的大学生在社会集体活动中扮演“顺从者”的角色,16.9%的大学生担当“游离者”的角色,12.9%的大学生希望成为“组织者”。

在笔者和30位大学生的深入访谈中观察到大学生们随时随地的翻阅手机信息,即使在面对面的交往时,他们也时不时地低头看手机,生活中的社会交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手机,过度依赖手机会引发大学生越来越强调自我倾向,也在无形中减少了他们进行社会参与的动机和机会,呈现出社会活动领域的参与度和自我呈现度明显不足的问题。

大学生频繁的角色转化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对“您平常最关注的交流话题”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日常生活琐事”、“娱乐八卦”以及“情感或心理问题”的比例较大,可见,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安排倾向于娱乐消遣。

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时常在“虚拟”与“现实”、“熟悉”与“陌生”的角色中进行转换,大学生社会交往内容需要进行多重角色实时切换。

而经常沉浸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和迷恋网络上各种情感体验的大学生们,回到现实社会需要进行虚拟到现实的角色转换时容易遇到障碍,他们已经习惯于网络社会交往这种单一形式,在现实世界有虚拟感,在虚拟世界中却能体会到真实感,在生活中搞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出现角色不清、角色冲突甚至角色错乱,对现实社会交往具有强烈的冷漠与低现实感,产生避世心态,危及大学生毕业后求职就业和良好生活方式的确立,长时间下去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随意化的社会交往态度和行为淡化现实交往规则。关于“利用网络交往工具交流,您曾出现过的情况”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敢于与平常不交流的人聊天”与“说出更多真心话”的大学生分别占44.5%和54.5%的比例,28.6%的大学生选择“比平时说出更多的粗话”,1.9%的大学生选择“造谣污蔑别人”,1.5%的大学生选择“存心欺骗别人” ;对于“您是否因为上网减少了与周围人的交流”问题的回答中,37.5%的大学生选择了“完全符合” ,在“您是否在生活中习惯使用网络用语”问题的回答中28.7%的大学生选择了“完全符合”,经过深入访谈得知,大学生们认为网络交往主动权取决于自己,能更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用语言不用考虑语法规范,只要双方能懂就可以,甚至有时还会使用一些带有低级趣味或者是粗暴的语言。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表达方式容易呈现肤浅化、表面化倾向,把这种网络社会交往语言和习惯带到现实社会的交往中,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语言沟通能力退化,加大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障碍,甚至加剧代际代沟,师生代沟,和外界交往时造成互相不理解、僵持的沟通状态。

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特点。调查数据显示,关于“当您伤心难过时候的选择”问题的回答中,35.2%的大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17.6% 的大学生选择“向家人倾诉”,12.4%的大学生选择“写日记或者运动方式宣泄”。经过深入访谈了解到面对现实社会,他们对熟人的自我呈现程度停留在对兴趣、爱好以及态度方面的表达方面,在匿名的虚拟陌生网络世界,他们更容易呈现自我的人际关系,自我呈现程度更高,更广泛,在信息分享、话题互动等方面会更直接更主动。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所面临的的社会交往环境更加复杂,而大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思想具有情绪化、极端化的特点,对信息虚实的辨别力不强,对于信息转发、分享的参与热情又很高,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被一些无根据的谣言或者舆论所左右,甚至还会被存有不良动机的人所利用,诱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偏离正确的轨道。

小组工作方法提升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优势

小组工作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价值、态度及行为上的改变、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社会生活积极角色的适应。小组工作是一种团体活动或经验,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治疗和援助。

小组工作通过小组动力带来组员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小组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组员们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征,问题不是针对某个人,是大家共有的,组员们为了解决共同问题会增强彼此的互动,相互理解、互相支持的氛围,这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对于大学生社会交往依赖于手机的共同特点可运用小组工作中小组讨论的方法,组员们自我表露,彼此分享认知和感受,互相支持,从而实现组员们增强自我控制力的目的。

小组活动形式丰富生动,符合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小组活动会借助小组游戏、组织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生动有趣的环节实现小组目标,同时也强调组员之间平等而信任的关系,营造生动活泼、互相支持的氛围。针对大学生现实生活交往的态度和行为,可设计游戏让大学生寻找现实交往的吸引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吸引他们来到现实社会的交往中。

小组工作具有明确的目标,是促使组员改变的方法和手段。在提升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小组工作方法可以根据组员们实现的不同目标,成立治疗小组、发展小组、支持小组、教育小组等不同性质的小组,对于学生具体问题的解决更具有针对性。对于成立目标为提高大学生自控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小组,帮助组员分析过去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学习如何进行正确表达和沟通。

小组工作可以帮助组员激发潜能,恢复社会功能。小组为组员提供了真实的社会交往场景,小组工作通过鼓励组员参与各种活动,组员在小组的自助互助中探寻适合自己现实生活社会交往的经验和方法,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我成长和完善。在交往依赖手机的大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精神,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主角。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项目编号:SZ17182;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互联网+”大学生社会化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TSK1636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组员大学生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小组落幕
大学生之歌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