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构建状况研究

2017-06-06 09:28梁畅
商情 2017年16期
关键词:工会

梁畅

【摘要】虽然集体协商是国家解决工资增长问题的主要制度安排,但现实中协商多自上而下推动,流于形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尤其是人口结构以及劳动者主体结构变化,工作场所产业关系变化,自下而上由劳资通过协商解决工资增长问题成为可能。本文将集体协商机制分解为利益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权益约束机制,从这三方面提出了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员工参与 工会

一、引言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由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与资方代表就企业内部劳动者工资数额、支付方式、增长速度等问题进行平等协商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协议的行为。从劳动的雇佣与被雇佣角度讲,企业单独决定工资是合乎产权所有制要求的。然而从企业制度及治理机制、企业劳动关系演变的角度看,这种工资决定机制是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民主管理的要求,因为它容易导致劳动者利益受损或劳动争议的发生,不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正因为此,工资集体协商作为工资决定的机制成为当前发达国家企业工资决定的普遍形式。

二、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状况

1、基本状况

我国于2000年发布了 《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2000]第9号),确立起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基本框架。按照《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的规定,工资集体协商包括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工资协议的期限;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等诸多内容。如果将工资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相结合,则还会涉及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工资集体协商在实践中可以分为企业内部、行业内部、区域内部的工资集体协商。当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企业级工资集体协商为主、区域行业内工资集体协商为辅的多元化格局。在实行工资集体协商之前,劳动者的工资由资方单方决定,劳动者工资增长缓慢。工资集体协商使劳动者在工资的决定与增长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劳动者工资增长的诉求得以实现。

2、我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特点

在我国,集体协商是以利益合作为基础的。我国法律尚未赋予工会和企业罢工权和闭厂权,政府提倡并且引导一种以合作利益为基础的劳资关系的形成。我国集体协商的另外一个特点政府主导型。在我国,常常由政府出面要求企业与职工代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政府保留了对工资集体协商的最终审查权,并且强制规定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的合作义务。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非公企业的不断增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又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签约类型向多样化发展;二是非公企业成为了签约主体;三是以合作博弈、正和博弈为导向;四是发展不平衡。

3、我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运行机制

我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运行机制以党委、政府和工会的主导推进为主要特征,工会组织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进行配合和相关政策制定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业内对这种自上而下推行的集体协商机制评价并不高,认为这种模式重在走形式。虽然存在种种弊端,但在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劳动者维权意识薄弱的条件下,这种协商机制是最好的选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一自上而下的集体协商机制逐步由形式走向了实质。

三、员工参与的自下而上式工资集体协商何以可能

1.通过工资集体协商解决工资增长能促成劳资合作双赢的共同目标

劳资间冲突与合作一直是关注焦点问题之一,而对冲突理解的差异直接促成了劳动 关系代表性理论一元主义、多元主义和冲突理论的分野。在劳资关系系统内,劳资两个不同的利益群体透过相互竞争来争取自身的权益。利益差异导致劳资冲突,而共同利益是双方合作的基石,而工资集体协商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2、工作场所劳资关系变化是自下而上式工资集体协商推进的内部动因

任何一个劳资关系都是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环境的变化必然会推动劳资关系的变化。改革几十年发展使得我国工作场所劳资关系从工作规则和组织、个人态度和行为、冲突管理和预警机制等几个方面发生改变,这是资方在面对劳资矛盾时一种主动变革,为劳资间通过工资集体协商解决工资增长问题提供了内部动力。

3. 市场力量成长是自下而上式工资集体协商推进的外部条件

2010年春夏以来各地发生的罢工潮,再次说明这种由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启动集体协商的缺陷。全总集体合同部张建国也承认,我国劳动关系矛盾频发高发,正是集体协商机制没有发挥作用或发挥作用不够的结果。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市场力量不断增长,日益成为推动自下而上式工资集体协商的力量。首先,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变化使劳动者有了工资议价的能力。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使得工人议价能力增强,工人工资增长利益訴求凸显;其次,劳动者主体结构变化使工人工资增长利益诉求凸显。80后以及90后新生代劳动者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主力军,与60、70年代出生的劳动者相比,他们具有更鲜明的特点,这使得他们不再成为企业简单的管理控制对象,他们更愿意表达工资增长等利益诉求。

四、员工参与角度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完善设计

1、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的利益表达机制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确保参与主体到位,保证双方地位的平等性。首先要提高工会的独立性和代表性。只有具备了独立性与代表性的工会组织,才能不受企业一方的束缚,切实的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为职工争取属于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大力发展雇主组织或行业协会,确保工资协商双方主体保持平衡;(2)提高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协商氛围。为培养劳动者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认识,组建了工会的企业应在工会的带领下,对本企业职工普及工资集体协商的相关知识,通过讲座,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工资集体协商进行广泛的宣传;(3)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保障企业职工的知情权。信息对称是工资集体协商的关键。针对当前劳方处于信息弱势的局面,应从两方面着手改善。首先,应把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的信息披露机制纳入法制化轨道;其次,政府作为三方协商的第三方,应当为工资集体协商提供相应的信息;(4)提高工会协商的能力,保证工资集体协商总体质量。协商代表必须掌握必备的知识和相关的协商能力,才能使工资集体协商最终的结果具备高质量。

2、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的权益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的权益保障机制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度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健全,立法层次是否达到一定高度,直接决定了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和约束力,因此,我们应当着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用法律来规范工资集体协商的行为;(2)确立罢工权的法律地位,规范罢工的操作流程。首先,要确立罢工权的法律地位,是将罢工权纳入到宪法中,还是普通法律中;其次,对于罢工发生的条件要予以明确、严格的规定。再次,要对允许罢工的行业予以规定。最后,应对罢工时产生的一些行为予以规范;(3)加大政府调控的力度,增强政策引导的导向性。政府作为一个宏观调控者,掌握了很多宏观方面的一手信息,政府应当利用这个优势,加大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调控力度。

3、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的权益约束机制

要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的权益约束机制,就必须大力发挥政府监管职能,监督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执行情况。大力推动工资集体协商的执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工资集体协商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管。政府作为三方协商的一方主体,应当肩负起对工资集体协商执行情况的监管工作。第一,劳动部门应将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及履约情况列入劳动保障诚信档案,并将其纳入劳动年检,作为执法检查的重点。第二,依据企业执行工资集体协商的具体情况,对企业做出奖惩。最后,应将本地区实行工资集体协商的效果作为一项关键指标纳入到政府的绩效考核当中,作为督促政府监督管理企业执行集体协商的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

[1]胡放之.员工参与与工资决定——基于企业工资 集体协商的实证分析[J].企业管理,2010(9):35-45.

[2]杨正喜,杨敏.论转型期自下而上式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基于深圳先端的个案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3(4):180-187.

[3]王天玉.臆断与实情:工资集体协商 制度运行的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96-100.

[4]刘杰,单士鹏.以工会为平台的工资集体协商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602-607.

猜你喜欢
工会
解除劳动合同,应当通知工会
工会是什么公司
工会“共享梦”
电影明星是工会会员吗?
加强工会财务管理确保工会经费合理使用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北京市旅游委机关工会第四届摄影展
做勤政廉洁的工会人
The Traditional and Religious Meaning of Christmas and Easter
进退维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