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青春治荒沙 筚路蓝缕写传奇

2017-06-07 09:10舒鹏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5期
关键词:柽柳红柳肉苁蓉

舒鹏

他是世界著名的治沙专家,在近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中,为边疆的生态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脚踏实地,心怀家国,始终将大地的丰收、农民的幸福、边疆经济的腾飞和繁荣放在心头,并以此为荣;

他淡泊名利,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来自祖国,因而他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

他就是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刘铭庭先生。

与红柳并肩作战的日子

195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的刘铭庭,和当时的很多热血青年一样,积极投入到新中国建设的洪流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一句誓言,更是与祖国母亲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于是,他自愿来到新疆,投身于新疆的荒漠化防治研究。

“当时,在浩瀚壮美的新疆荒漠中,我第一次见到了敢于和风沙、盐碱奋力抗争的红柳,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自此,刘铭庭便与红柳结下了绵绵情缘,从认识红柳到种植红柳再到利用红柳,他为红柳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红柳因固沙效果特别好而被刘铭庭所青睐,而他当时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属于空白,但他始终相信,红柳是防沙治沙最好的植物,研究价值极高。于是,自1959年开始,每次到野外考察他都特别注意收集研究红柳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上世纪80年代初,刘铭庭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红柳的育种育苗上。经过不断研究和探索,他把实验田里的红柳苗株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50万株,比当时国际上的最好成绩高出6倍,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之后的几十年,刘铭庭先后发现了塔克拉玛干柽柳、莎车柽柳、塔里木柽柳、金塔柽柳和白花柽柳5个新种,将中国的柽柳植物研究推向了世界领先地位。在流沙地、重盐碱地通过引洪成功大面积恢复和发展了柽柳灌木林,十余年间推广400万亩,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995年,他撰写了全国第一本关于红柳的柽柳专著,2014年,他又撰写了一本中国柽柳属植物综合研究图文集,以图为主,附有690张彩色图片。他把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总结提炼,撰写成书,并在新疆科技出版社出版,为边疆治沙工作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曾获联合国、国家、省部级奖28项,是全世界在防治荒漠化领域获得国际奖项最多的科学家,人们称他为“中国柽柳家庭四分之一种数发现人和定名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专家称他为“刘红柳”。

在艰苦工作中体味丰收的喜悦

虽然如今刘铭庭已经荣誉满身,但他治沙时经历的艰辛是常人永远也无法体味的。刚到新疆工作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选择,因为治沙工作非常辛苦,到沙漠里面,人又少,天又热,工作开展起来非常难。但他却说“我们兰州大学的学生,基础知识都扎实,出去都能吃苦。”

刘铭庭最初被分配到科学院新成立的单位,那里没有老师,他只能自己在工作当中自学,积累知识,积累经验。他对塔里木的考察记忆深刻,因为塔里木不仅地域广阔,考察条件也差,开车是不能进不去的,人只能步行,走到里面又热又渴,但他从来没有叫苦叫累。因为他一直坚信,他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新疆的环境。

1957年9月,刘铭庭到的新疆,11月份,新疆自治区团委号召全市青年和青年团员参加义务修渠,从山上修一道渠到三十多公里外,他就积极报名,并鼓动同单位的青年都参加。他甚至给团委表态,要自始至终把这个修渠道的工作参加完。这期间,其他人一个月轮流一期,一共修了五期。而刘铭庭却从开始坚持到五期完成并放水后才回到单位。正是这样的付出精神,也让他收获了很多,由于参与了铺渠道的全程,他也成了那方面的专家,同时也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让他在后来的治沙过程中,一点也不觉得苦.

“因为我有个目标,我以苦为荣,我要研究出成果来。后来有一点成果。我这一辈子,绕着塔里木转了七圈。”刘铭庭说,这七圈差不多40多万公里。反复地考察,深入沙漠,摸清沙漠中真实的情况。因为深知在沙漠里面经常容易迷失方向,所以他总是特别注意,进沙漠总是带着指南针,水,必须要带的东西。

但最初也经常因为缺乏经验而吃亏,有一次天热得很,刘铭庭和考察队在沙漠里面,光穿一个裤衩,因为头一天晚上下了点雨,沙表面很凉爽。吃了早饭后,他们光着脚没穿袜子就往沙漠里面走去,并且有十几公里路程,结果十点钟以后,太阳出来了,沙子一会儿就被晒干了,烫得不行。他们只能走两步就跪下来,把脚翘起来凉一下。热的没办法的时候他们就赶快往回跑,最后差点走不出去。幸亏当时带着采土壤的布袋子,脚上穿两个布袋子,跑出来了。从那以后就再不敢那样进沙漠了。

当然,刘铭庭几十年与沙漠打交道,遇到的艰险已经数不清,但他从未退缩,因为他心中的那个信念一直支撑着他走下去。

人生短暂,做好一件事足矣

肉苁蓉(又名大芸)是名贵的药材,在中药上已经运用了两千年,但是从来没有科研单位把它人工繁殖出来。因为和沙漠亲密接触了半个世纪,刘铭庭已经放不下这个地方,于是,1997年退休后,他来到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专门研究起肉苁蓉的种植。

据了解,肉苁蓉以前都是天然的,但随着人们的乱挖乱采,使得这一药材资源越来越少,虽然因为国家为保护沙漠植被,禁止采挖,但仍很难找到了。在刘铭庭的努力下,人类第一次把这个名贵的药材种出来,并且我国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他的肉苁蓉繁育研究获得2013中国科技创新最佳发明成果奖,他也因此被称为“人工肉苁蓉之父”。

目前,刘铭庭已经将100万亩红柳栽种在了于田县的大地上,一同种的大芸是24万亩,参与大芸种植的18000名农民中,每年来自大芸的人均收入达500元。刘铭庭说:“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我的心还想着农民。现在国际市场上,一公斤梭梭大芸比红柳大芸贵100元,我还想带着大家种植梭梭大芸,让农民挣更多的錢。”

刘铭庭扎根南疆搞科研的事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4年9月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专门视察了刘铭庭的农场,当即挥毫写下了“向刘铭庭教授致敬”的题词;国际著名的药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郑齐友教授参观了刘铭庭的农场后,向和田地区的领导表示:“刘铭庭是和田的一个‘宝,你们一定要把这个‘宝用好。”;北京大学的展鹏飞教授考察了刘铭庭的农场后,说这里是全国面积最大、管理最规范的人工大芸种植基地,并准备将我国第二届肉苁蓉学术会议安排在这里举行;澳大利亚荒漠环境管理中心的一位官员看着眼前的景象,深受感动地说:“我见过很多国家的沙漠,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地方!”

人生短暂,一个人一生做不了多少事情,但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我一生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的科研成果交给人民”,刘铭庭深知,荒漠化防治及沙产业发展之路还很长,他愿将余生继续奉献给他热爱的这片土地,历精图治、锐意进取,为边疆人们的碧水蓝天梦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柽柳红柳肉苁蓉
高原红柳
沙漠人参肉苁蓉
大漠红柳
柽柳不同种(品种)在秦皇岛地区的引种适生性分析
柽柳盆景欣赏
柽柳盆景欣赏
红柳肉苁蓉人工栽培技术总结
HPLC法测定蒙药材柽柳中绿原酸的含量
戈壁红柳
2BR-1肉苁蓉播种机的研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