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令你『安心』的动词

2017-06-08 15:52郑文富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动作策略思维

郑文富

我问明仔:“写作中,你有没有用过一个令你‘安心的动词?”

“什么是令人‘安心的动词呢?”明仔问。

“只有它才能真切地描述出某种令人耿耿于怀、牵肠挂肚、刻骨铭心的感受,你把想要表达的一切都交给它,你就放心、舒心了。”我说。

明仔表示:“明白了,但是不太懂。”

其实我想说的就如“郑伯克段于鄢”的“克”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阿Q手中的笔“向外一耸”的“耸”字,但是我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写作中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动词。阿·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这教学目标是举例说明式的教学达不成的。

于是我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

两个孩子在楼梯口打闹。乙孩子滚下楼梯,摔伤了手臂。调查时,老师说:“他想拉住你的衣领,没拉住,他就摔下去了。是这样吗?”

甲孩子说:“不是这样的。是乙拽住我的衣领,想把我摔下楼梯去,结果手没薅住,他自己就滚下去了。”

老师以他的身份,必须得那样说才“安心”。甲孩子想要强调些什么,必须得这样说才“安心”。

语言就是这样,你没用这个词的时候,这个词与你无关,你用了这个词,它便代表了事发现场的你和全部的你,一有机会即令人心旷神怡或神凄骨寒。

写作训练,必须让语言意识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骨髓里。

怎样做,才能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呢?

在我所开展的演讲活动中,有态势语言训练一项。很多学生对此不以为然。

有一次,我说:“如果确实不想练,请你们挥手表示拒绝。”有人把手掌挥向右上方,然后用力地向左下方砍下去,同时大声说:“我坚决不练了。”在场的人都笑了。从思想外化的角度来看,态势语言对口头语言是有辅助作用的。

我借助这个教学案例思考写作训练方面的问题:态势语言会不会对事物内化为思想、语言有帮助呢,会不会对思想外化为书面语言有帮助呢?“(岛)于驴上吟,引手作‘推‘敲之势。”贾岛其实是在借助动作进行思考。动作思维配合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中融汇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推动着诗境的建构。写作教学中,可否借助这种方式来强化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呢?

我先用自己做了一下试验。我打开一段人物动作比较鲜明的视频,尝试着用贾岛的方式体验其中人物的动作,揣摩人物的思想——我比比划划,以推敲语句。比如这样:

僧推(?)/敲(?)/锤(?)/至(?)/立(?)月下门。

有效果。通过动作体验,我对人物的感受更加真切。因为我是有意识地把人物动作转化为动词,所以我也体验到了语言思维的过程:根据视频(事实)和自己的体验,我有意识地去选择几个动词中比较贴切的一个。动词在我的肢体上,也在思维中变为现实,动作既是语言思维的内容,又是语言思维的方法。

能把這种体验方法转化为教学方法吗?反思这次尝试,我觉得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一是感受能力不足,感受不到人物动作细节;二是语言经验不足,思想认识不能转化为语言意识;三是语言积累不足,知道人物在“做什么”,但是没有恰当的词汇描绘他是“怎么做”的。这三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语言体验不足。很多学生并没有“识得”足够的动词,意会的东西有时不能言传。这应该是我的核心教学目标。

尝试了几次后,我大体上知道我该干些什么和怎么干了。

我设计了一次以体验动词为目标,以选用动词为抓手和主线,以“积累、感受、运用三位一体”为教学策略,以“着于心,出于口,入于耳,行于四体,落于纸面”为学习策略的写作学习活动。

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反复地尝试、理解、分析、综合、比较、筛选、品味、感受,领会到动词的意义和价值,希望动词能够同他们的切身感受融汇在一起,使动词的内化过程与外化过程自然融合为一体。

一、动起来——起

【学习目标】

体验动词,形成感受动词的基本策略。

【活动过程】

环节1:伸出你的双手,和我一起做。

我用PPT展示若干动词,引导学生伸出双手,和我一起做动作。前面的一些PPT页面上,字与手部动作图片相配,以引导学生入境;后面的一些页面上,只有文字,没有图片,以展开学生的想 象力。

这个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体验以做动作来理解、积累动词的方法。我们尝试着用真实的动作体验带动对词汇的感受,形成对词汇的深度 领会。

环节2:看老师的表演,拟动词填空。

伴着音乐,我用手部动作表演了一个微型“故事”,引导学生调动感受,调动积累,选用能够令他们“安心”的动词对“故事”进行描绘。我给了学生一个语言思维的支架,如下:

他,

手一( ),

又一( ),

再一( ),

接着一( )……

他,一定是个( )的人!

我们把词汇的积累、感受、分析、筛选结合起来,通过选词表现人物的特点,也把写前形成“耿耿于怀”的感受和写后“安心”的状态这样一个心理过程融进了写作意识里,以深层次调动学生的写作思维和真情实感。

环节3:和老师一起表演,拟动词填空。

我随机选择几个学生和我一起表演“故事”,也要求所有学生一起动起来表演。学生表演时,可以模仿我的动作,也可以自编“故事”,自编动作。这个环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了动词和形成感知动词的基本策略。学生对动词意义的理解与身体感受结合,领会再次加深。

为了深化学生对策略的认识,丰富学生对动词的认识,我在表演中增加了一些肢体动作。我改造了语言思维支架,如下:

我,

( )(例如手)一( ),

( )一( ),

( )一( ),

接着一( )……

我,真的很( )!

环节4:你想让读者觉得“他”怎么样?拟动词 填空。

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主动”地选用动词激发读者的思想认识,顺便检验一下学生感知动词策略的形成水平。我告诉学生,如果你想强调什么,调动一两个动词就能做到。思维支架又在细节上有所改造,如下:

他/你/我,

( )一( ),

( )一( ),

( )一( ),

接着一( )……

他/你/我,竟然如此( )!

当然,我没忘了对学生进行写作道德、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要说真话,要用事实说话。我说:“一言兴邦,一言害人。语言之道,不可不修;语言之术,不可不学;语言之用,不可不慎。”

环节5:回味学习过程,提炼动词学习策略。

我说:现在把你们写过的三段话连缀起来读一读,回味一下学习过程,然后整理一下感知动词的策略。我拍拍胸口,指指嘴巴、耳朵,扬扬手,又做了个写字的动作,学生的思路很快理清了,他们大致说出了这个策略:着于心,出于口,入于耳,行于四体,落于纸面。这也说明我所提炼的“积累、感受、运用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得到了验证。同时,我通过提供思维支架的方式,给了学生一个“动词思维工具”,其基本模型就是上述的思维支架,其变体如:用一个动词实现单一动作的描写,用一组动词描写一个行动过程,用一组行动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过程,等等。这个动词思维工具,学生会在之后的活动中不断练习运用,直到不再需要它。

接下来,这次写作活动该走向实处了。

二、找到唯一的动词——承

【学习目标】

体验动词,形成锤炼动词的基本策略。

【学习过程】

我设计了以动词选用为主题的片段写作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由体验动词迁移到运用动词方面,引导学生在叙事中体验动词的写作意义。我希望学生能够建立运用动词进行描写的意识。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领会动词运用的道理,例如动词要贴切,画面感要强,能够突出人物的内在特点等。我更希望学生找到那种能够操控动词的感觉和用完动词后“安心”的感觉。

活动1:仿写,形成策略。

模仿示例,描写同学翻单杠时的一系列动作。如果对翻单杠不感兴趣,可以任选运动项目。如果对具体动作不熟悉,可以去操场上体验一通,回来再写。

活动2:改写,巩固策略。

品味示例,把加点的字换成能令自己“安心”的词语。如果对人物不熟悉,可以读一读小说原文,也可以表演几回,体味一下。示例如下:

西凉兵来得势猛,左右将佐,皆抵挡不住。马超、庞德、马岱引百余骑,直入中军来捉曹操。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军中有人将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闻知,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活動3:创作,迁移策略。

观察生活,运用刚刚学到的动词锤炼方法,写一个群像描写片段。

这些精悍的写作活动,放飞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用好动词的愿望、兴趣。为了写出好的作品,学生们就得精心推敲动词。要推敲动词,就得品味素材。要品味素材,就得揣摩人物。要揣摩人物,就得还原事实。要还原事实,就得着于心,出于口,入于耳,行于四体,落于纸面。比比划划中,动词、感受、思想等融合在了一起……

课上到这里,新的教学机会已经造就。接下来,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事件描述中运用行动描写了。描写真实生活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学生对动词运用之道的领悟。

为此,我布置了一个延续性学习任务,这也是下堂课的前置性学习任务。

任务:寻找最有价值的动作。

要求:观察生活中的真人(包括自己),找出一个典型动作或行动,描述与之相关联的事实,在描述中准确、生动地描写这个动作,用动词揭示这个动作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提醒学生们完成观察后可以先尝试着写成文章,不必等我教。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我设计了思维引导表格。如下:

人物 典型动作/行为概括(注意选好动词) 与之相关联的事实(注意用恰当的动词描述) 表现出的人物的思想、性格 我的写作意图

我也为学生推荐了学习参考范例,包括《背影》《扬眉剑出鞘》《象棋的故事》中对人物行动的描写及对人物心理和行动背景的揭示。

三、动作揭秘——转

【学习目标】

体验动作,形成行动描写的基本策略。

【学习过程】

上课以后,我先请学生汇报探究成果,成果丰富。此时,我只要给一个题目或要求,学生写文章,然后评改、升格就行了,但我觉得,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一些东西,打开新的思维境界。于是我把课堂转向“建构行动描写策略”方面。我从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探究典型动作的策略(观察)——描写典型动作的策略(语言)——升格行动描写的策略(评价)。

环节1:探究典型动作的策略。

第一个问题:“决定写这个动作,你经历了怎样的观察、思考过程?”学生们分享了用各种方法观察、记录,以及筛选、确定某个动作的过程、理由。

第二个问题:“在描写这个动作前,你们有没有刻意地对这个动作的细节、意义、作用进行研究?如果有,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学生们对我这个问题感到意外。他们可能在想:典型动作不就已经是研究成果了吗,不是已经能够传达一切思想感情了吗?写下来就行了,还有什么可研究的呢?看成品文章,其中的典型动作描写确实起到了特定作用。写作学习呢,研究的是取得这个成果的过程。学生必须进入到这样一种心理过程、思维过程:因寻找合适的语言而“耿耿于怀”,找到后很“安心”。在这个过程中,具体事件、典型动作与特定语言相互联结、碰撞,相互推动、 升华。

于是,我教他们:好文章中的典型动作令读者刻骨铭心,并不只因为这个动作特别,而是因为这个动作所代表的事情,所体现出的情感、思想,有意义,有价值。我举了《挥手之间》和《背影》两个例子请学生品味。学生明白了:要在真切的事实中描写动作,用特定的语言表现有价值的真情实感。我请学生认真研究他们的学习报告,相互讲述动作背后的故事,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事件和动作的价值、意义。我说:“理解一个人,就得当那个人,体验其言行,感受其思想。如果你真的进入了这种体验状态,即使那个人是你自己,你也会比平时感受更深,你甚至会发现一个完全陌生的自己。”

接着,我问第三个问题:“选用动词表现这个动作、行为的时候,你们经历了怎样的思维过程呢?”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变得细腻、严谨了。他们谈到了如何一次次比比划划地模拟、再现动作,为动作寻找最合适的动词,希望这个词语能够调动起读者的感受来,读者一看到这个词,就知道人物是怎么做的,人物是怎样的心理,有怎样的性格。有的学生为此特意上网搜索了大量的动词当作参考。他们也谈到了当一个动词的表现力不够时,他们“不得不”为这个动词添加了修饰语、限制语,谈到了把一连串动词串联成一个行动等。

我们就把这个策略归结为:确定值得写的动作——体验动作的细节——选用恰切的动词表现这个动作。

环节2:描写典型动作的策略。

由于经历了上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进行起来顺畅多了。

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整篇文章的构思状态,我直接问:“要想写好一个动作,我们思维的起点是什么?”我还特意补充问:“是这个动 作吗?”

学生马上回答:“不是这个动作,是事件。”

我追问:“一个事件那么复杂,写起来怎样才能突出一两个动作?”

学生回答:“剪切出与这个动作关联最紧密的情节。”

我说:“这个可以称为‘核心情节。”接着,我又问:“描述核心情节时,如何安排详略呢?”

学生回答:“详写与‘核心动作(这是学生自发说出的词)相关最紧密的细节,其他略写或不写。”

我说:“这种细节可以称为‘核心细节。”然后,我问:“怎样写好‘核心细节呢?”

这个方面,我们在第一课时已经建构了基本的思维工具,并通过仿写、改写和创作训练过,所以学生们也不打怵。然后我们整理了策略:感受事件,找到核心情节——感受情节,找到核心细节——感受细节,找到“安心”动词。这之后,我才布置写作:请以探究成果为素材,以“那个××的动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学生们写得很投入。

环节3:升格行动描写的策略。

文章交上来了。全部浏览一遍后,我说:“还记得我们的第一堂课吗,想不想再一次‘动 起来?”

学生都说想。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我说:“先请小组自评,每个小组推选一篇文章,然后把它改编成一个‘小品,再表演出来。”我担心他们的思维打不开,深入不下去,就在小组完成推选后,用一个PPT页面,引导他们进入真实情境——

如果你是事件的主人公或见证人,你能和编剧商量、推敲细节的真实性吗?

如果你是原创,你能让编剧通过原文理解你的写作意图,再现真实的场景吗?

如果你是编剧,你能让导演、演员们通过剧本明白你的真实意图吗?

如果你是导演,你能在拍摄现场,用语言和肢体动作指导演员活灵活现地再现真实的生活场 景吗?

如果你是演员,你能看着剧本表演吗,你能再现剧本内容吗?你能就自己的表演与导演、其他演员研讨演技吗?

如果你是观众,你能通过演员的表演猜到作者、演员的意图吗?你能评价他们写得、演得好不好吗?

如果你是一个学生,你能把这次表演描述给别人听吗?

我还要求学生把表演拍摄下来,一遍遍回放,研究其中的细节。我请他们课下充分准备,认真排练,下一堂课展示给大家看。可以现场表演,也可以播放录像。

下一堂课很快来了。

课堂快乐地进行着,在这改编与表演的过程中,學生忘情地着于心,出于口,入于耳,行于四体……我问:“现在你们想修改原来的作文吗?”学生说:“排练时,已在不断修改,现在觉得还可以再改。”

修改中,我们整理了修改、升格的策略:推敲情景,有效剪切画面——感受语句,有效突出细节——选炼动词,有效调动读者。

玩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课上到这里,已经可以收尾了,只要再请学生写一回,在真实的生活中,以真实的生活为题材,以表现真实的思想感情为意图,放开手脚写一回,写出真我。这也是一种真实的评价。

四、事发现场——合

【学习目标】

体验动词,形成题材描述的基本策略。

【学习过程】

这一回,我只是布置了题目给学生。“得放手时须放手”,适合自己的写作策略,终究要由他们自己去建构。

题目:事发现场

要求:能够提供一些事发现场的视频或照片。鼓励写新闻(包括新闻评论)、书信、日记、散文、小说、剧本、诗歌、相声等各种文体。

提示:

1.采集素材,特别是拍摄视频、照片时,要注意安全。

2.构思、写作时,要明确为自己设定身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写作角色——以何身份写、为谁发声、写给谁看、想达到什么目的。

3.遵守写作道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如果只是写给自己看,更要慎重。

我期待真正有价值的文章。

教学是理想主义的。我以为,写作是人通过语言活动实现自我的方式。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语言与人互为存在方式。金克木先生说:“每一个人都在一个或大或小的语言世界之中。”一层意思是语言活动的作用是向外的——写作者通过语言活动让自己的思想或形象为世人所知;一层意思是语言活动的作用是向内的——人通过语言活动使自己完善、升华。人创造了语言世界,语言世界也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作用于它的创造者。

(广东省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510641)

猜你喜欢
动作策略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动作描写要具体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