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不清,思维混乱,是说理文大忌

2017-06-08 15:54余党绪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庄子人生生命

主持人语

说理文写作首要的是议题要明确,概念要清楚。偷换和模糊概念,似是而非,文章的意义就不存在了,而且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但在我们的写作评价中,很多时候,概念的不清晰、思维的混乱会被华丽的表达掩盖,这种现象,在所谓“满分作文”中很突出。本期“作文识真”栏目,邀请著名特级教师余党绪就两篇作文袪魅识真。顺便提及,余党绪老师十多年致力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与实践,他的《袪魅与去蔽——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思辨读写》值得语文教师一读。

主持人:陈兴才

作为一线教师,我为考生得满分高兴。无论什么原因,拿满分总是幸事。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优秀作文水准不低,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与技巧上,这个异议不多,而值得商榷的,是满分作文,满分作文对教学有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不可不慎重。我坚持认为,好作文应该是一个整体,单纯强调语言与技巧,会让写作陷入误区。就议论文写作看,首先要将道理说清楚,这个是根基。有了这个根基,文采与技法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先看例文一:

包 容

你说太阳被阴云遮住并任其阻拦自己的光热是一种懦弱,不,我说那是一种包容,是博大的包容,是只有太阳才能具备的包容……

小的时候,包容是接受幼儿园老师发给的最后一个又酸又小的苹果,是坐在最后一个位子甘愿拿到一张撕破了的试卷。承受物质上的短小与破损,也许是顺其自然,这次受屈下次可能得福;也许是本能的反应,也无所谓,命里有时终会有。

长大了一些,包容是代自己心仪的女生受过,是忍受老师莫须有的“罪名”与错误的批评,是容忍事理的阴差阳错。因为男孩子就应该血气方刚,胸怀大志,青年人就应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就应该兼济天下。这似乎是生命中必须经历的风雨与坎坷,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

人到中年,包容是不计命运的错判,是对伤害自己的人和敌人说一声“谢谢”,是忘记别人对自己情感犯下的罪行。也许朋友反目是一种无奈之举,是生计所迫;心爱的人的背叛也是被迫,应该让他找寻自己的天堂;下级和同级的造谣中伤可能是一时冲动,并非有意而为……不该那么苛刻地要求别人,也许自己也正伤害着别人而没有觉察,也许自己也在期待着别人的包容与谅解。天空本就蔚蓝,阴云终要散去,海纳百川才是水的本性,死潭里只有记恨、仇视、自私与利欲熏心……

老了以后,包容是“不在乎”儿女在外面闯荡而忘却了自己;是理解周围的种种纷争,心态平衡;是容纳一切兵荒马乱、一切流言蜚语与一切是是非非。这不是看破红尘自甘堕落,而是一种气度,一种气质,一种气节。财富也好,名誉也好,误解也罢,毁谤也罢,都有心胸承载。尽管世事沉重,但有岁月的磨砺,什么都是容得下的。

其实天很蓝,阴云终要散;其实海不远,此岸连彼岸;其实草很绿,万物皆自然。其实,你不必担心太阳的光亮被遮住,你也不必担心人间有太多不平,包容那些阴郁,心中便有阳光,我们终将收获全部的美丽……

包容不等于懦弱,更非藏污纳垢。这篇以“包容”为题的作文,读起来,怎么都像是一个得道高僧或者看透红尘的智者,絮絮叨叨地给阅卷教师讲人生智慧。请看这段:“其实天很蓝,阴云终要散;其实海不远,此岸连彼岸;其实草很绿,万物皆自然。”这是一种顿悟后的清醒,一种放下后的达观,语词间透露出老庄式的与世无争和屈原式的举世皆醉唯我独醒。如果我正好评阅这份试卷,一定会忍俊不禁:这小子,沧海桑田啊,这么忙着来开导我?其实,讲的都是假大空,说的都是俗套子。我的质疑集中于这样几个方面。

1.包容是懦弱吗?

一个儿童“接受又酸又小的苹果”“坐在最后一个位子甘愿拿到一张撕破了的试卷”,这是包容吗?儿童的世界是自我中心的世界,拿到“又酸又小的苹果”和“撕破了的试卷”却心甘情愿,如果这个孩子不是傻子的话,我甚至有理由怀疑他受到了教师的虐待与歧视。

为了突出孩子的“包容”,文章用了很多词来夸张孩子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各位,如果你我的儿女在幼儿园遭受了这样的待遇,你是否会真诚地感谢老师培养了你孩子的好品质?这样的歧视和践踏,培养出来的能是包容吗?恐怕还是软弱和奴性多點吧。

2013年,我以“说理才是硬道理”为题,上了一节写作公开课。课后某位专家不同意我的意见,说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忍让,学会吃亏,退一步海阔天空,云云。专家认为,这孩子能够“接受又酸又小的苹果”且“坐在最后一个位子甘愿拿到一张撕破了的试卷”,正是在接受人生的历练,对他的成长好处多多。此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至今不敢苟同。懦弱、无原则的忍让、装糊涂、为了谋大利而不惜吃小亏,这些与“包容”是一码事吗?儿童的天性是争强好胜的,只有通过文明的教化和社会生活的磨砺,才能让他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包容。有人说,人的第一次成长,就是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这话太对了。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养成了自己就是中心的错觉,等他走出了家庭,进入了人群,才发现自己只是千万个人中的普通一员。这个时候,他成长了,也开始接纳别人、包容异己了。

包容是人类的美德,未经教化和磨砺难以养成。一个孩子在幼儿园“忍受”了那么多不公正待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包容”,这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不得不“包容”的。以儿童为对象来谈论“包容”,其实是个伪命题。夸张点说,就像用哑巴来阐述“沉默”的价值一样,你会赞美哑巴“沉默是金”吗?还有所谓“顺其自然”,所谓“这次受屈下次可能得福”,所谓“命里有时终会有”,这种毫无道理可言的宿命论,竟然博得了阅卷者的欣赏,实在是匪夷所思。

2.受“胯下之辱”是包容吗?

第三段写“包容是代自己心仪的女生受过”,这哪里是“包容”呢?这分明是为了讨女孩子的欢心而耍的小诡计。这让我想起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这能算包容吗?他忍耐这一时,是为了更好的崛起。这分明是一种心机,是一种策略,怎算是“包容”呢?至于“忍受老师莫须有的‘罪名与错误的批评”,既然罪名是“莫须有”,既然批评是错误的,怎么就要忍气吞声?这样的“包容”还有什么意义?面对老师尚且如此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没有维护自我尊严与权利的意识,要是真的面对邪恶,又该如何?这样的处世哲学,究竟是圆滑,还是懦弱?是糊涂,还是智慧?

3.包容就是接纳一切吗?

关于老年人的“包容”,也言过其实了。“包容”确实应该是老年人的美德,年少气头盛,年高襟怀宽,但为了强调“包容”的威力,文章说老年人应该“容纳一切兵荒马乱、一切流言蜚语与一切是是非非”,这样的人,已经成“佛”了——只有佛,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老糊涂了。事实上,任何人,只要他是人,无论他年龄多大,他都会有自己的底线,没有人可以做到包容“一切”。这种糊涂哲学、市侩哲学,不就是“藏污纳垢”么?这与“包容”有什么关系呢?

4.包容究竟是什么?

“包容”究竟是什么?如果对“包容”的理解出了问题,这篇作文的评价当然也就不靠谱了。 “包容”,不是要你什么都容得下,更不是让你藏污纳垢,也不是让你毫无原则地装糊涂。当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暂时的妥协和韬晦,也不是包容。包容是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自觉的选择。世界是多元的,不可能铁板一块;人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都跟你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接纳这个世界的多元,学会欣赏这个世界的差异,这才是包容的精神实质。

包容是一种胆识,懦弱不是包容;包容是一种理性,糊涂不是包容;包容是一种美德,心机不是包容;包容是一种智慧,无知不是包容。

再看例文二:

拒绝空白

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

我以对生命的热烈追求来庄严宣誓:我拒绝 空白。

两千多年前孔子对人说过:“天生万物,唯人最贵。”

我,生为人,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必须有奋发向上、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我崇拜孔子。他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有“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 宣言。

我崇拜孟子。他有“当今之世,舍我取谁”的豪情,他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坚毅。

人生在世,身为社会一员,就有责任为社会做贡献。我有义务做到“达则兼济天下”。

当在热烈的追求之中遇到艰苦的时候,我决不会接受空白,决不会落得个“穷则独善其身”。

我要將自己的脊梁化为沙漠中坚挺着的胡杨,活着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 不朽。

我拒绝空白。我拒绝庄子,拒绝他“终身不仕”,愿化归于自然。

我拒绝空白。我拒绝陶潜,拒绝“守拙归园田”“复得返自然”。

人生于社会,怎能逃避社会?

我决不会给生命留下一点空白。

我有理想,我愿尽我所能为人类社会注入前进的一丝力量。我愿做到“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泛爱众”的博爱。我愿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平;我愿如“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杜子美;我愿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我愿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所以我拒绝空白,拒绝“穷则独善其身”。

我有毅力,有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坚毅,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有沙漠中胡杨的 坚韧。

我,要用我的理想和毅力,去拒绝空白,去追求我热烈的人生。

我决不会给生命留下一点空白。

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没有哪怕一点点的具体的说理,通篇只是口号名言的堆砌,通篇自我独白,通篇自我抒怀,通篇都是对文化的肆意评点或贬损,有时候像趾高气扬的帝王顾盼自雄,有时候又像孤独的哈姆雷特王子说着莫名其妙的梦呓。这样的作文拿满分,是不是要昭告天下,写作就是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左右开弓信口雌黄?我的质疑如下。

1.孔子不空白,庄子就空白?

文章在写作上的最大毛病,就是没有认真理解“空白”这个概念,看起来理直气壮,实则在逻辑和内涵上不堪一击。开头说“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盲点,从某种角度看,就是生命没有触及的地方。文章以孔孟为例,说明人生应该拥有理想和豪情,应该“达则兼济天下”。为了印证这一观点,文章列数屈原、杜甫、范仲淹和林则徐等仁人志士的人生行状,说明他们为社会、为国家而奋斗,创造了不朽的人生价值,他们的人生是充实的,是精彩的,是热烈的。一句话,这样的人生不是“空白”。对人生做这样的理解,自然合情 合理。

如果说孔子的人生是“不空白”的人生,那么,是不是庄子的人生就是“空白”的人生呢?遗憾的是,小作者在这里陷入了“二元对立”思维的陷阱,得出了一个这样的推论——积极进取的孔子是“不空白”的,那么,“逃避社会”“独善其身”的庄子与陶潜,人生就是“空白”的?

于是问题就来了。孔子、孟子与庄子、陶潜,他们在人生与文化的道路上的确追求不同,路径各异,人生面貌和社会评价也迥然有别,但是,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都有对人生的理解与探索。当然,他们也有各自的“空白”。安邦定国,济世救民,固然轰轰烈烈,可以实现现世的人生价值,使短促的人生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而洁身自好,追寻人生的自由,获得精神上的独立与超越,也无可厚非。在文化的意义上,庄子的哲学、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能给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安慰与疏导,提供安身立命的某些精神支撑,这与致力于社会实践的功业相比,不也是对人类的贡献?庄子与孔子的价值不同,但价值本身却是不可否认的。要说有空白,大家不都有着自身的空白吗?庄子有空白,只是在政治生活上的某些空白,只是仕途上的某些空白,只是社会实践上的某些空白,远不是“人生的空白”。

2.绝不“穷则独善其身”,那就是要自甘堕落?

将“穷则独善其身”与“空白”相混同,更是荒谬。这个命题本身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穷”。“达则兼济天下”,固然可敬;而“穷则独善其身”,从某种程度看,可能更难能可贵,更值得肯定。它不是鼓励碌碌无为,自甘堕落,无所追求,它强调的是在困境下依然坚守自我尊严,维护独立价值,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陶渊明拒绝为“五斗米”折腰,退居田园,在田野与山水中寻找精神的自由,说这样的人生是“空白”,恐难服人。年轻气盛的作者说:“当在热烈的追求之中遇到艰苦的时候,我决不会接受空白,决不会落得个‘穷则独善其身。”决不接受“空白”可以理解,要说决不接受“穷则独善其身”,就很难理解了——不接受“独善其身”,难道还要自甘堕落不成?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概念的界定上。

文章谈论的是“生命”的空白,“人生”的空白。生命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每种人生都有其局限,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必然存在某些触及不到的“空白”。作者将自己推崇的人生模式作为唯一正确的模式,在这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中,其他的人生模式便失去了积极的意义,便成了“空白”。“生命的空白”是个相对的概念,一旦将它绝对化,行文也就经不起推敲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典型的“二元对立”思维的可怕与可笑。问题是,孩子的天资是如此的优秀,何以写出了这样空洞、错乱和没有一点点敬畏文化的作文?这样的作文,怎么好意思给满分!你如何说服那些没有拿满分的学生?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0000)

猜你喜欢
庄子人生生命
人生中的某一天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庄子说》(十五)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