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诗词,传承文化

2017-06-08 18:21林丽婷
文教资料 2017年9期
关键词:诗词育人文化

林丽婷

摘 要: 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的播出,举国上下掀起一股学习和传播传统诗词的热潮。在重拾经典之余,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当今中学语文课堂,看它是否给了诗词教学应有的一席之地。发现不足之后,教师应该不断探求学习诗词的正确途径,引领学生自觉亲近诗词,感悟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陶冶情操,争当有品位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 诗词 文化 育人

电视具有许多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覆盖面广、信息及时等。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CCTV-10自主研发了一栏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它的基本宗旨是“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该节目一经播出,立刻广受欢迎。很多人看后,激活脑海中尘封的诗词记忆。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言,节目激起了民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值得称道的是,复旦附中16岁女生武奕姝“颜值与才华齐飞”,实力超群,气定神闲,勇夺擂主宝座。她的成功印证了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评价。可以这么说,《中国诗词大会》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项大胆尝试。语文教师在欣喜之余,是否获得某种启示呢?我认为中学生必须携手诗词,传承文化,陶冶情操,争当有品位的一代新人。

一、传统诗词的重要地位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之称,诗毫无疑问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通常所讲的诗词应如何定义呢?一般来说,诗词是诗歌和词的统称。诗歌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是一种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产生的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以抒情的方式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现在所谓的诗词,指以唐诗和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古典诗词典雅精致,言简义丰,堪称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毫无疑问,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应该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全部培养成为诗人、词人(既不切实际,又毫无必要),而是提高文学素养,提高审美和探究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和美好心灵。我们必须从文化传承和文学鉴赏两个角度加以定位,引导学生找寻灯火阑珊处的“她”,让诗词为他们的青春年华增添绚丽夺目的光彩。

毋庸赘述,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特有遗产,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不会过时,一直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发扬。不但是对祖宗智慧与心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学习、研究与解读构建今日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古诗词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都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学语文学科古典诗词教学既有叫人可喜的地方,又有不够完善之处。这里需要我们一分为二,认真加以剖析,为古典诗词教学开创出一条发展创新的道路。

二、传统诗词逐渐受到重视

应该说当今古典诗词教学是受到重视的。对已经颁布的15套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发现古典诗词阅读教学力度不断加大,许多有识之士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标的颁布更是迎来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拯救诗心”的行动得到了大力提倡。古典诗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每册的古典诗词为10首左右;2000年第三册则单独设了一个古典诗歌单元;2004年,先秦至南北朝诗歌、唐诗和宋词各做一个单元,按历史历程分别归入高中语文教材第二、三、四册。从课标的表述看,日益严密。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必修”部分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體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及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角度理解文化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选修”部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与此同时,高考这根指挥棒对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深度也在加强。1993年侧重于词语理解,1994年起开始涉及鉴赏能力的考查。从题型设置来看,2001年前为客观题,一般是单项选择题;2002年起出现主观题型,难度加大。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卷的文体要求大都由“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调整为“文体不限”。

三、传统诗词教学存在的不足

客观地说,尽管有了不小进步,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仍相当滞后,存在某些误区。集中体现在执教者对新课程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把握不准确,忽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常见的弊端有:

教学模式程式化,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往往因循守旧,忽视课堂的生成性,导致学生被教师事先设计的一连串问题和所谓的“经验”所困扰,思路被教师无形的指挥棒控制,感受不了古典诗词之美,无法真正参与古典诗词的学习。长期以来,执教者多采用“一解题,二解释词句,三解析表现手法,四总结思想内涵”或“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诵全篇;悟情感,齐背诵”等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以理性分析代替感性体悟,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谈及诗人李白,总是反复地讲“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李白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影响”。诗歌教学侧重于史的讲述,侧重于对作品、诗人的大众看法,缺乏教师和学生的个性解读。

受考试化影响,为考而教,重形式轻内容。教师但凡教上事,多依据《考试大纲》上考点的要求,而忽视诗词意象、意境与心境三者之间的联系。这种肢解诗词意境的教法,很难真正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的能力。

另外,从大气候来看,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并存,中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容易走近韩寒、郭敬明,走进《雨巷》、《再别康桥》、《乡愁》、《人间四月天》。为数不少的人心中的“诗”被网络小说、流行歌曲所取代,许多地方充斥快餐文化、流行文化。相当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持冷淡的学习态度,很少有学生阅读课本以外的古典诗词。

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诗词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正是兴趣。鲁迅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对于古典诗词学习无疑是一剂良方。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诵读为先,激发兴趣。

经典的古诗词几乎都广为传诵,诵读关键在于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品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若一个人不喜欢诵读古诗词,则何谈古诗词鉴赏呢?吟诵既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又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它可以帮助记忆、培养美感、陶冶性情、扩充知识,对提高各人的综合素质、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2.意境为要,激发兴趣。

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客观景物深融整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学生往往因对古诗词的意境把握不准,进而对鉴赏题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我们理解诗歌形象,要从感受意象开始,抓住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山、雨、月、泉、女、莲、舟等诸多因素构成一幅完美的“山林清泉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赏诗读诗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学习古典诗词不再是抽象的记忆,而是人人均可参与的有趣活动。

3.形式为体,激发兴趣。

不少教师将古典诗词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原本完整连贯的诗词被“四分五裂”。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教无定法”,应按古诗词的不同类型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如“知人论世”、“创设意境”、“类比迁移”或“分析名句”等。

4.知识为珠,激发兴趣。

古诗词与古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正本溯源,既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又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如讲到《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入“乌台诗案”。当班级气氛活跃起来后,教师再适时把思路拉回课文,在兴趣的指引下,自然而然进入诗歌内容的分析中,探究苏轼贬官后抒发的真实感受。

5.比较为法,激发兴趣。

比较阅读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途径。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传统手段至今并未过时。运用得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把同一作者相同风格的诗词做比较(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和《武陵春〉),也可把不同作家同一主题的诗词作比较(如王维的《渭城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甚至把同一作者不同主题风格的诗词作比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与《武陵春〉)。至于如何具体分析,这里不做展开。

泱泱中华,诗教传统历经两千多载风雨的浸润,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古典诗词几乎称得上最广泛的素材资源和人文資源,是语文课程教学生活化取之不竭的源泉。读诗吧,莘莘学子。携手古典诗词,有了传统文化的浸润,你们的生命底色必然会更加绚丽夺目。

参考文献:

[1]陈丽伟.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细读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2(4).

[2]王珏,王瑍荣.古诗鉴赏题的问法与答法——以2012年高考题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2(9).

[3]李得科.因气品蕴别样美——诗词教学探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2(6).

[4]陈悦.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J].福建教学研究,2012(4).

[5]高瑞钦.也谈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J].福建教学研究,2010(4).

[6]李志明.基于古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6(6).

[7]赵洪涛.古诗词“五环节”教学法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12).

[8]李山岭,张子标.古诗词教学的历史观照[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12).

[9]钱士宽.诗歌教法和教学内容的确定[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12).

[10]汪政.诗,就应该将它作为诗来读[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4).

[11]苏秀扬.文本假设:品出经典诗词之味[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4(2).

[12]杨宏丽.探寻古诗文教学的有效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3(9).

猜你喜欢
诗词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诗词之页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