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脚踏实地精神培养的借鉴意义

2017-06-08 23:46张晓满
文教资料 2017年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张晓满

摘 要: 培养大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之一。由于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当今一些大学生在学习、就业及创业等方面显得浮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加强大学生脚踏实地精神的培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脚踏实地精神 精神培养

在2016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从这句话里可以深刻体会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大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作用寄予厚望,同时指出脚踏实地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根本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培养脚踏实地的精神

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对于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而言,渴望成功、实现自身价值的想法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何脚踏实地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却是某些大学生不愿意思考和面对的,而且在现实生活学习中,我们会看到一些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浮躁与急功近利。

首先,在学习态度上,几乎所有大学生都知道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才能在将来做出一番事业。但学习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只有具备脚踏实地的精神才能在学习上专心致志、迎难而上。但某些大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仅仅满足于60分万岁,满足于大学能最后拿个文凭就行,把大量的青春时光用在打游戏和风花雪月上。当对他们这样的行为进行批评时,还振振有词地说一个人的成功不一定需要有多好的学习成绩,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后才成为世界首富,但他们只看到了比尔·盖茨的苦功,却不了解在成功背后比尔·盖茨所付出的辛苦。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读书时,经常在电脑上设计程序,有时甚至连续干上两天,正是这样脚踏实地的精神才造就了他的事业。

其次,从就业方面看,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就业定位不切合实际,就业期望值过高。眼睛总是盯着经济发达地区,或者薪酬高、待遇好的国有大型企业与世界知名企业,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或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则是避而远之。如果找不到让自己满意的企业,则会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做法,这是某些大学毕业生跳槽的重要内因。某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果受挫,则会怨天尤人、萎靡不振,不能很好地从失败中分析自身的不足。更有甚者,为了去一个理想的单位,不惜以牺牲诚信为代价,成绩造假、获奖证书造假和社会实践经历造假,最后被用人单位发现,导致名声扫地,给高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再次,由于当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为了破解就业难题,国家大力提倡与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许多高校积极提供资金、场地、技术和政策支持,帮助有意愿的大学生进行在校创业。但从实际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学生虽然有创业热情,但没有实践经验,很多创业项目都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不过是对一个小店增加了流行的网络功能,和淘宝网上的很多店铺没有区别。还有一些所谓的高科技创业项目,看似高大上,但可行性分析并没有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所有设想都是凭感觉,这样的创业如何能够成功?

二、部分大学生缺乏脚踏实地精神的原因分析

由上述种种现象可以看到有些大学生做事缺乏长远的目光,急于求成,不愿意踏踏实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现状呢?

(一)信仰缺失,责任意识淡漠。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价值所有,没有信仰,人生就会失去方向,前进就会失去动力。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信仰应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梦的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要求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仰,高校虽然开设了思想政治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但某些学校由于教学方式刻板,脱离大学生的实际,妨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了解,学习浮于表面。失去信仰,就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就无法获得心理上的归宿感,就无法看到他们作为当今社会新知识新技术的拥有者在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就会缺乏进取的精神与奋斗的动力,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就会茫然,而且很容易滋生抱怨社会和得过且过的想法。

(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造成某些大学生的功利思想。许多大学生都是从书本上成长起来的,没有多少实践经验,思想还不够成熟,对很多社会现象缺乏正确的判断与明辨是非的能力。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持续高涨的房价,贫富的分化都给大学生造成冲击。加之社会上的某些企业与个人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惜生产假冒伪劣和进行坑蒙拐骗。再看文化领域,各种宫廷小说、穿越故事风靡一时,“快男超女”、“非诚勿扰”大行其道,有些高校以“就业”为主,强调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化做准备,而没有真正融入人文精神教育。这些现象和现在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正是社会上的这些功利化现状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功利化的思想,认为金钱至上。当我们问及大学生读书的目的时,常见的是今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大的回报。

(三)西方实用主义思潮的冲击。当今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信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西方利用其网络优势,向中国大学生输出实用主义、自由主義等包装的“普世价值”的价值观,目的是对中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在这样的情况下,少数大学生受其影响,做事只计眼前得失,学习总想轻松拿学分,就业就想要待遇,创业只想天上掉馅饼。

三、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大学生脚踏实地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脚踏实地的精神中国自古有之,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语有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都说明了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这些就是对脚踏实地精神的一种很好的诠释。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强调责任,从先秦开始,儒家就以天下为己任。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更是将这种责任上升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学》一书中所倡导的“三纲八目”,其中八目指的是以格物、致知等为条件和手段,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改革受到反动旧贵族的打击而失败被放逐时所抱有的目标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在贫病交加、流离失所时想到的仍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人所具有的强烈社会感。北宋大儒张载的四句豪言壮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儒者的襟怀与理想。试想,如果当今大学生都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以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己任,那么他们思想上就有了价值依托,在学习生活中遭遇困境时就会脚踏实地、知难而进,有责任、有担当,最终实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义”为公,是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利”为“私”,是个人的利益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看重义。《论语》有云:“君子义为上”,“君子义以为质”。在强调“义”的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排斥“利”。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句话就是说取利有道。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见,孟子将孔子的取利有道上升到了“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高度。在其后两千多年的继承与发展中,强调重集体,重国家而轻个人的“重义轻利”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如果大学生真正领会到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就会正确看待利益得失,就不会为了个人利益弄虚作假、急于求成。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就产生了崇尚和谐的思想。西周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说性质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能产生新的事物。春秋齐国的晏子提出了“相济”、“相成”,丰富了“和”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在用于文化时,则希望在多种文化相互交流或产生冲突时异中求同、兼容并蓄。《易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就是说天下的思想可能因各学派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同,但最终会趋于一致。如果大学生真正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含义,那么不仅能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且能借鉴异质文化弥补自身文化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看清西方以“普世价值”进行文化渗透的背后隐藏着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坚定脚踏实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国高校成为催生中国先进文化的桥头堡。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脚踏实地精神培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将中国传统文化全方位有机地融入学校的课程教學与校园文化中,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中,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以传播,让当今大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为梦想而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这才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石麟.中华文化概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3]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