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奇缘》与迪士尼长篇动画中女性人物设定的变迁

2017-06-08 23:54龚韵怡
文教资料 2017年9期
关键词:女权主义女性形象迪士尼

龚韵怡

摘 要: 迪士尼第56部动画长片《海洋奇缘》于2016年11月底上映后,凭借出色的影片质量受到多方媒体与观众的高度关注。而在关于该作的鉴赏和评价中,针对影片在女主角形象塑造上的又一次全新尝试的讨论尤为热烈。本文在女性主义的视阈下,以《海洋奇缘》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对迪士尼70年来长篇动画中女性人物设定的变迁进行分析。

关键词: 《海洋奇缘》 迪士尼 女性形象 人物设定 女权主义

如果要研究20世纪至今的这一时期内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与变化,那么美国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出品的系列动画电影必然会成为一个颇受青睐的题材。从1938年该工作室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在好莱坞剧院公映,到2016年12月《海洋奇缘》的推出,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已经出品了共56部动画长片,其中以女性人类角色作为第一主人公的作品共12部。相比其他以动物或男性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这12部作品主要有两种改编蓝本:一是改编自《格林童话》或《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童话故事,二是改编自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的民间传奇故事。这些作品的高知名度及其在故事模式、角色安排上的种种共性使得迪士尼的“公主王子式”动画形成系列品牌,长久地吸引着全世界观众的眼球。因此,迪士尼在近80年中创作出的多位女主角就成了极具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女性,这些人物的设计随着年代推进表现出的变化也成了考察影视作品女性形象变化的极佳材料。

2016年11月,这12部作品中的最新一部《海洋奇缘》在全球上映。该影片团队在宣传期间就有意突出了女主角莫阿娜与众不同的人物设定,迪士尼影业官方微信订阅号就曾于2016年11月21日的文章中指出:“少女莫阿娜不再是此前迪士尼动画世界里的公主,而是勇敢而又充满热情的大洋洲少女。”这显然强调了影片在女权层面的突破,也引发了观众和影评人们对这一话题的种种议论。接下来我就以12部第一女主角的作品为主,分三个时期分析20世纪以来迪士尼长篇动画在女性人物设定上的变迁,并以《海洋奇缘》为重点讨论对象,谈谈80年来迪士尼作品在女性主义方向做出的尝试和取得的成果。

一、20世纪60年代以前:“完美女性”范本的形成

作品的人物设定通常包含对人物的外观造型、神情样态、出身背景等基本信息的设计,有时也包括人物性格的确定。佟婷在《动画艺术论》一书中提出,动画形象的设计和描绘应符合三条基本原则,其中一条为“符合审美标准”,即“动画形象的静态美丑、动态美丑,都应符合比例之美、和谐之美、运动之美、节奏之美的要求”[1],可见动画形象的设计与其受众的审美倾向息息相关。经过近百年尝试与调整的迪士尼影业早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对于把握和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极具经验,审视这些作品就成了我们研究大众审美标准的有效途径。

在前文提到的12部作品中,出品于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作品为《白雪公主》、《仙履奇缘》、《爱丽丝梦游仙境》与《睡美人》。其中除了《爱丽丝》作为沃尔特·迪士尼使用超现实手法的一次尝试、与工作室的传统动画风格稍有背离之外,其他三作均为迪士尼早期的经典公主童话电影。三位女主人公外形都采用与原作里对公主的描述高度一致的设计,譬如白雪公主白如雪的皮肤、红如血的双唇、黑得像乌木的头发。这些形象全部具有经典的公主元素:样式华丽的连衣裙、精致小巧的高跟鞋、象征贵族身份的皇冠、完美纤细的身材比例、高贵典雅的仪态举止,等等。关于这种女性时尚对女性个性的影响,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有着一针见血的批评:“习俗和时尚常致力于割断女性身体与任何可能的超越的联系……高跟鞋、胸衣、裙撑、鲸骨衬箍和有衬架的裙子,与其说是为了突出女性身体的曲线美,不如说是为了增加它的无能……装饰物的作用在于,让她更直接地涉足于自然,同时又可以摆脱自然的属性;在于给颤动的生命带来一种对人工雕饰的冰冷紧迫感。”[2]

在出身背景与性格能力方面,一方面她们统一被赋予了皇室出身,带有浓烈的贵族阶级宫廷色彩,另一方面她们的身上明显显示出与自然美的女性神话的紧密联系,带有某种梦幻的神秘属性。不论是淑女的外观还是特殊的能力,这三位女主角的形象都反映了当时大众对女性的审美幻想,她们仿佛是花草树木的美妙化身,同时善良温顺、端庄孱弱,可以轻易征服。她们的心理活动围绕着美妙爱情展开,她们的个人价值与水晶鞋和王子的亲吻绑定在一起。《白雪公主》拉开了迪士尼动画王者之路的序幕,《仙履奇缘》开启了迪士尼的第一黄金时期,《睡美人》树立起了传统动画制作的口碑,这些作品的成功与传播使迪士尼根据这种审美幻想塑造出的公主形象反过来形成大众,尤其是儿童群体对“完美女性”范本的印象,迪士尼的公主形象招牌在潜移默化中开始形成。然而这种范本有着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它看似完成了对少女们真善美品质的培养教化,实际却加深了公众观念对女性个人价值追求的束缚,将缺乏张力的淑女印象深深烙进了人们的脑海,甚至会促使女孩们给自己套上传统礼仪的桎梏并以此为荣。事实上,“女人不仅被看作是有道德的人,而且是有理性的人,她們应该采取和男人一样的方法,来努力取得人类的美德,而不应当像一个幻想中的半个人,即卢梭笔下的一个没有人性的怪物那样地来受教育”[3]。

尽管在从白雪公主到仙度瑞拉再到睡美人的演进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迪士尼的动画师们在提高人物形象丰满度上已经做出了努力,但我们必须承认,最早的迪士尼公主在外形设计和性格设定上是平面甚至刻板的,就很难具有平权色彩和女权意味。

二、20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初:平权的萌芽和多人种女性的出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新世纪初,是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也是作品开始出现女性主义意识的一个过渡时期。12部作品中属于该时期的作品有《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风中奇缘》、《花木兰》,以及迪士尼最后一部2D长篇动画《公主与青蛙》。20世纪中期西方女权风潮的影响这个时候开始于影视作品中体现,迪士尼女主角们在外观造型上显露出了外放的倾向:《小美人鱼》里的爱丽儿身着简单的胸衣,自然地裸露着大部分身体;《风中奇缘》里的宝嘉康蒂穿着奔放朴素的印第安民族服饰;《花木兰》里的木兰更是出现男扮女装的情节,在一定程度上舍弃了长发、淑女裙等“女性标配”。从出身背景看,女主角中出现了平民阶级出身的贝儿和木兰。不论从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还是从参与反殖民斗争的宝嘉康蒂,抑或是从高唱“我想要的比这更多”的贝儿身上,我们明显能够看出,迪士尼创作人已经在有意设计自然、真实、摆脱宫廷风气和繁文缛节的女性形象:“沃尔特·迪士尼动画公司总裁迈克尔·艾斯纳解释迪士尼之所以选择‘花木兰作为主题,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女孩一心希望冲破礼教束缚,寻找真正的自己的故事。”[4]尽管这些女孩身上仍然继承了前作角色的一些特点,例如与自然对话的能力、精致的身材比例等,但她们身上已经逐渐呈现出开放自由的气象,体现出一种与作为第一性的男性抗衡的态势。

需要单独提出的是,这一时期的女性角色在肤色上出现多样性,也就是说迪士尼作品开始对白色人种以外的女性的关注。20世纪中后期同样也是酝酿许久的黑人群众运动达到高潮的时期,而遭到双重边缘化的黑人妇女正是当时女权运动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在1955-1965年间,黑人妇女在南方基督教领袖大会、种族平等大会和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领导的联合抵制、群众游行、选民登记等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加人数甚至超过黑人男子”[5]。黑人妇女的发声将反种族压迫的思想植入当时的女权理论中,更唤起美国社会对多民族文化的重视,致使迪士尼开始在多元文化世界里寻找作品题材。《海洋奇缘》上映之后,一些评价里出现“莫阿娜是迪士尼史上第一位棕色皮肤女主角”的言论,而这个说法显然有误。在3D时代开始之前,迪士尼作品中就出现了棕色皮肤的宝嘉康蒂,此外还有黄色皮肤的木兰、黑色皮肤的迪亚娜,以及《阿拉丁》中棕色皮肤的茉莉。这一改变背后反映的是性别话题与种族话题的交互融合,同时当创作人把目光放宽至全球多个人种的女性而不局限于白人女性之后,女性群体在迪士尼的作品中显得更完整和真实,从某种角度看同样传递了女性平权的信息。

三、2010年至今:大胆的反叛和旧设定的破除

在以2010年《长发公主》(迪士尼进入3D动画时代以来首部公主童话题材的3D动画电影)为开端的第三时期,迪士尼作品中的女性塑造又有了新的进步,正是这一时期,迪士尼作品中显现出的女性主义色彩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首先是《长发公主》与《冰雪奇缘》这两部被称作迪士尼复兴功臣的作品,三位女主角面部表情较之以前更丰富,肢体动作更放松,高度贴近现实中自然的人物动态。这两个故事看似出现宫廷背景和贵族身份的回潮,实际上皇宫和公主身份在故事里反而成了禁锢主角的空间与枷锁,婚姻和男女爱情彻底成了女主角心理世界中的次要元素,她们关注自我身份的寻回、友情亲情的建立、自我救赎的实现等更重要的东西。除了这两部之外,有两部特殊的作品值得我们讨论:一是迪士尼旗下的皮克斯工作室于2012年出品的《勇敢传说》,二是2016年席卷全球动画电影市场的迪士尼作品《疯狂动物城》。《勇敢传说》中的女主角梅莉达几乎是被“反抗”和“叛逆”这两个词汇定义了的苏格兰公主,她一头蓬松的火红卷发更是作为她张扬个性的象征,成了这部影片的代表物。不仅如此,如果观察梅莉达的面容绘制,就会发现梅莉达或许是首位舍弃了完美五官的公主,她拥有椭圆的脸型、小而圆的双眼、略塌的鼻梁甚至双颊的雀斑。这一点直至《海洋奇缘》的推出,迪士尼工作室都未曾轻易尝试。《疯狂动物城》的女主角朱迪作为一个动物拟人化的女性形象,不仅抛弃了惯例的裙装,更穿上了干练的制服,首次与男性角色穿上了同样彰显着理性而非优美的服饰;在性格上,她独立坚强,对追求个人价值和参与改造世界充满信心;在背景上她既不是贵族出身,又没有最终嫁入豪门,只是一个来自农村、凭借一己之力收获事业成功的普通女性。《疯狂动物城》并不是一部改编自公主童话的动画,我们很难将它与另12部作品放在一起做细致的对比研究,但朱迪这个角色在人物设定上实现的重要突破的确不容忽视,她体现着迪士尼在公主童话题材以外的领域探索的显赫成果。

紧接着就是《海洋奇缘》莫阿娜的横空出世。如上文所说,莫阿娜不是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第一位非白人女主角;有《风中奇缘》在前,她不是第一位与原始文明密切联系的女主角;但她却是首位没有纤细苗条的完美身材的女主角。除了偏黑的肤色给人以自然健康的视觉感受以外,她坚实的手臂和双腿与随性简朴的卷发无不给人以强大洒脱之感。在神态动作上莫阿娜与梅莉达相似,毫无顾忌的愤怒、惊讶甚至咆哮取代了优雅甜美的公主礼仪。她的性格特点同样与梅莉达有相似之处:她向往自由开阔的生活空间,怀有坚定的主见,并对探索未知充满热情,相信自己具有与男主角同样的技能,能够担负起同样的责任。如果说我们在梅莉达身上看到了对旧习的摒弃和对个人命运强烈的掌控欲,那么莫阿娜则在这之上更进了一步——她的血液中被注入了开拓和探险的精神,开荒与远航的自然征服之旅不再是男性角色的专属。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迪士尼在为莫阿娜的配音演员选角时刻意选择了声线中性、粗犷有力的演员,这在之前是较少见的。莫阿娜的形象体现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迪士尼主创们对更健康、有力量感的女性的推崇,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可以看出,经历了近80年的变迁,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创造出的一系列女主角在设定上完成了巨大的进化,创作者们将更多平凡的女性角色搬上了舞台,抹消了许多固化的女性印象,并逐渐尝试着对现有的两性观念做出更大的颠覆,跨出了平权的一大步。

我们必须承认,商业性与娱乐性极强的迪士尼作品毕竟受到每个时代大众审美倾向的无形限制,有着各种各样的局限。首先,迪士尼始终不曾彻底取缔公主题材和取消女主角的贵族身份,因为这样做意味着放弃作品最大的受众——年轻女性群体的市场。平民出身的贝儿嫁给了野兽王子,宝嘉康蒂和莫阿娜均为部落首领之女,更不用提本身就是欧洲王公贵族的其他公主角色。其次,這些女性角色仍然未被切断与自然的神秘联系,就连在有男性角色作为半神出现的《海洋奇缘》里,莫阿娜依然是被海神相中的天选之人。女主角们仍然热爱艺术、能歌善舞,虽然这与作品本身吸收了百老汇歌舞片的元素有关,但这使得女角色们显示出比起理性的科学仍然更擅长感性的艺术的特点,也就没有将某些反女权的社会分工论、性别特质论彻底否定。最后在人物外观上,莫阿娜虽然身形一反纤细轻巧的风格,但她依然拥有标致五官和匀称好看的身材比例,相反,作为男一号的毛伊可以粗壮肥胖、比例夸张,对比稍加强壮就被评价为具有力量美的莫阿娜,某种程度上甚至形成了一种讽刺。

无论如何,作为拥有着稳定的顾客群体与票房号召力的老牌工作室,迪士尼已经在作品中做出了种种尝试和自我突破,这种缓慢的进步反映着并且继续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审美取向和思想倾向的点滴变化,随着年代的发展前进,迪士尼工作室的系列作品将会有越来越高的研究价值。我们无法要求迪士尼放弃其商业目标而为了文化前卫设计出更先锋的女性角色,也可以理解它为了迎合市场保留的种种传统设定。但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今天的思想文化潮流带来的民智进化,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甚至其他流派的创作人会在未来为我们奉上更有力度的平权作品,带领商业动画向更开放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佟婷.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94.

[2]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185.

[3]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王蓁,译.女权辩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56.

[4]孙立军,张宇.世界动画艺术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216.

[5]丁可.美国人权运动中的黑人妇女[J].中国妇运,2011(4).

猜你喜欢
女权主义女性形象迪士尼
华特·迪士尼——制造快乐的梦想家
迪士尼与Netflix如何相杀?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迪士尼开业
去迪士尼畅游幻境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可敬的夫人》的后现代女权主义角度解读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