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2017-06-08 00:07袁燕殷晶晶
文教资料 2017年9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

袁燕++++殷晶晶

摘 要: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的指导下,高校作为学术中心及社会生活的预备班,应当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本文根据高水平大学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将创新人才分为就业型创新人才、创业型创新人才、学术型创新人才,并对如何培养上述人才做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高水平大学 创新人才培养 就业型 创业型 学术型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总的原则是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推动一批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且具备达到世界一流的基础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同时,鼓励省级政府根据国家建设布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自主推动区域内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1]。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是科学技术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等相关七个部门,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共同实施开展的,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3]。

一、创新人才的特征

创新人才一般是富于开拓性,具有独特的创造能力,能够开创新的局面,对社会的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其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这一特质,根源在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服从权威,服从标准答案而抹杀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扼杀人的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在定性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很难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因此就会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4]。所以高水平大学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二)有很强的自我学习和探索能力。

自学和探索能力是培养人才创新品质的必备条件,是实现大学生自身社会化的重要条件[5]。创新型人才自我学习和探索能力体现在其有较强的可塑性,即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能适应环境、胜任工作,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能做得更好。

(三)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水平。

创新的前提在于基础知识的良好掌握,创新人才具备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进行。创新之前,必须有预备性的知识作为推动力,这些预备性的知识就是良好的专业基础,也就是说,创新的前提是基础。基础的扎实程度决定了创新的质量和高度。

(四)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

创新活動的进行不但要符合社会的经济需要,更重要的是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因此,创新性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在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同时,创新人才的群体意识能够使其保持谦逊的态度,在团队活动中保持同心同力,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更快更好地完成创新任务[6]。

(五)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毛泽东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身体素质使创新人才有体力完成更加艰巨的任务,在关键节点跟得上团队的节奏,带领团队前进。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创新人才面对挑战时富有激情和冲劲,遇到困难时能够自我克服并且帮助团队提高抗击打能力。

二、高水平大学中创新人才的分类

高水平大学对于学生培养的定位应该是起到“跳板”的作用,跳板的作用是连接和提高,也就是说,在学校中,学生能够获取适应社会及相关的专业科学知识,而且学校对学生的自我素质起到开发并放大的作用。在中小学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中,学校给予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灌输,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知识和科学学习意识,并且对学生的基础素质进行相应的筛选,帮助学生开发自身。进入高校之后,学校的作用不再单单是灌输专业的知识(各类学科专业知识的培养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后进行自我职能分类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应当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提高对社会大环境的认知能力。

对于高校来说,创新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市场经济中企业发展需要的就业型创新人才,也是人才战略中最贴近社会需求的一类;第二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创业型创新人才;第三类,学术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学术型创新人才。

三、各类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就业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要么创新,要么灭亡”,这是美国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的名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创新意味着更强的适应能力,更大的竞争潜力,一个资源争夺的主动权。企业的创新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引进及培养。企业需要创新人才提供前进的动力,而创新人才需要企业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高校的任务就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企业提供更新鲜、更具活力的创新血液。但是如今却存在这么一个现象:2015年全国大学生毕业达74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6年毕业季,大学毕业生达到近800万,再加上海外留学归来的20万~40万人及尚未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将有近千万大学生同时应聘找工作,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7]。然而许多企业却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这一尴尬点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当今社会的需求不相符,或者说是供求不对等。因此,对于高水平大学而言,应当打破传统大学的制约,把培养就业型大学生或者说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大学生放在学生培养工作的首位。

首先,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以用为主,以学为辅,学习是为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学以致用是就业型人才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就业,高校应当避免过度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灌输,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适当提供就业相关知识技能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应用的概念,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例如应用科学专业(物理、化学、计算机等)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穿插实际应用的例子,还要针对目前热点的应用领域进行适当的剖析和实际模拟教学,使学生跟上当今社会热点领域的市场需求。

其次,职业意识,一切为了就业。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要区分高水平大学与一般院校的差异,研究不同且具有创新性的职业指导方法;引进国内外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目前国内外就业渠道,增强其选择性;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双语课程,开阔学生的眼界,不做井底之蛙;开展学生自我“认知测评”,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情况,对今后职业发展方向提供预测和参考[8]。

另外,联合教学,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发展,配合就业。就业型人才的根本是满足企业的需求,习近平同志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地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9]。高水平大学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应与企业深度合作,扩大企业实习的覆盖范围,发挥学校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和安排实习机会,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并且了解如何将其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生活当中。同时,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挑选适合自己发展的“新鲜血液”。

(二)创业型创新人才。

创业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之一,创办企业提供了相当比例的就业机会,并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创新发动机的作用,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生产率的提高[10]。创业型创新人才属于就业型人才的范畴,创业的目的同样是就业。但是不同点在于,创业型人才的要求更高,它要求创业者较普通就业者具有更强的市场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并具有普通就业者不具备的企业家才能,即善于发现机会并通过创办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要素的生产性能力[11]。

对于创业人才的培养,高校起到的作用是充当“孵化器”(孵化器的作用是产生并成型)。也就是说,高校应当支持大学生创业,为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及必要的理论和实际经费支持。

1.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为学校教育研究、实践探索开辟了一个崭新领域,丰富并充实了教育理论。开展创业教育是即将启动的高水平大学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契机,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培养学生创业需要的必要软硬件素质(软件:创业品质如吃苦耐劳、探索精神等;硬件:科学理论知识)。其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展各色的创业模拟活动及多种创新创业大赛等。再次,提高学生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学生产生并形成创业行为和创业意识。开展各色的社会实践互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市场经济生活当中,从而帮助学生产生创业的兴趣。

2.提供创业平台。高校应当结合相应的国家政策,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創业平台。以我校南京工业大学为例,为了激发广大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彰显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特色,我校成立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简称“南工科技园”),是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基地。2009年11月,温家宝同志在我校视察时认为我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出来的人才正是社会所需要的。基于“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就业能力、孵化创业人才、培育创业文化、推进科技创业”之目的,按照“先试先行”的精神,学校与南京市人社局本着“整合资源、有机融合、创新模式、互动共赢”的原则,在大学科技园区内共同建设“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致力于打造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的第一示范平台。示范园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部授予的“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称号,是以服务大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双实双创”基地。项目一期入驻初创大学生科技企业60余家,博硕士团队占到50%以上。创业团队成员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伦敦BPP、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国内外40余所高校。现有海外留学人员15人、博士23人、硕士51人、本专科学历300余人、实习实训学生600余人。

(三)学术型创新人才。

潘懋元先生认为[12]:人才可以分为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两类。应用型人才运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学术型人才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正是前文提到的就业型和创业型人才,针对的是经济社会体系,而学术型人才针对的是科学教育体系。二者面向的培养目标不同,但是二者的目的都是推进社会发展,殊途同归。应用型人才讲究“用”,学术型人才讲究“理”。“理”指导“用”,这就决定了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较应用型人才来说必须具备更好的科学素养和更多的知识储备,培养周期更长。因此,高校在学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应当是“水源”。水源是万物生存的必需条件,水源的优劣决定了万物生长的好坏。因此,高校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必需更加严格和耐心。

1.过硬的教学水平。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优秀的教师团队作为支撑,优秀的教师团队能够给予学生更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和研究理论基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高校的教师团队必须具有优秀的教学和学术素质以支撑学术科研的进行。教师团队的学术高度决定了学术人才的学术素养和科研水平。

2.良好的学术环境。高校作为学术交流的中心,学术交流活动应当活跃。活跃的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积极的科学氛围中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和科研素质。同时,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现今学术界的科研热点和发展动向,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避免故步自封。

3.交换培养及留学。交换培养和公派留学对培养高素质的学术型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高校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应当发挥其桥梁的作用,帮助优秀的学术人才“走出去”,将外校、外国的优秀学术理论“带回来”,培养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学术人才。优秀的国际型学术人才具有更远的学术眼光和学术前瞻性。

4.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优秀科研成果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学术型人才不像应用型人才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长远的学术计划,高校应当完善相应的学术激励机制,以帮助学术人才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使其更好地进行研究工作。

5.“理”指导“用”,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科研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即产学研的深度结合,利用产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各方面的优势,将学术成果实体化,开发新产品,指导市场经济活动。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目前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推力,创新人才就是国家的未来。要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或学科的行列,必须重视学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国发〔2015〕64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郭曼.科技部联合七部门推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J].中国高新区,2013(11):18-19.

[3]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EB/OL].国科发政〔2011〕538号.http://www.most.gov.cn/kjzc/gjkjzc/kjrc/201308/P020130823578459063528.pdf.

[4]张玲.浅析当前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资月刊,2012(8):275.

[5]李桂霜.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其方法[J].教育探索,2006(5):48-49.

[6]唐承业.《创新》系列讲座第五讲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品格和道德修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6):76-81.

[7]翟艳.2016年就业形势分析[J].教育,2016(1):200.

[8]唐柳荷.论当前“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71-73.

[9]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24.

[10]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1):79-84.

[11]陈莉娜.加强创业型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就业水平[J].技术与市场,2011,18(6):225-226.

[1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
基于小班化探究式教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