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微信平台的发展现状与管理创新

2017-06-08 00:19鲁昆洪
文教资料 2017年9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微信平台现状

摘 要: 微信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流行的信息传播方式,涵盖了社交、媒体、生活服务、商业支付等多个领域。校园微信平台在引领校园文化、倡导校园文明、传播校园资讯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文章通过对民族院校微信平台的调研,探讨了发挥微信平台作用,创新民族院校管理等工作。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微信平台 现状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微博、微信等媒体逐渐流行起来。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3.2%,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我国网民以10岁—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73.7%,青年成了网络发展的主力军[1]。

微信这一新兴传播方式已成为主流信息传递方式,其涵盖了社交、媒体、生活服务、商业支付等多个领域。校园微信平台在引领校园文化、倡导校园文明、传播校园资讯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2]。民族院校是少数民族人才聚集的地方,微信逐渐成为民族院校除网站、微博、博客建设以外重要的新媒体平台。民族院校微信发展状况如何?应该采取什么策略?还需进一步调研和分析。

一、民族院校创建微信平台的重要性

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广泛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并对加强社会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信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涵盖的类型越来越丰富,价值日渐凸显。校园微信的发展正改变着师生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对学校管理服务、学生个人行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民族院校建设微信平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适应新需求,使得师生可以更加准确快捷地发布、获取数据。民族院校的管理工作可以抓住这种机会,利用微信的方法和技术,推进民族院校工作的管理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使民族院校工作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型,实现校园管理现代化。

二、民族院校微信平台发展的现状

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查询等方式进行调查,对民族院校官方微信账号的开通、认证、宣传推广等情况进行调研。截至2017年2月21日,搜索查询到全国15所民族大学(或学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其中,认证账号有13个,普通账号有2个,13个认证账号和2个普通账号中均有发帖纪录。

(一)用户名信息设置分析

笔者通过登录手机微信,点击“通讯录→新朋友→添加新朋友→公众号→搜索”之后输入民族大学、民族学院、省(区、市)进行查找。在搜索过程中发現,用户名的设置对受众的搜索和关注起到直接的影响。如在搜索中直接输入“民族大学+省(区、市)”这样的搭配,就便于受众直接搜索到想要关注的微信号。笔者发现,在对某民族大学调研中,在搜索栏目中输入“某民族大学”,搜索条目最先出现的是“某民族大学图书馆、某民大教务、某民大社联、民大青年”,若受众关注的是某民大的官方认证平台,还需逐一筛选。在调研的15所民族院校中,共有11所学校直接用学校名称作为官方微信的用户名,3所学校用部门或其他名称作为用户名。

(二)微信平台认证分析

从认证时间来看,调研的15所民族院校,只有2所学校未进行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认证,其余13所院校都已进行了认证,最早的在2016年3月29日进行了认证,最晚的在2016年11月23日进行了认证,民族院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日趋完善,认证工作也逐步完成。如有的民族院校除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外,其他的如图书馆、学院、社团等也开设了微信公众账号,大部分都进行了微信认证。有的民族院校还对微信公众号进行了账号绑定、实名绑定等设置。

(三)微信平台的发布内容规律

从民族院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内容发布的规律进行分析,受新生报到和寒暑假的影响,其内容的发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每年会出现两次规律性的内容发布活跃期和平缓期。在每年的9月份新生入学的时间和3月份的开学时间,校园官方微信的内容发布量和点击率均会出现高峰值,到了2月和7月寒假、暑假的时候,微信的内容发布又趋于平缓直至低点。

(四)微信平台发布内容分析

微信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各菜单栏呈现的内容。微信平台只有根据受众的需求设计栏目、发布信息、及时更新完善内容,才能更好地满足民族院校受众的实际需求。民族院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栏目设计多样,信息种类较多。在笔者调研的15民族院校中,一级菜单设计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较为简洁,易于查找,如某民族大学的一级菜单为:民大资讯、掌上查询、校园服务等三个部分;又如另一所民族大学的一级菜单为:学在民大、爱在民大、我的民大三个部分。在二级菜单中各所学校特色较为突出,都依据自身特点进行栏目设计,并依此推送信息。二级菜单内容主要以学校介绍、信息查询、新闻资讯、服务咨询、互动栏目五个部分为主。

三、基于微信平台的民族院校管理工作创新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民族院校管理工作的技术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带来了新问题。民族院校必须面对新环境,将微信理念、技术运用到民族院校管理工作中,为民族院校工作的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民族院校管理工作思维的转变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通过网络、手机APP等手段,民族院校的相关部门、学院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甚至是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在微信平台的栏目建设的互动环节中,现通过微调研、微舆情、微留言等方式可全面获取师生信息,及时掌握师生动态,促进管理工作从局部思维向整体思维转变。如某民族大学在校园微信平台上开展了“微互动”调研,内容是“小伙伴们,你曾经使用过哪些理由请假?”主办方列举了包括“家太远”、“身体不适”、“火车或飞机晚点”等14种请假理由。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互动频繁,在近似娱乐中完成了学生动态的调查。

(二)民族院校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

民族院校管理工作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包含学校行政管理、学生教育管理、科研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招生就业等。传统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多的是依赖普通的管理模式和手段,而基于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建设,学校可以更好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将课表查询、成绩查询、图书查询、电话查询、就业服务等这些需用传统方式开展的工作进行整合开发,从而为民族院校管理工作开辟新的路径。如某民族大学校园微信平台开设了“校领导微信”栏目,师生对学校的意见建议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向学校管理者反映,由微信平台“小编”分类通过相应渠道提交校领导,2个~5个工作日内可以反馈。

(三)民族院校教育工作的创新

通过微信平台积累数字教育资源,收集学生行为数据和学习爱好数据,实现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终身在线学习服务。如某民族大学通过校园微信平台“民大先锋”,推送了入党积极分子“微课堂”。对入党积極分子推送微信党课,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共享率和利用率,实现了因材施教,优化了教学过程,因喜闻乐见的形式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四)民族院校舆情监控工作的创新

在舆情监控方面,通过网络关键词搜索及语义智能分析,搜集关联互动信息,提高舆情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可以全面掌握民族院校师生的社情民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以应对网络突发的公共事件。如某民族学院校园微信平台设有“小桂花”留言板,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栏目。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留言加以解决。如“如何成立社团?”“一卡通校园圈存安全吗?”宿舍下水管漏水、教学楼走道灯不亮等问题,后台有专人定时回复解决。

(五)民族院校校园记忆的创新

大学是文化传承创新之地。各民族院校都有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社团、科研院所等机构,对校园民族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校方可以对包括民族音乐、歌舞、服饰、饮食、风俗、节日等信息进行挖掘,搭建起一个具有校园民族特色的微信数据交换平台,逐步实现校园民族文化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如某民族大学校园微信平台设有“映像民大”和“照片墙”等栏目,面向大学生开放。大学生通过“我要上传”功能,即可将自拍的校园美景照片上传微信平台,并给照片命名和提供简短介绍,通过微信推送和传播,成为师生美好的精神家园。

四、结语

校园微信平台出现的时间还不长,但对大学生影响深远。校园微信平台搭建了一个学校和学生沟通的平台,让学校的管理、服务、教学等可以不受空间、时间限制传递到学生身边,也让大学生将所思、所想、所需释放出来。如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是学校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校园微信平台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快速发展和积极作用,还要对其带来的挑战和风险有所估计。

参考文献:

[1]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www.cac.gov.cn/cnnic39/index.htm.

[2]鲁昆洪.论校园微信平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民委科研项目“校园微信平台创建及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舆论引导的作用研究”(14YNZ00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微信平台现状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初探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