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视角下英语教学中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2017-06-08 09:12李彩霞
文教资料 2017年9期
关键词:东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李彩霞

摘 要: 当前,以东盟为重心之一的“一带一路”建设,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带来了挑战。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与教学现实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了一个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内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并在此模式内力图体现出向以东盟为重心的“一带一路”国家的教学倾向,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本土化。

关键词: 东盟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钻石十年”的到来,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进,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合作交流势必更加紧密、深入和宽广。东盟各国日益高涨的“汉语热”在进一步推动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大力培养的同时,也对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出挑战。因此,2012年教育部高教司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明确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包括六大部分,即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教育类、技能类和公修类。从文化与交流的广义视角看,几乎所有类别的课程都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有促进作用。英语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跨国文化交流工具(张晶,2010),从语言与文化联系的紧密度及课程对国际视野的呈现度来看,大学英语课程无疑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想渠道。事实上,早在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在教学性质和目标及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内容。可见大学英语课程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此外,大学英语课程通常贯穿于学生大一、大二两个年级阶段,共计15个学分,累计达240个学时,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提供了可能。因此,从理论上说,以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所修习的大学英语课程实际情况而言,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大多采用的都是文化导入的方法,即在单元内容讲解中对所涉的异国文化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或比较,使学生在认知层面了解他国国家概况、风俗习惯、礼仪禁忌等事实性文化知识。这样产生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不完整。对异国文化知识的了解仅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并不能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共同发展而成的,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文化知识导入仅是在个体认知层面给予了一些文化事实和交际规约的知识性介绍和储备,要推动学生在情感、行为层面发展,还需要大量基于文化知识的对比、分析及反思等体验性教学活动。以Byram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就尤为强调经历(experience)文化差异,然后通过“分析—反思—再经历”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提高跨文化意识,从而最终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反映在教学中,即始终将以学生为中心的跨文化体验活动置于教学过程的核心地位。缺少了具体的跨文化体验活动,静态的文化导入难以促使个体对文化的深切思考,停留在个体浅层认知层面的可能性极大。

二是文化知识结构失衡。就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的机遇而言,人才培养倾向于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合作,学生毕业后在东盟国家进行海外汉语教学的概率比在英美国家要高得多。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东盟国家的文化知识理应受到重视。然而,由于英语教材中出现的文章体现的多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内容,几乎没有与东盟国家相关的内容出现过,因此这种文化输入的失衡,可能会造成学生今后从业所需文化知识的缺乏,并产生某种文化偏见。

从上述分析来看,要利用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作为广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主渠道,首先必须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框架内构建一个合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并在此模式内体现出向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国家的教学倾向。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课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构建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理论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起源于美国,在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中,已基本形成了“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研究框架。在此框架之下,学界提出了多种各有侧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其中对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影响较大的主要有Fantini和Byra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四要素理论,四要素分别为知识、态度、技能和文化批判意识。Byram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不仅应包括社会群体及文化知识,还应包括有关交际过程的知识;态度指对互动文化所具有的好奇、开放、包容、尊重和欣赏的积极正面的态度;技能不仅包括对他国文化进行解释与联系的能力,还包括真实交际中探索文化新層面并与之互动的能力;而文化批判意识则指对互动双方文化进行思考、质疑和评价的能力。由于Fantini和Byram是从语言教学和跨文化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的四要素模式,因此,该模式也强调这四个构成因素必须与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及语篇能力相结合才能最终形成个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毫无疑问,这一模式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杨盈和庄恩平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为依托,构建了一个由全球意识系统、知识系统、文化调试能力系统和交际实践能力系统共同组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模式。全球意识包括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知识能力主要指对交际文化知识的掌握;文化调试能力指跨文化环境中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交际实践能力则囊括了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课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构建

基于上述理论和教学现实,本研究以目前广西各大高校正在推行的多元化、多层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以及已逐步建立起来的“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高地”(秦斌)为平台,尝试构建一个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内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拓展课程及第二课堂作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步发展的课程为依托,始终以跨文化意识培养为核心,由“跨文化知识学习”、“跨文化理论学习”及“跨文化实践”三个阶段构成,在教学内容上呈现出阶段性与系统性,在教学方法上呈现出体验性与交际性,同时在教学实践上呈现出面向东盟的特色性与实用性。

1.大学英语基础课程阶段:跨文化知识学习

大学英语基础课程阶段一般指大学英语前两三个学期的课程。本阶段的教学重心是帮助学生在认知层面对文化差异由表层了解到深层理解的发展。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基础,但是文化知识教学并不是对文化事实的简单介绍或描述。透过文化现象探索价值观、态度、信仰、感知等底层文化观念的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跨文化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面对文化差异时的暂缓判断能力,这同时是学生跨文化意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阶段的教学内容不具特定性,主要依据大学英语教材中所出现的文化现象或文化差异而定。教学中,可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文本中出现的文化现象或文化差异以小组讨论并汇报的形式解释,这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自己查阅、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锻炼他们的协作与思辨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理解力的双重建构。

2.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拓展课程阶段:跨文化理论学习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拓展课程阶段一般指大学英语第三四学期的课程。本阶段的教学重心是帮助学生在对前一阶段跨文化知识学习方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系统学习和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帮助学生在跨文化理论框架的指导下进一步系统地发展自己的跨文化思维模式和跨文化意识。事实上,经过前一阶段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学生在该阶段已初步具有跨文化意识,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指导,跨文化意识的发展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无限文化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学习。

本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化与交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文化维度、言际交际与非言际交际、跨文化适应等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应综合运用文化讲座、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比如可围绕上述教学主题设计紧要事件(critical incident),让学生对事件中出现的相关文化冲突进行分析和思考,了解文化冲突可能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冲突时应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因而发展出由己及人的跨文化移情能力。

3.大学英语第二课堂阶段:跨文化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第二课堂可以与大学英语跨文化拓展课程同步开设,也可以开设在大学英语第4个学期结束之后。本阶段的教学重心是帮助学生在行为层面经历文化差异,培养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自我监控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行为层面上的能力,因此,此阶段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跨文化交流平台,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回归其基本的行为实践属性,体现其应用价值。

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本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以与跨文化汉语教学技能实践相结合。据统计,目前广西已成为全国东南亚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并力争到2017年使来桂东盟国家留学生超过1万人(秦斌,2014)。面对庞大的东盟国家留学生资源,教师应设法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与这些留学生之间创设跨文化教学实践平台。这个实践平台既是中国学生的汉语国际教学实践平台,又是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平台。此平台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语言基本知识的实践、东盟国家文化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及课堂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训练贯穿其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探讨等方式锻炼解释、倾听、暂缓判断等跨文化行为技能,还可以了解东盟国家学生的学习方式、特点和心理特征等,为他们将来真正的海外汉语教学打下专业基础。此外,在理论学习阶段了解到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及其症状等抽象知识也将通过与留学生的互动活动而更加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助于学生跨文化能力体系的自我构建。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是在保持大学英语课程语言教学的基本课程性质前提下,根据广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求,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重建,是一种英语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融合。在此体系内,还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逐步探索各层级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及测试等各教学环节的合理性,以期在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找到一条有效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

[2]张晶.全球化环境下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发展趋势[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Alred , G., Byram, M., & Fleming, M.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2.

[5]Fantini, A. E.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ESOL-Spain Quarterly Newsletter,1994.:7-13.

[6]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7.

[7]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3-21,43.

[8]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秦斌.立足东盟,面向世界,开创具有广西特色的教育国际合作新途径——广西与东盟教育国际合作的思考[EB/OL].http://www.gzsjyt.gov.cn/Item/34928.aspx,2014.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发[2016]15号)项目“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中的跨文化敏觉力培养研究与实践——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广西教育厅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一般A類)(项目号:2015JGA269)。

猜你喜欢
东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