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动画在小学泥塑教学中的应用

2017-06-08 09:04乐春波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泥塑定格恐龙

乐春波

小学美术泥塑课堂里摔打泥巴、揉搓按压的过程,自然是唤醒并满足了孩童们模仿现实世界、创造幻想世界的各种奇思妙想。理想的美术课堂期待成为“情”与“技”的熔炉。泥塑定格动画,让这样的课堂成为可能。让学生因泥动情、借泥表情、托泥言情,让一帧帧的定格动画连缀成有情节的短片,让泥塑课堂成为孩子们讲自己故事的课堂。

一、提示步骤,拓宽思路

泥塑课堂上工具的使用,技法的掌握都依赖老师的示范。当堂示范固然直观性强,但是孩子间记忆力的差异,动手能力的强弱,对老师示范时的节奏把握而言是个严峻的考验。既要避免反复示范耗时过多,亦不能无视慢热学生对新技能的理解消化,使其保有泥塑制作的兴趣。在示范过程中,老师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用定格动画的形式展示制作步骤,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案例1:浙美版的二年级上册第11课《泥塑恐龙》,课前准备拍摄定格动画的材料(泥塑工具、一部下载有定格动画软件的手机或平板电脑、连接电脑的数据线,拍摄固定架子)。老师一边创设故事情境,一边演示恐龙制作方法,同时进行定格动画的拍摄。

“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前,地球上生活着许多形体庞大的恐龙。有一只巨大的剑龙生了一个蛋。咔擦一声,蛋破了,钻出了脑袋,露出了尾巴……。”

随着情节讲述,椭圆的蛋、恐龙的脑袋已经被拍摄下来。每完成一个步骤,就拍摄一张。特写的镜头,记录展示的是成品的细节(图1)。当老师演示完成,拍摄也同时结束。这时,老师只要按一下动画播放按钮,定格动画软件就会根据多帧变动画原理,播放一团泥巴变恐龙的完整过程。故事情节和动画效果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制作过程中,遗忘步骤时,只要抬头观看一下动画就能提示他们制作步骤。

定格动画的介入,让能力水平存在差异的孩子们在泥塑过程有了导向,但是作为从教者,我们并不期待一个班级里出现四十多只“克隆龙”。茹毛饮血的霸王龙,笨重温顺的长颈龙,每个孩子投好的恐龙都不尽相同。低年级的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想象创造力不是同歩的,他们可以想象出各种各样的恐龙,但无法用双手来呈现。这一问题,定格动画技术同样可以解决。采用现代媒体手段,播放多屏演示动画。老师在上课前,用定格动画拍摄各种不同恐龙的“成形”动画,把这些动画放在一个大屏幕中,多屏播放。学生跟老师学了前面一只恐龙的捏制方法,后边的形象选择自然可以随性而行,举一反三,呈现出各种个性鲜明的恐龙形象来(图2)。

可见,老师运用泥塑定格动画的媒体手段,让孩子在故事情境演示中,逐步掌握泥塑制作步骤,激发了学习动力和兴趣,并通过观看多屏动画,扩宽了孩子们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彰显细节,用“情”创作

纵观小学泥塑课的安排,可以发现前后知识的衔接、技能的习得都是循序渐进的。二年级的《泥塑恐龙》是掌握初步基本技法;三年级的《夸张的脸》是学会刻画人物神态;五年级的《吹吹打打》更是在其基础上,学习人物动态的塑造。三课的“美术表现”的要求也在步步加深。要让孩子创造有意味的、生动的泥塑形象,并借用作品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光是单调的知识、技能学习是不够的。老师更应该为孩子们模拟出具有故事情境,体现生活内涵的创作背景。定格动画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最好的学具。

案例2:以《夸张的脸》为例,把人物的夸张表情用泥塑定格动画来播放(如恐惧、惊讶、呐喊等)。当动画中的脸型、头发、五官等夸张变化的形象呈现在孩子的眼前,当或惊惧、或亢奋的配乐充斥他们的耳际之时,泥塑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力。这样的表现手法给孩子带来深深震撼的同时,也激活、拓宽了他们的创作思路。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观前和观后的学生作品截然不同,在自己作品的表述上,情感也更加丰富、详细(图3)。一个孩子在表述恐惧表情的泥塑作品时,用上了动画中特有的故事场景:“当这个“人”看到怪兽时,他的舌头掉出来了,眼珠子缩成小点,眼睛上布满血丝,头发竖起来了……”实验中发现,静态泥塑呈现的仅仅是一种冷静的形象,而定格动画中的泥塑表情变化给予孩子冲击的同时,调动了他日常生活中的相应经验,也许是自己经历过恐怖的一幕,也许是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激昂澎湃的场景。因为带动了情感体验,“情”入泥塑,学生的泥塑捏制不再是架空的。

案例3:五年级《吹吹打打》一课教学难点是能抓住泥塑人物形、情特征进行适当的夸张,表现出人物演奏时的动态。笔者认为,这课最大的难点还不是“形”,而是如何通过“形”表达作品的“情”。同课中《陕北威风腰鼓》是一张摄影作品,静态的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引不起情感共鸣。做成敲着腰鼓的泥人动画,配上陕北特有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了解陕北文化的同时也更能理解如何用泥塑作品去表现吹打乐器的情绪和气氛。

杨奇瑞的雕塑作品《丑娃参军》更是本课审美教学中的难点,常规的教学模式都是通过历史故事背景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内涵。如果用定格动画来讲述这个动人的故事,呈现出来的故事情节更能触动孩子们的情感。

离学生生活经验遥远的素材用动态美术作品挖掘静态作品的内涵, 学生生活体验里有的只需要调动记忆,比如孩子们在制作前,用泥塑定格动画表现他们在“新年音乐会”上的演出,感同身受的创作题材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灵感。

泥塑作品的美在于材质的独特性、表现作品内涵的多样性,定格动画唤醒孩子们曾有的情感体验,或是借创设情境,用情节引发情感共鸣,让孩子带着“情感”去想象和构思,最终创作出有“情”作品。

三、拓展教学,赋予生命

随着老师长期采用定格动画来作示范、讲解,辅助泥塑课堂教学,潜移默化下,影响了学生的情感走向。久而久之,对定格动画产生了强烈的求知兴趣。而泥塑课堂教学只能局限于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所以,笔者认为,以泥塑为载体,借助电脑技术手段,探索泥塑动画,让学生参与到泥塑动画制作中,来讲他们自己的故事。这不仅是美术领域泥塑造型知识的延续,还融合了摄影、舞台布置等众多美术元素。为此,我们一方面剖析小学美术教材,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实践,探索泥塑动画的制作方法,探讨学科整合,形成课程评价,从而体现这门课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以《吹吹打打》(图4)为例,老师的任务就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并引导孩子选择和运用此课的泥塑知识与技能。譬如,告诉孩子,需要在“六一”儿童节上播放他们自己的定格动画,主题“吹吹打打”。在这个目标推动下,孩子需要的知識与技能包括:1、吹吹打打的题材;2、泥塑材料的选择(陶泥容易干裂,为了让材料反复使用,采用超轻黏土);3、捏泥的步骤与方法;4、定格动画制作的步骤与方法;5、场景、道具的制作与布置;6、人物摆拍时的动态;7、造型的知识;8、色彩知识;9、电脑设计软件的运用等等。

在老师的讲授、演示中,在孩子的自主阅读、资料查找、相互学习切磋中,泥塑动画制作成了孩子们的自主向往,他们用泥塑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着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技术的习得,同伴间的合作,美术素养的提高,都在这样的拓展课程中得以实现。

当然,定格动画泥塑教学的实施倚赖一些动画软件,好在微软世界可以为泥塑教学的实施提供保障,如“相人偶”、“定格动画工作室”、“定格动画HD”等手机软件都极易上手。定格动画作为泥塑教学的拓展课程,更是采用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多学科融合,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选择和获取知识,并学会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定格动画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泥塑教学模式。正因为情节、情境的介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讲述自己的故事,使得呈现的有“情”作品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手表我心,泥塑教学也因此有了灵动的生命张力。

(宁波市北仑区绍成小学 浙江宁波)

猜你喜欢
泥塑定格恐龙
定格美好瞬间
泥塑玩具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定格生死瞬间
幸福定格
恐龙跑的快吗?
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