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7-06-08 11:53刘冰阳
中文信息 2017年5期
关键词:机遇与挑战十三五

刘冰阳

摘 要: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更多弱势群体有获得感,已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然而,能否改变农业、农民、农村融资难的现状,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是关键。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农村普惠金融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既面临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等难得机遇,又面临产品功能定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深层次难题。

关键词:农村普惠金融 十三五 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91-01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农村传统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并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越来越倾向于规模以上客户群,忽略了那些有着潜力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小型农产品加工厂等弱势群体,而这些群体要想融资,必须通过民间高额借贷或私人之间有偿信誉借款等非正规金融途径获得他们需要的发展资金。如何使农村普惠金融在全国开花结果,让弱势群体获得普惠金融的便利。笔者在大量调查基础上,对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反思,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

1.普惠金融已成为世界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2005年联合国正式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来,20多个国家先后制定并启动了国家普惠金融战略规划。世界各国在普惠金融践行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如:美国富国银行细分小微企业市场,运用零售化管理、交叉销售手段。我国邮储银行开发特定的普惠金融贷款,为“两小”业务提供资金支持。很多农村商业银行打破“抵押物”贷款,交叉检验客户贷款资格,培养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客户。可见,普惠金融逐渐从一种理念上升为被广泛认同的金融发展战略,发展普惠金融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2.政策叠加的机遇

我国实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积累和释放了农村发展的各项需求,也为金融行业拓展农村市场这片广阔的天地带来了有利契机。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发〔2015〕74号),将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等特殊群体纳入国家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要求立足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山东、安徽、海南等省市先后相继制定了普惠金融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如安徽省《推动普惠金融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县域金融市场竞争饱和度相对不高,特别是广大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目前理论界积极性探索,从国家治理到监管层面、从多因子分析到模型构建、各地经验总结到社会各界呼吁,金融机构自身倡导到地方政府鼓励发展普惠金融,等等,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多维度进行论述,其最终目的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这为我国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精心打造服务三农“普惠金融”产品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

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需求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层面看,广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民营商业银行、各类农业保险公司等持续深入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在广大农村市场进行精耕细作,做大做强农村普惠金融市场,这是顺应国家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需要。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地区还有大量的金融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农民群众特别是西部贫困山区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不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产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新型产权制度改革还存在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红线,在需求和供给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国家鼓励各类群体创新创业,然而,资金则是其短板,如何建立健全“高质量、高效率、综合化”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普惠金融服务需求,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亟为迫切的现实课题。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1.经济整体下行的压力与农村金融市场盈利能力弱并存

當前,国际经济形势愈加错综复杂,我国 “三去一降一补” 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艰巨,这些最终都会反映到银行的经营上,给银行的资产质量、业务和盈利增长带来巨大挑战。一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银行业之间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二是金融机构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呈现出一些区域竞争过于激烈,一些区域服务真空的现象。三是思想认识不够统一。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涉及新产品开发、市场和客户拓展、渠道建设、经营管理模式、金融混合经营法规、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对相关利益群体、稀缺资源等进行优化调整和配套服务。但由于农村普惠金融市场刚刚起步,成本高、风险大,盈利能力弱,甚至长期处于亏损。商业银行是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如何由传统经营模式向委托经营或合作经营等多种模式转变,怎样推出适应农村市场和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否涉足农村市场,去冒险经营农村市场投入大、效率低得局面,甚至冒着长期亏损的风险经营农村市场,等等。目前各大商业银行领导层仍有人对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市场的深远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如何针对经济下行期、调整期、转型期的特定状况来建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有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2.金融机构之间各自为阵,同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银行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我国社会征信体系与法律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地区征信系统覆盖人群窄,金融监管相对薄弱,信用环境有待改良。银行业传统的业务和盈利模式在农村征信体系不完善背景下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推进金融产品结构性改革创新,加快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服务理念转型升级。二是金融渠道布局缺乏顶层设计。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对农村普惠金融渠道建设缺乏全国统一的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中国邮储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地方农商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县域区域渠道建设上各自为战,经济发达乡镇过多,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网点布局空白等现象均有存在。由于农村经济规模偏小、经济主体分散、风险控制难度较大,各金融机构为争得市场份额,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三是民间借贷市场活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手头出现了大量的闲散资金,而“三农”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供求”市场由此产生,为民间借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虽然我国加强了民间借贷市场监管,但由于民间借贷手续简便、机动灵活,在广大农村熟人社会有较大市场,渗透和竞争能力很强,对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形成强大冲击。

3.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市场需求、人才结构等方面薄弱一是相对偏远的农村通设备功能弱、稳定性差、故障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普惠金融业务开展

调研发现:有的山区农村网络运营商的信号不稳定,手机客户端网上银行终端信号差,业务办理经常失败;有的地区村金融服务室监控设备运行不正常,防盗、失窃控制能力弱。如何解决普惠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弱、可持续发展缺保障、设备损坏维修难等现实大量问题。二是农村金融服务人员本土化问题有待破解。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员本土化有利于普惠金融业务迅速开展。调研中发现:一些新设的普惠金融机构网点比较远,新入行人员大多是年轻人或外来人,他们对本地情况不熟,开展业务、营销宣传难以为继,而且吃住不方便;有些县域村金融服务室工作人员对客户营销、宣传、信息采集等方面存在畏难情绪,工作方法缺乏创新、经验欠缺,造成绩效和薪酬水平总体偏低;有的地方偏远,女孩子生活不方便、居住不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在工作压力大,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一些员工见不到收益,千方百计想调走;有的地方村金融服务室监管监控不到位,对员工管理难度的进一步加大;等等,如何改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条件亟待思考。三是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在农村普惠金融内部人才培训及业务流程再造、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明显存在不足,难以有效管控市场风险,更难以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发展需求。四是对“三农”和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小微企业、创业人群等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群体关注不够。农村普惠金融实质上是打通惠农最后一公里,实现对城乡最普通居民都能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但是,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年轻人赴城打工,有条件的在城镇买房定居,即使买不起房子,不少农民工成为候鸟,过年过节或季节性返乡,农村只剩下老头、老太、小孩在家留守。实际已经空心化了。如何结合农村普惠金融市场特征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有效控制成本,合理防范风险,树立品牌形象,已成为农村普惠金融亟待解决的实现难题。

参考文献

[1]杜晓勇.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思路和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3期,10-14

[2]张忠宇.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21-23.

[3]李媛媛.我國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问题探究[J].金融时代.2017年第6期,11-13.

[4]赵茂,杨洋,王见,张雅欣.中国农村推行普惠金融的几点思考[J]. 红河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22-24.

[5]李新耀.农村普惠金融短缺[J]. 中国金融.2016年第22期,13-15.

[6]郑家庆.金融机构持续客户尽职调查问题探析[J]. 武汉金融. 2017年第1期,12-14.

[7]苏卫东,初昌雄.金融机构治理关乎社会责任与金融稳定[J]. 中国市场. 2012年29期,17-19.

猜你喜欢
机遇与挑战十三五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