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秦腔》中展现出的城市地域因素分析

2017-06-09 02:11魏敏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因素分析秦腔贾平凹

魏敏

摘 要: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史上一位非常优秀的土城性作家,他的代表作品中也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性色彩,对于我国当代乡土小说的发展以及文学的地域性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贾平凹代表作《秦腔》语言中地域性色彩所有的意义与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对作品当中呈现出的地域性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赏析。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语言地域;因素分析

《秦腔》是贾平凹作品中十分具有文学价值的一部作品,并通过作品中语言的地域特点、历史特征、音乐特点等,诠释出了作品所具有的伟大文学价值。贾平凹在《秦腔》中通过对陕西秦腔的介绍,在其中融入了陕西人民当地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性等,从而使得《秦腔》这部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并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在浓郁的地域特色中表现出了当时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一、贾平凹《秦腔》语言中地域色彩的作用与意义

(一)贾平凹《秦腔》作品的介绍

《秦腔》作为贾平凹的一部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重点讲述了陕南地区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民的一种生存状态,因其凝重的笔触,而被称之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作品通过了对当地日常生活状态的描写,体现出了作者浓厚的乡土情结与强烈的寻根意识,并以秦腔为线索贯穿于整篇小说,对家乡的风土民情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从而使得《秦腔》这部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性色彩。

(二)贾平凹《秦腔》中地域色彩的作用与意义

《秦腔》作为传统民间文化的挽歌,在作品中主要诉说了乡村变革中矛盾的突出。作者以秦腔作为小说的线索来描述,通对对传统戏曲秦腔在经过社会变革所呈现出的没落趋势的讲述,使得整篇小说中都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性色彩,并对秦腔的这种没落感到一种悲凉。因而在这篇充满地域性色彩的《秦腔》作品当中,还体现出了作者深深的忧虑与希望。

我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就是乡土小说,小说主要是以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浓厚的地域风俗为题材。贾平凹的《秦腔》就是以陕西村镇的清风街为主要小说题材,作品内容主要记录了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因而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秦腔》这部作品既为我国现代的乡土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我国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同时在作品中以秦腔为小说的中心线索,并运用了方言对当地农民日常生活的描述,使得作品中呈现出了陕西当地浓厚的民俗文化风情,并在整部作品中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性色彩。不仅为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地域性探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而且站在地域性文化角度对当代文学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贾平凹《秦腔》语言中地域因素的分析

贾平凹在《秦腔》这部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对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录,其中在语言方面使用的是作者所熟悉的地方语言。这既是作者的一种偏好,也是文章作品主题的一种客观要求。通过在散发着泥土味道的地方方言中,刻画出了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秦腔》作品中语言的地域性主要体现于作者使用了很多的商洛方言与词汇,以及带有关中色彩的语言风格,从而使得《秦腔》中具有了浓厚的地域性色彩的语言风格,并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商洛方言土语

《秦腔》的作者贾平凹生长于商洛区,在这种成长环境下所学习到的语言形象非常深刻,因为这种地方方言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而且还把作者深厚的感情色彩融入了进去。在贾平凹的《秦腔》中使用了非常多的商洛方言,通过作者的母语传递出了作者浓厚的乡情,同时,地域性文化也是《秦腔》作品中语言的魅力所在,由于商洛土语属于北方的方言,很多的地方与普通话的发音比较相似,因而并不担心读者理解不了意思。当然,作者在作品中也并不是单靠地方方言,而是更多通过那些包含有当地思想色彩、且普通话所无法传递出的地域性色彩的方言词汇被很好地保留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秦腔》从语言上加强了对作品的表现力。除了在《秦腔》中运用很多极具表现力的商洛土语之外,还运用了很多的俗语与谚语,通过这些完整的乡土语言有效地表达出了作品中的乡土主题。例如在《秦腔》作品中运用到地商洛土语有熬煎、伴人、勾子、晾、另、乐人等,通过对丰富的地方方言词汇运用,使得这部作品更加生动与传神。

1.具有表现力的语言要素

例如在《秦腔》中的“言传、吃、美、咋”等这些出现比较频繁的语言要素,无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从而使得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精确。其中的“言传”在作品中出现的次数就非常多,如“他不言传了,过了一会又说。”“两人又笑了一回,都不言传了。”“白雪笑了笑没有言传。”在陕西的方言中“言传”具有说话的意思,但文章中每一处的“言传”却又不仅仅是说话的意思,即使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下被赋予了另外的意思,从而使得这种丰富的土语在描述人物特征时更加形象化。

2.地域特色事物的方言词

由于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当地的风俗人情、生态环境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对于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记录也不同,当然其中的语言也会表现的有所不同,从而呈现出语言的地域性特点。在《秦腔》中,通过对不同方言土语的称谓,有效地增强了《秦腔》浓郁的乡土特点。例如“我和哑巴就坐在在东街的二道巷里玩起跳方……清风街泛滥了地骚婆……”其中的跳方与地骚婆就带有了非常浓厚的地方色彩的方言词汇。除此之外,在文章中还运用了只有特定的地方才用的一些词汇,如浆水、披红等。

3.俗语与歇后语

在《秦腔》语言运用当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很多极具地域性色彩的方言俗语与歇后语来体现出当地的民俗风貌,同时还能够加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通过简短明了的结构,通俗质朴,表达出丰富的内涵。当然,这些丰富的俗语与歇后语也都与当地的自然历史环境、风土人情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与地域性特点,作者通过在《秦腔》作品中熟练的运用,从而使得文章内容中呈现出浓厚的乡土色彩。

4.詈语

《秦腔》在对日常生活进行描述时,采用的都是比较贴近现实的方言方语,难免会出现一些比较粗俗的词语与脏话,而這些具有浓郁地区色彩的语言,使得作者的描述更加真实与形象。

(二)浓厚的关中风情

1.建筑文化色彩

在《秦腔》中这样写道:“梅花在划火柴,在找煤油灯,喊‘翠翠,把厦屋墙窝子晨的煤油灯拿来!”厦屋也被叫做厦子,是关中地区所特有的一种房屋建筑结构,通过在《秦腔》语言中所呈现出的建筑文化色彩,深刻地影响到了当地的文学发展,并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下渗透到了作品的创作当中。

2.农业文化色彩

《秦腔》的作者贾平凹是在农村长大的,因而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也呈现出了浓厚的农业文化色彩。例如“窑场上的三踅端了碗就蹴在碌碡上吃面,一边吃一边说……”碌碡是一种用石头而做成的农具,然后用木头或铁制成轴穿透,通过来回的滚动碾加粮食。同时也体现出当时的关中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当现代的机械还没有得到普及时,仍然还是以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并且,长期以来关中地区保守封闭的心理特点,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是非常的低。

3.饮食文化色彩

锅盔、油泼辣子作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同样也通过文章作品中的描述,反映出了关中地区的饮食风格。文章中提到白雪的母亲为孙女出生的礼品就是锅盔,直到现在,关中的有些地区仍然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吃作为普通人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文学作品中以多种直白或才隐晦的形式道出了关中地区的饮食文化,并成为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关中的特色称谓词

文章中这样写道:“两个老汉,一个婆娘,婆娘怀里抱了个娃。”其中的称谓词“老汉、婆娘、娃”等都是极具关中色彩的称呼,同时也是关中方言的代表性词语,至今仍然被留传于关中地区人们的方言之中。这些极具特色的称谓词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为《秦腔》作品增加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与语言的地域性风格。

(三)内容乡土化的修辞手法

在《秦腔》这部长篇小说中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从而描绘出了形象的农村生活,而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也结合了地方方言的语言要素,从而使得《秦腔》形成了一种极具地域性色彩的语言风格。首先是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作为喻体,从而使得简明易懂而又生动形象。例如在文章中把捶布石比作了棉花包,把柳条摇摆的动作比作泼妇甩了头发,把人比作了瓜苗,在比喻的修辞手法中棉花、泼妇、瓜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仅使得文章具有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文章充满了朴素的乡土之美;工整的对偶修辞手法让文章中的语言表现得更有力度。如“生不带一物来,死未带一钱去,羊肉不膻,鱼肉不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工整简练的对偶修辞,质朴真实的语言让文章中的语言充满了乡土气息,不仅使得作品具有文学性,同时又保留了质朴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秦腔》的语言艺术之美。除此之外,在《秦腔》中还运用了象征修辞手法,通过借助于具体的形象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与事理,从而在《秦腔》中透露出作者那高超的文学技能,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深厚的感情与深刻的寓意。

三、结语

贾平凹作为我国当代乡土小说作家的优秀代表,无论是从作品的语言还是内容的创作手法,都非常引人注目,其中在《秦腔》中所呈现出的浓郁的地域特色最为突出,通过对文章由点到面的分析,让人领略到了贾平凹作品中浓郁的地域性特色。

参考文献:

[1]叶澜涛.贾平凹小说研究综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28-33.

[2]王娇娜.贾平凹小说《秦腔》的语言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张德军.文学人类学视域下的贾平凹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23-29.

[4]王岩.贾平凹乡土题材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5]费团结.贾平凹长篇小说意象论[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57-62.

[6]张川平.论贾平凹的城乡观及其演变[J].商洛学院学报,2006,(03):1-13+33.

[7]房文玲.论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27-130.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因素分析秦腔贾平凹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西安这座城
月迹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现状分析
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