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路径探究

2017-06-09 22:33黄清霞
文教资料 2017年8期

黄清霞

摘 要: 制度是社会秩序形成和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制度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现代学校制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建设是学校体制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关键在于学校内部如何改变传统学校制度的模式。本文认为学校应该从转变学校内部相关利益者的观念、建立权力制衡制度、改变学校领导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四个方面着手,由内部治理开始逐步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关键词: 现代学校制度 传统学校制度 学校内部变革

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并强调建构以学校为主体的新型政校、校社(学校与社会)关系,以确保学校拥有自主办学的权利。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政府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实践者已达成共识:走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之路。那么如何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才能打破传统制度的制约,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认为影响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有内外部影响因素,但是从学校内部进行探究是最关键的突破口。

一、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分析

现代学校制度概念的提出受到民主管理思想的传播、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共同影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学校制度”这一概念自1995年在国内教育学术界提出以来,就成为国内教育研究的专有名词,并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虽然在国内已有20多年的研究时间,但是至今学术界对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定义和内涵还没有统一定论。通过对已有文献分析发现,学术界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定义“现代学校制度”:(一)基于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借鉴;(二)基于对传统学校制度的反思;(三)基于转型时期对学校制度价值的重新认识。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挖掘现代学校制度内涵,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基于研究的需要,采用学者李继星在《现代学校制度初论》中的观点,“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會的基本要求,以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举办者产权与学校日常管理权基本分离,学校依法自主管理,由教育管理行家负责学校日常管理,教职工依法民主参与,学校与社区中的各种组织及家长密切合作,指导和约束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1]。就此观点分析发现,时代性、社会性、开放性是现代学校制度鲜明的特点,就要求学校的发展与时俱进,能够满足社会现实需求,同时从传统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加强与社区、家长等的合作交流,获得外部的有力支持;学校法人制度是实现学校自主管理的法律保障,新型政校关系的确立是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的必要条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目标指向学校的办学、学校教师及学校服务主体——学生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学校制度与传统学校制度的差异比较

前文分析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明确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特征。那么什么是传统学校制度呢?两种制度间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异?

通过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对于传统学校制度的内涵是什么没有直接的说法,只能借助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从侧面挖掘传统学校制度的内涵。首先研究认为,建构现代学校制度的是我国经济改革、加入WTO及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亦说明传统学校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不利于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及教育改革深化的一种制度。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传统与现代两种制度之间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这可以作为分析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基础,如下表所示。

表 现代学校制度与传统学校制度特点比较

“现代学校制度的出发点是学校,落脚点是学校利益相关者,最终目的是维护并不断拓展学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2]。因为传统学校制度与现代学校制度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时,就不得不考虑学校内部相关体系的建设问题,以使学校内部人员的行为及相关制度与现代学校制度下的办学理念相统一。

三、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路径分析

学者范国睿在探讨现代学校制度的本质内涵时,曾提到:“以学校组织作为发展主体,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其目的无非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校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建立有利学校组织发展的学校自组织机制。”[3]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学校内部治理是重要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因此,本文认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学校内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学校内部相关利益者的观念、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学校领导者与教师群体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一)转变学校内部相关利益者的观念

在传统学校制度中,国家掌握学校的管理权限,并直接决定和规范学校的设置、功能、活动范围等。学校同国家行政之间是上下的层级关系,是上级指令的严格执行者。在现代学校制度理念的引领下,政府对学校管理权限逐渐缩小,逐步从具体的教育管理事务中退出,增加宏观方面的调控、指导及服务,实现管理权的下放。在现代学校制度中,学校拥有了自主管理、自主治校的权利,真正成为独立的办学实体。观念影响行为,并且决定行为方式。学校要使自主管理权落到实处,就要将原来依附于国家政府的“被管理”观念转变为自主管理的观念。受传统学校制度的熏陶和影响,学校内部的相关利益者——校长、教师、学生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默契或契约,一旦转变观念,就会打破原来的平衡,必然会引起相关利益者的不满。这就需要作为学校灵魂和法人代表的校长首先转变观念,从“被管理”转向“自管理”,然后作为观念转变运动的发起人,带领引导实现全校教师生管理观念转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如果仍然秉持旧制度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就不利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因而教师需要根据现代学校制度要求,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学生是学习型社会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要打破以往“为考试而学”的学习观念,塑造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念和思维。

(二)建立权力制衡制度

从学校内部结构来看,“校长权力处于学校权力体系的最顶端,学校内部的其他行政权力来自于校长的授权,并不是来自于教育行政权力的授权”[4]。这就容易造成校长权力的泛化,且处于无权力可监督的状态。缺乏权力制衡和约束机制,就容易导致腐败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而且在现代学校中,政府把权力下放给学校,学校自主权的扩大,更容易出现权力腐败、泛化、滥用,这就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民主化管理的实现。基于民主管理的理念,首先,完善学校章程的建设。章程是学校内部管理的根本大法,起到权力制衡和权力分配的重要作用。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章程,能够打破“一把手”和“一霸手”的怪圈,打破校长一人负责制的管理模式,真正从制度和条例上限制校长的权利,防止校长权力的专制化。其次,建立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机制,实现管理分权。机制的建设要切实能够调动教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而不是以文本存在的形式主义机制。同时应该给现有的教师参与管理机制注入活力,确保教师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教师纳入管理层,形成学校办学合力。再次,完善大众监督机制。通过搭建学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将学校的保密例外事项实时对公众公开,便于广大师生及社会群众进行监督。

(三)改变学校领导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根据学校组织层级结构的设计,在传统学校制度中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是较严格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很少或基本不参与学校的管理。而现代学校制度则强调民主治校,既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又是一种管理手段,强调学校管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体现“依靠教师办学”的思想。这就要对传统学校制度中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那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做出改变,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向同事关系、朋友关系方面进行改造。首先,学校领导在管理中要相信教师、依靠教师,相信教师中存在改善学校力量,教师有同心协力改造学校的决心,从而形成民主治校的风气。其次,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开发教师教育教学潜能,实现教育教学能力最大化,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并为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开辟通道,创造环境——建立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写入学校章程中,使教师民主治校“有法可依”。再次,学校领导应该放下架子,用对等的身份与教师共同探讨、商议有关学校规划、学校发展、学校管理等问题,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决策中充分发挥和体现教代会的作用。

(四)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现代学校制度要求教师转变旧制度“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观念,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扮演好以下角色:(1)设计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掌握知识的过程就像建造一幢大楼。他认为,在这幢大楼的建设中,教师是建筑材料的供应者,学生是这栋大楼的建筑师,大楼的垒砌工作由学生完成。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如此,教师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活动展开前,教师要设计学生学习的内容、途径及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服务。(2)参与者。课堂教学应减少教师“教”的成分,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从“师者位尊”的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共同参与探讨,相互交流。(3)调控者。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始终围绕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展开,调动学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把控,从目标方向和学习时间两个方面整体把握,使不同類型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序进行。其次,要及时调控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情感,唤起思维,保证不同类型的学生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都有所获。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内涵丰富的现代学校制度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中发展。学校要获得更大的发展,为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就要建设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根据其内涵适时进行学校内部变革和治理。

参考文献:

[1]李继星.现代学校制度初论[J].教育研究,2003(12).

[2]高洪波.教育协会在美国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教育信息,2006(2).

[3]范国睿.政府·社会·学校——基于校本管理理念的现代学校制度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4]王珺.校长权力:过大?过小?——名校长与博士生的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4-5-11.

[5]陈如平.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性[J].人民教育,2004(21).

[6]褚宏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校长应注意什么?[J].中小学管理,2005(6).

[7]刘思.论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取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