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管理手法在提高医生传染病疫报主动率中的应用

2017-06-10 05:05黄蕾胡慧玲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品管圈传染病医生

黄蕾,胡慧玲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预保科,江苏常州 213001

品管圈管理手法在提高医生传染病疫报主动率中的应用

黄蕾,胡慧玲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预保科,江苏常州 213001

探索运用品管圈手法提高医生传染病疫报主动率的管理,深挖传染病迟报、漏报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确保对各类传染病的发病、传播情况进行及时监测,使全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保障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在相关传染病方面得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专业指导。

品管圈手法;应用;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疫情报告主动率

品管圈活动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通过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质量管理活动来解决工作、管理中所发生的各类问题[1]。传染病疫情报告指各级医师在发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及时报告[2]。传染病疫报主动率=某时段内传染病疫情主动报告例数/总报告例数×100%。如何提高医生传染病疫情报告主动率一直是医院预保科管理者研究的工作重点。该院为传染病专科医院,预保科统计分析了2014年10月—2015年9月各科室传染病疫情报告迟报的原因,应用品管圈手法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整理、整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表1 传染病疫报主动性不高查检表

1 方法

1.1 主题选定-提高传染病疫报主动率

根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中要求的首诊医师在诊断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患者或疑似患者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 h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3]。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 h内进行网络报告。超过规定时限未及时上报的视为传染病疫情的迟报。提高传染病疫报主动率符合当下管理重点。

1.2 把握现状

预保科品管圈小组将2014年10月—2015年9月各科室传染病疫情报告迟报的情况展开了头脑风暴式讨论。

分析传染病疫报主动性不高的原因,讨论后设置了传染病疫报主动性不高查检表,见表1。

1.3 分析问题的原因

品管圈小组成员利用头脑风暴,运用鱼骨图对传染病迟报原因进行分析,针对问题症结从“人、制度、环境、病种”等方面寻找原因。

1.3.1 人的因素包括医生和病人 医生对传染病防治法知之甚少,法制意识淡漠,导致责任心不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导致不能及时将传染病上报;医务科三基培训不到位,专业知识欠缺,基本功不扎实,导致诊断不明或模糊。医患关系紧张,患者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对诊断不相信,不愿提供基本信息;患者担心自身隐私泄露,不愿配合医生的传染病调查登记;患者文化层次低,害怕他人或家属知晓所患传染病,不愿提供真实信息。

1.3.2 制度因素 培训制度不完善、公共预防卫生人员缺失导致不能深度理解传染病法律法规内容,不能对医生及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考核制度不健全、日常考核流于形式,月度考核内容不细致,目标管理内容粗线条,年终象征性扣分,起不到监管促进作用,导致医师对传染病迟报行为无所畏惧。

1.3.3 病种因素 某些传染病因为检验特性,如病毒性肝炎的病毒定量,需要一定时限才能确定诊断,导致医生未能及时报病;某些新增的省级监控传染病,如该省的恙虫病,医生因不常见,导致迟报;某些因境外输入性新发传染病,因不能确诊,导致迟报[4]。

1.3.4 环境因素 因为门诊预检分诊不到位、诊室狭小、患者多、医生工作繁忙,导致未能及时上报传染病;因为检验科仪器故障、检验结果分析偏差导致传染病的迟报;因为信息科直报系统维护的缺失,导致医生不能及时上报传染病[5-6]。

1.4 制定并落实对策

制定对策时同样也可用头脑风暴法集中品管圈小组成员智慧,针对传染病迟报的主要原因,依据可行性、迫切性、重要性原则进行对策选定,最后根据得分高低确定对策,并指定专项负责人,使各种对策能够及时贯彻落实[7]。

①完善传染病疫报流程,具体见图2。

图2 完善后传染病疫报流程

②完善传染病疫报考核奖惩制度及年终目标管理制度。细化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具体到月度、季度、年度;疫报员每日对疫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督促,形成月度、季度、年度考核依据。

③完善传染病培训制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及次数,对重点科室、重点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协同医务科开展传染病诊疗规范的培训。

2 效果

通过运用品管圈管理手法分析如何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主动性,既增强了预保科工作人员对传染病监管工作的深入思考,又提升了各级医生对传染病报告的法制意识和主动意识,确保了该院对各类传染病的发病、传播情况进行及时监测,保障了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在相关传染病方面得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专业指导。

2.1 有效发挥了预保科各级人员参与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通过品管手法,科室成员人人参与,针对存在问题发挥头脑风暴,集中讨论,集思广益,梳理和纠正了管理中的漏洞,增强了集体合作的意识。

2.2 改善前后效果对比

改善前后效果对比情况见表3、表4。

表3 改善前后查检表

表4 效果改善趋势图

2.3 规范了医生的职业行为,提高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质量

通过对医生进行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知识的系列培训及预保科对传染病报卡及时性的考核,全院各级医师认识到传染病防治法的重要性及特殊意义,传染病疫情报告主动率直线上升,达到了有效持续改进传染病质量管理的目的。

[1]张幸国,王临润,刘勇.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6.

[2]吴永珍.品管圈手法在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6,1(8):181-183.

[3]潘晓红,传染病疫情网报的质量管理[J].医学信息杂志,2010,31(2):50-51.

[4]谢学勤,陈晨,杨晓英,等.北京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的现况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

[5]施顺娟,杨冰心.2005—2006年云南省大理州传染病报告网络直报效果评价[J].疾病监测,2007,22(9):636-638.

[6]戚晓鹏,马家奇,郭岩,等.2006年全国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情况析[J].疾病监测,2007,22(4):275-277.

[7]曹杰,宋东,孙成玺,等.2005年山东省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能力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4):321-322.

R7

A

1672-5654(2017)04(c)-0122-02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12.122

2017-01-23)

黄蕾(1978-),女,江苏常州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卫生管理。

猜你喜欢
品管圈传染病医生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最美医生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品管圈在持续改进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全周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普外科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用品管圈活动方法提高急诊生化检验及时率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应用品管圈降低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术前准备遗漏率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