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教学共性问题透视及策略探寻

2017-06-10 23:20陈利红
关键词:细节习作文本

陈利红

【摘 要】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在教学常态下,我们的习作教学仍迈向了深深的误区,使得很多学生谈“作”色变。要想真正提升习作教学的整体性效益,就必须要痛定思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本文提出要具化细节,避免习作指导笼统化;方法引领,避免习作情感贫瘠化;多维视角,避免习作评价单一化,让习作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尴尬。

【关键词】

具化细节 方法引领 多维视角 高耗低效

习作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瓶颈,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过于拔高习作的要求,违背了小学习作教学的根本初衷。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在教学常态下,我们的习作教学仍旧迈向了深深的误区,使得很多学生谈“作”色变。要想真正提升习作教学的整体性效益,就必须要痛定思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一、具化细节,避免习作指导笼统化

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双方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得到充分地落实,而教师的主导角色也不能“浪得虚名”,而要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领。但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的指导缺乏相应的针对性,总是停留在肤浅而笼统的层面。如在教学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想想美穗子探望聂将军的情景。一位教师在指导时,先是直接出示了相关材料,让学生了解两人相见的经过,然后为学生设置了“探望前、探望时、探望后”的板块结构,就开始让学生草草动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千篇一律,都停留在概念化的层面。

试想,学生对这段历史并不了解,情感体验也相对匮乏,如此笼统化地指导不但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甚至会起到束缚学生体验的反作用。而笔者在教学中,首先为学生出示了两组图片,一组是抗战时期,聂将军精心照料美穗子的情景;一组是美穗子40年之后探望聂将军的图片,借助两组图片勾连40年时光的界限,打通人物内在情感的一致性。随后,笔者并没有出示任何的资料,而是引领学生结合当时的情景,想象他们见面时的情景,学生在想象后的分享中,设置了拥抱、询问、赠送礼物等环节,明确了见面时的言行细节,将描写的焦点落在了细节层面。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相机补充当时的历史材料和报纸上的相关评论,为学生感知这一事件的主题提供了资源支撑。

二、方法引领,避免习作情感贫瘠化

古语有云:文本并非无情物。任何一篇文本都应该是作者价值认知、情感体验的集中呈现。小学生写作一方面是为了传递相应的信息,而更为重要的是展现自己的观点、倾吐自身的情感。但遗憾的是不少学生在习作表达中相对生硬,在文本语言中缺乏丰富情感的渗入,写出来的作文干瘪无趣。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应该创设多维可感的实践平台,引领学生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丰富情感认知,激活情感体验,为学生的习作表达提供支撑;其次,教师还要结合教材文本中抒情的方法,引导学生提炼抒情方法,并进行适时练习,培养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如在教学“描写一处景物”这篇习作时,教师提出不仅要写自己看到、听到的,更要学会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了自己游览景色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在内心意识中积聚情感;随后,教师则引领学生回忆课文《黄果树瀑布》中关于自身感受的语段,在赏析和辨析中提炼方法,并将所有观察的内容进行合理地排序。继而在描述自己觀察的内容时,要善于叩问自己内心的感受,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感知和情感寄托在语言文字之中。习作教学中将各种抒情的方法为学生的表达所用,为学生的实践表达,尤其是情感表达方法的历练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多维视角,避免习作评价单一化

新课程改革关注重点不仅在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调整,同时也将评价手段作为顺应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维度。确实,评价理念无法跟上新的步伐与节奏,教学措施的改革也就无法真正融入到教学体系中。但从习作教学体系来看,很多教师在评价环节暴露出三个严重的问题:首先,是评价意识的缺失,学得如何、写得怎样,教师并不关注,优质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其次,是评价标准过高,没有真正契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最后,是评价维度单一,教师一人包办天下,难以从多维的视角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这就要求教师要重新树立自身的认知观念,充分重视评价对于学生习作能力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借助各种平台激活家长、同伴的评价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从而便于学生能够接受来自不同渠道和角色的评价建议,为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六下第一单元中“童年趣事”时,教师降低了评价的标准,以“趣”字当头,能够合理选择素材,紧扣人物细节,写出趣味性即可;而阅读分享中,教师则分别运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的方式尝试对原有的习作进行修改,并要求学生将习作输成电子稿,发布到班级博客中,引导家长和热心网络人士进行综合性评价,从而为学生的习作出谋划策,提升学生创作的热情。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两大支柱之一,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要深入到教学实践,从当下习作暴露出来的问题深入分析,痛定思痛,真正寻找到一条习作教学的出路。

猜你喜欢
细节习作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习作展示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