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阴阳哲学与中国画的审美之渊源

2017-06-10 08:35郝雪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周易阴阳中国画

郝雪娇

摘 要: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易学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由于《周易》讲的是天地人生的大道理,后来被人们尊为“群经之首”,成为了解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好书。《周易》是我国最早的文化典籍之一,列五经之首,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而《易经》是古人创造的符号体系和占卜之辞的汇编,《易传》则是一部哲学书,又是最早的一部解读《易经》的著作,故而他们在内容上存在差别但在形式上却存在联系,形成了一部哲学与巫术相结合的著作。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待和研究《周易》,研究的目的在于为了探索周易与中国画存在的深刻的联系,在探索的方法上不妨用从《易经》中的符号体系所入手。中国画抽象到哲学层面,就是黑与白的关系,也就是《易经》中的阴阳关系。如果用太极阴阳鱼的符号去表述中国画的符号,白色的宣纸则代表“阳鱼”—“太阳”,黑的墨代表“阴鱼”—“太阴”。本文将对《周易》与中国画审美的渊源进行探讨,寻绎中国画和《周易》所存在的内在秘密。

关键词:周易;中国画;阴阳

中图分类号:J212;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4-0022-01

一、简述周易与美学之渊源

《周易》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既受到儒家之經典,又受到道家的推崇。它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源头,它的符号体系,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化以及它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渊以及持久的影响。它虽然没有直接论及绘画,但它在诸多方面为绘画美学、绘画理论、绘画创作,乃至绘画欣赏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为以后的美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四库全书》中这样一段话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这就是说,古代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甚至道士炼丹各个方面都与《易经》有关。从这段话中我们就足以见易学涉足之多涉足之广,易学思想包罗万象,中国画的研究与发展也可以从中窥探一二。

《周易》中的许多术语概念,如气、时、太极、阴阳、中、易等等,它们虽然在本质上属于形上的或哲学的范畴,但它们在对美的观照中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是在由这些概念所形成的有关事物变化的解释中,可以看到《周易》所提倡的美的种种表现,如中和之美、变化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等。应该说,《周易》思想之所以能够奠定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对美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是与《周易》围绕这些概念而形成的思想理论有直接关联的。因此,为了深入理解《周易》对中国古代美学及艺术创作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也需要从对《周易》自有的在其哲学理论中蕴含着的美学思想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易学思想中的阴阳

《易经》万变不离阴阳,而阴阳是两种对立互补力量的自由作用,它把复杂广阔的宇宙简化分为阴和阳两面,并以此来演绎世间万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皆可以从阴阳相生中体会,就是靠阴阳两个符号建立了复杂的世界体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对立,阴阳互补,阴阳两面,阴阳共在。

中国画抽象到哲学层面,就是黑白的关系,所谓的黑也就是易学思想中的阴,也就是指中国画中的墨。所谓的白相对应的也就是易学思想中的阳,也就是指中国画中的纸。易学中的阴阳一世界,在中国画中也同样可以说成黑白一幅画。一幅水墨丹青的中国画,那浓重的墨色在洁白的宣纸上挥洒下来,黑与白的结合,黑与白的碰撞,同样突显了易学思想中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补,共生共存。然而这看似简简单单的黑与白,阴与阳,在千百年间则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画派和画家。正所谓朱熹有云:“阴阳虽是两个字,却只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只这一气之消长。做出古今天地间无限事来。”

三、阴阳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石涛在他的《画语录》中说:“夫画,天地变通之大法,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陶泳乎我也。”绘画者可以借天地陶冶情操,两者相辅相成,从而达到相互转化,生生不息的效果中国画的构图很讲究留白,就是善于抓住“阴”与“阳”的矛盾。西方油画往往把天空、水、地面如实的表现出来,整个画面全部画满。而中国画把天空、水面、地面处理成空白,花鸟画、人物画中也常常把背景处理成空白。石谷与南田评云:“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章法布局,一定要气韵流。

四、结语

如果从总体上概括《周易》的美学特征或精神,也仍然可以从《周易》中找到。“大畜”卦象辞中说到“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这就是对《周易》美学精神的最佳描述,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美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太极图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典籍——《易经》用以阐释宇宙万物“阴”与“阳”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图像,太极即为天地本源,这一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中国画作为这一文化内涵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传递着“阴阳之道”的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吴朝阳.浅析周易理论体系对中国画的影响[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范瑞华.中国画何去何从[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3]张乾元.《画绩)考辨[J].美术学,2003(10).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周易阴阳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豫》卦释义
甜甜的“蝴蝶茧”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一)目录(周易经传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