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新生血管斑块的诊断价值

2017-06-10 14:21杜建文王洪薄飞刘建伟张红雪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28期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诊断价值

杜建文+王洪+薄飞+刘建伟+张红雪

【摘要】目的 对比超微血流成像技术与病理技术对颈动脉新生血管斑块的检测结果,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对新生血管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收治并需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60例,共172个斑块,对目的斑块均用超微血流与病理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并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在60例患者中,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共检出新生血管斑块84个,病理技术共检出新生血管斑块92个,检验结果具高度一致性(Kappa≥0.8),表明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新生血管斑块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结论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具有无创、精准以及便捷的特点,在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检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具有诊断价值。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超微血流成像;新生血管;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1;R5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8.0.02

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主要是由较为简单的内皮细胞构成的管道,其周围缺乏基底膜与结缔组织作为支撑,因此极易导致破裂出血,最终造成相对应的临床表现[1]。在脑卒中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是极易受损的斑块破裂,会造成血栓栓塞的急性事件,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2]。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指出,易损性斑块与其增加的新生血管关系密切,并且新生的血管为斑块易损性评价的关键标志[3],因新生的血管管径比较细小,且流速较低,从而加大了其检出难度。超微血流成像技术为彩色血流成像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本研究比较了超微血流成像与病理对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需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收治时间在2014年3月~2016年5月。患者中有48例为男性,12例为女性,其年龄最小者为62岁,最大者为80岁,年龄中位值为(65.98±10.24)岁。患者临床表现:头晕、短暂性脑缺血、缺血性卒中等。

1.2 方法

本次检测仪器主要选取东芝Apilo500彩超诊断仪器,将其探头的频率设定为4MHz-9MHz。①超微血流检查:嘱患者取仰卧位,颈部保持在放松的状态,向检查对侧略偏移。用常规超声探头对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进行扫查,并对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选取厚度超过3 mm,且长度大于15 mm的斑塊,记录其大小、部位,并开启超微血流成像模式,由横断面至无斑块进行连续性扫查待到斑块消失,此外,还需与纵断面进行结合实施连续性扫查,对斑块肩部,例如远心端、近心端、顶部以及基底部血流信号的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斑块内探及血流信号为阳性,斑块内未探及血流信号为阴性。②病理检测:选取与实施超微血流成像部位相同的斑块,应用石蜡对其采取包埋处理后将其全部切为5 um的切片,对新生血管采取抗体免疫组化与HE染色标记,在200倍显微镜的辅助作用下观察各个视野当中的CD 31染色阳性血管分布情况,能检测到血管的为阳性,未检测到血管的为

阴性。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对SPSS 20.0软件的采用,对本此研究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行Kappa检验,Kappa≥0.8代表一致程度相当满意。

2 结 果

2.1 60例患者厚度超过3 mm,且长度大于15 mm的斑块共172个,超微血流成像检测出阳斑块84个,阴性斑块88个;术后病理检测出阳性斑块92个,阴性斑块80个,结果见表1。

2.2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的敏感度=87.0%,特异度=95.0%,准确度=90.7%,其检测出的新生血管斑块结果与病理结果高度一致,Kappa=0.81.

2.3 颈动脉斑块及斑块新生血管检查,见图1。

3 讨 论

经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在斑块破裂引起的临床事件中,斑块的稳定性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斑块造成的血管腔狭窄的程度[5]。通常大多数比较容易受到损害的斑块并不会引起较为显著的血管狭窄,并且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也不够明显,但是极易破裂的斑块在进展后会形成血栓,待其快速进展后引发的临床事件可定义为致命性[6]。当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发现早期较稳定的患者有无易损斑块情况存在,进而通过有效预防,使疾病的发生得以延缓。通过分析近些年来的多项研究得出,斑块内新生血管可导致并发症、斑块破裂以及斑块内出血等情况发生,为斑块破裂的有效预测性因子。传统影像学检查的方式超声造影具有较多的局限性,因而在早期新生血管的检测中被极大地限制,但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升,成像技术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在新生血管的检测中,新的成像技术的应用可提供出更多、更可靠且准确的信息[7]。

一般来说,病理检查为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的最佳标准,但此种方式仅限于内膜剥脱术患者的检测中,极大地限制了其有效广泛的运用。国内与国外的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随着MRI与CT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的空间与时间分辨率均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并且已经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成的定量分析和区分当中。刘婷婷,魏丽[7]的研究中对小鼠体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经病理切片得出,新生的血管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血浆容积Vp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由此表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可将新生血管的水平反映出,但此种检测方式的价格比较昂贵,用时过久,且无法检查体内含有金属异物的患者,因此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较难被广泛推广。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被誉为“光学活检”,薛莉,王谦谦,赵晓莉等[8]的人的研究中应用OCT技术对其新生血管进行观察,研究得出新生血管较多的斑块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较高、正性重构较多且纤维帽的厚度薄,进而可鉴别易受损的斑块,但其同样也有缺陷,主要在于衰减激光散射以及组织穿透力不佳等等[9],价格昂贵且属于有创的检查形式,因此在临床中的应用同样受到限制。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人们将现代医学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进而构成了分子影像学,通过影像学手段的借助在活体状态下可反映出分子水平的变化,因而对于新生血管的相关研究提供出了全新的方式。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具有极高的创新性,且运动伪像较少、空间分辨率高、成像帧频高、血流敏感性高以及实时性佳等,在不对造影剂进行使用的状况下,可提取出常规彩超视为噪声滤去的血流信号,表现为低速,达到清晰显示更低流速与细微血流信息的效果,自投入使用以来取得不错反响。在本次研究中,超微血流成像的敏感度=87.0%,特异度=95.0%,准确度=90.7%,Kappa值为0.81,与病理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综上所述,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具有无创、精准以及便捷的特点,在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检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具有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勇 強,张 蕾,袁 嘉,等.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12):1060-1063.

[2] 陈 盈,王丽娟,周杨杨,等.超微血流成像(SMI)技术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1例报告[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33(5):466-467.

[3] 赵改萍,赵志军,吴 俊,等.SMI血流显像技术在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4):30-32.

[4] 袁公贤,汪迎晖,任江华,等.超声B-flow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检测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9):658-660.

[5] 郭玉平,张春梅,吴向菊,等.超声微血流成像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27(6):400-402.

[6] 金玉明,洪桂荣.颈动脉斑块微血管超声成像[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10):948-949.

[7] 刘婷婷,魏 丽.超微血管成像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超声造影的对比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5(10):221-223.

[8] 薛 莉,王谦谦,赵晓莉,等.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C].//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 (ISUMI)(第一届国际超声分子影像学研讨会)论文集.2012,23(25):162-163.

[9] 张 硕,马 燕,冯 娟,等.超微血流成像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判断价值[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8):393-397.

[10] 袁 嘉,朱玉萍.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的研究进展[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5,1(1):57-61.

本文编辑:王 琦

猜你喜欢
颈动脉斑块诊断价值
丹参酮IIA联合辛代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观察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腹部超声对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腹部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探析
CT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双源CT血管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