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度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2017-06-10 09:39王立涛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8期
关键词:小麦品种产量

王立涛

摘要 2015—2016年度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进行了20个小麦新品种(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皖宿1305、皖垦麦0901等品种产量较高,综合抗性较好,可扩大示范种植;淮麦22、淮麦29、济麦22、良星66等品种综合表现总体较好,产量比较稳定,生产上可继续推广种植。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性状;产量;2015—2016年度

中图分类号 S512.1.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042-03

为实现沿淮稻茬小麦稳产高产,2015年优选当地推广和省内外新选育的小麦品种(系)20个,在凤台县农技推广中心桂集镇大王试验基地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1-3],以筛选丰产性状好、稳产高产、抗病性强、适宜沿淮稻茬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系),为小麦品种更新做好技术储备。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凤台县农业农技中心桂集镇大王试验基地,前茬作物为水稻,产量为8 760 kg/hm2。土壤pH值6.6、有机质19.4 g/kg、全氮0.98 g/kg、有效磷13.1 mg/kg、速效钾84 mg/kg。

1.2 试验材料

参试小麦品种共20个,分别为烟农187、烟科68、宿3138、淮麦22、淮麦29、良星66、皖垦麦0901、皖宿1306、华成4012、YT-1126、淮麦33、济麦22、皖宿1305、周麦28、宿3129、烟农5158、皖科06725、皖科1094、山农25、涡012007-5。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0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其中以济麦22作对照(CK)。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4-6],小区面积12 m2(4 m×3 m),每小区20行,行距20 cm,区组走道宽50 cm、处理间走道宽30 cm,四周设保护行。

1.4 试验实施

2015年10月27日旋耕整地,施总含量50%配方肥(25-12-13)675 kg/hm2。按计劃基本苗240万株/hm2播种,10月28日人工开沟点播。2016年1月9日,用世马300 mL/hm2、金植180 mL/hm2、毒死蜱375 mL/hm2进行化学除草和防治小麦红蜘蛛;1月24日,追返青肥尿素60 kg/hm2;3月12日,喷施烯唑醇750 g/hm2、电母600 g/hm2、碧护135 g/hm2防治红蜘蛛、纹枯病;3月16日追拔节肥112.5 kg/hm2;4月21日Ⅰ、Ⅲ区组喷施烯唑醇600 g/hm2、氰烯菌酯3 000 mL/hm2、噻嗪酮450 g/hm2防治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5月5日喷施氰烯菌酯2 700 mL/hm2、噻嗪酮450 g/hm2、美洲星450 mL/hm2进行二次防治。Ⅱ区组设不防病处理以观察品种抗病性,4月21日喷施噻嗪酮450 g/hm2防治蚜虫。全生育期未进行抗旱灌溉工作。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小麦生育期间定点调查各品种生育进程、群体动态及抗寒、抗病性,收获前分区取样考察各品种经济性状。试验分区单收计产。

1.6 气象因素对试验的影响

1.6.1 秋种期间阴雨对播种期和播种质量影响较大。受水稻迟收和10月下旬持续阴雨(10月下旬雨日6 d,总降雨量58.2 mm)影响,试验田播期推迟到10月28日,较计划推迟10 d以上,且播种时土壤太湿,播种质量较差,平均基本苗277.65万株/hm2。播种后受11月持续阴雨和12月干旱影响,冬前个体较弱、群体普遍较小,越冬期主茎叶龄4叶1心,茎蘖数479.1万株/hm2,较上年少511.65万株/hm2,平均单株茎蘖数1.75个,较上年少1.3个。

1.6.2 越冬至返青期气温偏高利于苗情转化。气象资料显示:2014年12月日平均气温4.4 ℃,较历年偏高0.2 ℃,全月基本无降水;2015年1月日平均气温4.5 ℃,较历年偏高2.6 ℃,降雨量10.4 mm,比历年同期少18.9 mm;2月日平均气温5.9 ℃,较历年偏高1.5 ℃,降雨量32.7 mm,较历年同期少4.7 mm。气温偏高有利苗情转化,返青期提前,返青后群体增长较快。

1.6.3 灌浆成熟期多雨寡照对小麦生产极为不利。5月阴天或降雨天气20 d,平均降雨量138.3 mm,较历年同期增加62.4 mm;日照时数170 h,较历年同期少38.4 h。尤为重要的是5月14日夜间至15日全县普降大到暴雨,日降雨量达68 mm,短时强降雨造成短期涝渍,并加重小麦赤霉病发生,未防病处理,平均病穗率25.45%,病指17.18。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各参试小麦品种(系)中,济麦22(CK)与淮麦33、皖宿1305生育期最长,均为216 d,皖科1094、涡012007-5和YT-1126生育期最短,均为207 d,其他各品种(系)生育期差异较小,在212~214 d之间(表1)。

2.2 分蘖力与成穗率

由表1可知,参试各品种(系)分蘖力差异较大,平均最高单株茎蘖数4.22个,济麦22(CK)单株茎蘖数4.69个。烟农5158分蘖力最强,平均单株茎蘖数为5.32个,其次是YT-1126,平均单株茎蘖数为5.07个,分蘖力最弱的是烟科68,平均单株茎蘖数为3.00个,其次为皖垦麦0901和涡012007-5,平均单株茎蘖数为3.14个。分蘖成穗率平均为45.83%,涡012007-5分蘖成穗率最高,为57.59%,其次是良星66,分蘖成穗率54.16%,周麦28分蘖成穗率最低,为37.23%,其次是宿3138,分蘖成穗率为38.65%。

2.3 抗性

2015年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试验各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發生,烟农5158、YT-1126、淮麦33和周麦28发病较重,病穗率分别达到45.6%、28.8%、28.2%和30.8%,病指分别为36.2、17.6、16.9和22.3;宿3138、皖宿1305等发病较轻,病穗率分别为16.8%和17.6%,病指分别为10.3和11.3,其他各品种发病情况详见表2。试验各处理均未出现倒伏;受4月8日低温影响,华成4102、涡012007-5、烟农5158出现轻微冷害,试验其他各品种冷害表现不明显。

2.4 主要经济性状

试验各品种平均株高79.85 cm,株高变幅为71.9~86.17 cm,济麦22(CK)株高77.72 cm,皖宿1305株高86.17 cm为最高,其次是山农25,株高83.8 cm,分别较济麦22(CK)高8.45 cm和6.08 cm;皖科06725株高71.90 cm为最矮,其次为周麦28,株高72.79 cm,分别较济麦22(CK)矮5.82 cm和4.93 cm。

各品种平均穗数为523.05万穗/hm2,变幅为417.75万~610.05万穗/hm2。济麦22(CK)穗数为527.70万穗/hm2,较平均穗数高4.65万穗/hm2;宿3138穗数610.05万穗/hm2为最高,其次是皖宿1305,穗数607.05万穗/hm2;淮麦33穗数417.75万穗/hm2为最低。

各品种穗长平均7.80 cm、总小穗数平均19.10穗/株、不孕小穗数平均4.33穗/株。皖科06725穗长8.5 cm最长,皖垦麦0901穗长6.67 cm最短;皖科06725总小穗数最多,为21.05穗/株,YT-1126总小穗数20.81穗/株居次,华成4012总小穗数16.77穗/株最少;皖垦麦0901不孕小穗数2.73穗/株最少,YT-1126不孕小穗数6.18穗/株最多。

试验各品种穗粒数平均30.12粒,变幅为22.42~39.15粒,济麦22(CK)平均穗粒数30.7粒,居参试品种第9位,淮麦33穗粒数39.15粒最多,其次是皖垦麦0901,穗粒数36.50粒,华成4012穗粒数最少,为22.42粒。各品种平均千粒重47.99 g,变幅为41.36~53.81 g,济麦22(CK)千粒重49.02 g,居参试品种第10位,YT-1126千粒重53.81 g最高,其次是华成4012,千粒重51.11 g,皖垦麦0901千粒重41.36 g为最低。

2.5 产量分析

本试验各品种平均产量6 615.45 kg/hm2。济麦22(CK)实收产量平均6 922.0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8位。皖宿1305折合产量7 676.85 kg/hm2最高,较济麦22(CK)增产10.90%;宿3138平均产量7 426.50 kg/hm2,居第2位,较济麦22(CK)增产7.29%;山农25平均产量7 413.60 kg/hm2,居第3位,较济麦22(CK)增产7.10%;较济麦22(CK)增产的品种还有YT-1126、皖垦麦0901、淮麦22和周麦28,上述品种与济麦22(CK)增产均不显著;华成4012平均产量5 171.25 kg/hm2最低,较济麦22(CK)减产25.29%,减产达显著水平;皖科1094平均产量5 362.35 kg/hm2,较济麦22(CK)减产22.53%,减产达显著水平,其他各品种均较济麦22(CK)减产不显著(表3)。

3 品种评述

皖宿1305产量居试验品种第1位,分蘖力强,成穗多,长势清秀、株型紧凑,穗、粒、重协调,但植株较高,应注意防倒,可进一步扩大示范。

宿3138株型紧凑,综合抗性较好,赤霉病发生较轻,株高适中,但分蘖力成穗率较低,产量性状不协调,粒重高,穗粒数少。建议继续示范观察。

山农25长势清秀,株型较好,分蘖力和成穗率中等,生育期适中,落黄较好,穗粒结构协调,产量较高。建议继续示范观察。

皖垦麦0901长势清秀,株型好,综合抗性较好,穗、粒、重协调,但分蘖力较弱,穗型较小。可扩大示范种植。

YT-1126叶黄绿色、无蜡粉,分蘖力和成穗率较高,穗型较大,但不孕小穗多,穗粒少,千粒重高,产量较高。建议继续示范观察。

周麦28产量较高,分蘖力强,成穗率偏低,穗大粒多,但叶尖枯较重,可进一步示范。

淮麦22、淮麦29、济麦22、良星66 为凤台县小麦大田生产使用品种,本试验综合表现总体较好,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病害发生较轻,产量比较稳定。生产上可继续推广种植。

淮麦33株型紧凑,长势清秀,综合抗性较好,分蘖力中等,单位面积穗数少,但穗型较大,穗粒数多,产量较高,建议继续试验观察。

皖宿1306长势清秀,株高适中,穗形较大。但分蘖力较弱,叶枯病较重,不孕小穗较多,穗粒数偏少。建议继续试验观察。

皖科06725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千粒重较高,但叶片较宽,叶枯病较重。

烟农187、烟科68、宿3129、涡012007-5等产量及综合表现一般,待进一步观察以确定其利用价值。

烟农5158品种为当地生产常用品种,本试验综合表现一般,抗寒性较差、病害重,产量较低,建议压缩种植面积。

华成4012和皖科1094 分蘖力较弱,抗性较差,产量因素不协调,产量较低,不适宜在稻茬麦区种植。

4 参考文献

[1] 黄德娟,黄素霞,郑志洪,等.高邮市不同小麦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44-45.

[2] 张建伟,杨保安,范家霖,等.河南省中部地区优质小麦品种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30):54-57.

[3] 袁延乐.2014—2015年度小麦品种比较试验[J].种业导刊,2015(9):17-19.

[4] 何井瑞,张洪树,祖兆忠,等.几种强筋小麦品种比较试验报告[J].农业科技通讯,2015(3):166-168.

[5] 李淑梅,马俊,董丽平,等.小麦品种比较试验[J].天津农林科技,2014(6):12-13.

[6] 张福锁,方正,吕世华.不同小麦品种(品系)耐缺锰能力的比较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8(3):277-283.

猜你喜欢
小麦品种产量
沙坡头区2020年硒砂瓜自然富硒品种筛选试验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4月份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分析次日必补跌品种盘口细节
北京植物园 国内首个月季品种测试园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
2014年6月印度橡胶产量增长65.8%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