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考评官员

2017-06-10 01:37王一
百姓生活 2017年6期
关键词:司徒施政刺史

王一

在中国古代,民意评官的源头,是汉魏时代的乡议选士制度。从最初的选拔官员要听取群众评议,逐渐发展到考核官员时也要参考群众评议。古代官员要掌握民意,需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呢?大体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

第一,自上而下。就是上起中央,下至州郡,都要定期派遣使臣、风宪官员等,分级分区巡行视察,听取群众对各级政府吏治官风的评价。西汉时,刺史巡行郡国,每到一地,必定先去官立学校,就当局施政得失等问题让学生填写问卷,然后以“招待所”为临时办公地点,通过调阅计簿文档、分头察访询问等途径了解情况。为防止受蒙蔽,刺史总是把会见当地长官、当面听取汇报等安排在最后。汉成帝时,朱博任冀州刺史,负责常山、巨鹿、真定、中山等10个郡国的巡视。朱博刚刚上任没多久,就在巡视途中被四五百名群众包围在某县的“招待所”里,纷纷表达对当地官员的种种意见。这种方式为以后历朝所继承。

第二,自下而上。就是群众可以通过向各级官员或风宪官投书献状、当面陈述等方式,主动表达他们对本地吏治、官风的看法和意见。在正统史家眼里,两晋南北朝多数时段的政治远比两汉乏善可陈,但后世常见的一些民意评官的形态与取向,多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官员们都很重视群众的意见。东汉灵帝時,朝廷卖官鬻爵成风。冀州人崔烈,历任郡守,官居九卿,见大家都在买官,他也动了心。他通过层层关系,弄到了“内部折扣价”,买了一个司徒之职。虽说是个买来的官,但崔烈也必须考虑一下自己的外在形象和群众口碑。一天,崔烈的儿子崔钧(官居虎贲中郎将)从官衙回到家里,崔烈拉住儿子问道:我如今位居司徒之职,外间有何议论?崔钧回答说:你素有美誉,又历任卿守,出任司徒之职本属当之无愧。不过,这次上位却让天下人大失所望,他们嫌你满身铜臭!崔烈听后,气得浑身发抖,顺手拿起手杖追打崔钧。从中不难看出,崔烈到底是底气不足,追打儿子不过是用来掩盖内心的惭愧罢了。从此,崔烈便一心要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在朝堂上颇为尽心。他觉得洗去铜臭的最好办法便是为群众着想,用做实事取消“差评”。

古代官员因为群众“差评”而丢官的,比比皆是。比如,北魏的郦道元,他在任东荆州刺史时,“威猛为治”,当地民众指责他施政苛刻严酷,结果被就地免职。

明代,特别是明代前期,可以说是民意反馈最为活跃的时期。朱元璋在面向全国人民、要求“户户有此一本”的《大诰》中明确提出,凡各地“耆宿老人、遍处乡村市井士君子人等”,都可以对本省各级地方官吏的施政行为与绩效进行测评,自己一定根据民众评议,表扬好的,降免差的,惩办有罪的。

明代前期,许多因违纪犯过等缘故受惩处的官员,全靠民众好评才能被解除处分。对此,《明史·循吏传》特别强调:太祖立重典从严管理官吏,州县守令常因小过而受惩,甚至被关进监狱。但如果听到群众对他有好评,就会让他官复原职,有时还给奖励。据清编各省通志及《明史·循吏传》的有关记载可知,在那个时期,许多地区民意评官蔚然成风。

(据《解放日报》)

猜你喜欢
司徒施政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Human Soul Engineer 人类灵魂工程师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少年冒险王:千年古蜀道的秘密》:救治司徒青
慕容皝施政措施浅析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tmospheric pulsemodulated radio-frequency glow discharge ignition characteristics assisted by a pulsed discharge
罗健夫:全面施政 促进再制造产业化发展
"等离女"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