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职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及对策

2017-06-10 20:44曾宏
商情 2017年17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高职

曾宏

【摘要】本文笔者就高职特殊群体毕业生的类型及其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职 特殊群体毕业生 就业指导

一、高职特殊群体毕业生的类型

高职特殊群体毕业生是指由于自身或外在客观原因引起的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境地,不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或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大学毕业生群体。

(一)专业学习能力弱,整体综合素质差

主要是指那些因为不适当的学习方法或不端正的学习态度,造成学习能力差、专业成绩不好,故而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群体。这一类毕业生,多数在与他人竞争专业岗位时处于劣势,且在专业技能的比试中常被淘汰。综合素质较差的毕业生,主要表现为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善于与他人沟通,甚至存在个别毕业生因为职业道德水平较低,在实习期间,不遵守规章制度,对工作不负责任,导致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信任而被辞退的情况。

(二)就业心态不好

这部分毕业生分别存在几种不好心态:首先是自卑心态,对自身评价过低,因而在就业的过程中缺乏信心,使得大部分就业者无法正常发挥能力和水平,严重影响就业;其次是自负心态,对自身评价过高,好高骛远,幻想大于现实,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从而使目标与实现脱节,错失良机,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再次是依赖心态,更多的是将就业希望寄托于家长和学校,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性,无法自如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从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后是盲从心态,在选择就业时没有自己的主见,随波逐流,缺乏对社会和自身的认识,最终导致错失适合自己的岗位。

(三)家庭经济困难

这类毕业生多指那些来自贫困的农村地区,或因其他原因导致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大多因为贫穷而害怕与他人沟通,这导致其交流面狭窄、不善沟通、人脉方面资源少等缺陷,进而在就业面试过程中容易给人一种人际交往能力弱、整体综合素质偏差的印象,从而在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

(四)形象条件不够好或身体有缺陷

这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大多不会被那些注重外表形象的用人单位所青睐,从而使一些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被拒之门外,错过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

(五)性别歧视

这种情况在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有的用人单位会因为该毕业生为女性,不管其条件多好都选择不录用,从而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女性毕业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二、高职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系统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相比于国外高职院校成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我国高职院校此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还是单纯性的政策咨询、岗位推荐等事务性工作,普遍缺乏职业生涯教育的顶层设计,虽然很多学校按照文件的规定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或就业指导课,但是由于缺少专业化的师资队但、课程体系、保障平台等,只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课程缺少吸引力,很难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启蒙和职业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效果并不理想。

(二)供给侧结构性的供需矛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目前中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最热词汇,在对高职院校畢业生就业方面来看,加强这方面的改革更是势在必行。从人才供给端,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高职院校的扩招,都是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开展的,而从企业用人端,很多就业岗位真正需要的专业并没有像高职院校扩招的增幅这么大,因此出现了很多扩招专业供大于求的现象,而企业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却达不到企业的用人需求,这就是结构性的人才供需矛盾,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三)学生个人原因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正确的现象普遍存在,心理浮躁,非常的急功近利,大多数毕业生想做公务员,想进事业单位、想进国企,其他单位一律不考虑,这种现象明显没有摆正自身的就业观念,好高鹜远。这部分学生往往在三年或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没有想过争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是一意孤行,以自我为中心,空有理论而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偏低。

三、加强高职院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一)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就业指导

确定就业困难的具体学生以后,就要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指导。从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中出现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就业观念矫正、求职心理辅导、岗位能力提升。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对就业地域、行业、待遇等抱有不切实际的要求或期待,或者对专业领域内的就业状况不了解、不熟悉,消极等待、坐视观望、推卸个人求职责任等等。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早动员、勤动员,鼓励学生自助就业、主动就业。学生的求职心理容易有消极懈怠和急于求成两个极端,不把就业求职当回事,或者面对招聘和面试过度紧张,以至于心理自卑,出现应试障碍等问题,对这部分就业困难学生应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引领他们正确地看待就业,以端正认真的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挑战。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的求职、应聘能力不足,可能是由于他们在平时与同学交往、社团活动中锻炼不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略显欠缺,学校要组织他们参与拓展训练,提升就业能力,弥补个人不足,做好以就业为目标的教育指导

(二)学生要自我求变,做到“三改”

改观念、改专业、改课程。改观念是指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承担责任,分担风险,勇于直面“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执行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校上下全员动员,全程参与学生就业工作。改专业是指高职院校深入研究和探讨社会需要,在人才培养和招生计划上做出调整,要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面向市场更新专业设置。改课程是指高职院校应在教学方面多开发应用型课程,对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旧专业课程进行替换式改革;还要开设好就业指导课程,通过课堂教育形式指导学生就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引导毕业生合理、科学择业、少走弯路。改课程还涉及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合理加入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内容,在心理教育课程中补充就业求职心理辅导和教育。

(四)政府社会应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拓宽基层就业渠道,各级主管部门应努力配合相关部门落实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积极为中小企业招聘广大毕业生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中小型企业吸纳广大毕业生的渠道作用。同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大学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职院校毕业生到村任職工作等基层就业项目,做好大学毕业生应征人伍服义务兵役工作等。在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一部分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用人单位的招聘歧视造成的,因此,各级用人单位应摒弃传统的招聘观念,尽快消除就业歧视和就业不公平现象,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身心存在缺陷的毕业生以及女大学毕业生一个平等的就业机会。

(五)开展树典型学先进活动,加强就业观和择业观教育,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求职工作坊”邀请企业家、公司人力资源进校园通过讲座、游戏、模拟面试场景等轻松愉快的方式为就业困难群体分享企业招聘流程及每个阶段的注意事项等,唤醒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意识。邀请学院近五年毕业生在工作岗位表现优秀的返校开展讲座和经验交流,以自主创业、公务员、考研、区域发展的重点行业产业、关键领域就业的分享求学、工作、创业经历的切身体会和成功经验,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就业困难群体,引导就业困难群体找到合适的职业目标。

(六)建立就业跟踪及反馈机制

就业困难群体信息资料库建立后,高职院校辅导员应主动与其家人取得联系,告知其在学校的学习和就业情况,及时宣传就业相关的政策和形式。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成员,每个家庭成员也会有自己的人脉关系,包括自己的同事、亲戚、朋友,可以充分利用这点来收集相关的就业信息。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家人共同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督促其主动就业。在校就业困难群体实行月报制度,争取在离校前基本实现就业;离校后就业困难群体应持续帮扶一年,做到主动联系一次,就业指导一次,推荐单位一次,切实做到就业困难群体“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

总之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实行就业帮扶能够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特殊群体的就业能力与竞争力,提升我国的就业水平,从而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参考文献:

[1]米学芹,夏林童,刘家友.大学高职特殊群体毕业生成因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2]陈昊.论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教育和引导[J].中国校外教育,2012.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高职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困境及全程化指导路径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创新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