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骨

2017-06-10 21:04王玉璋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骨气风骨

王玉璋

摘 要:“骨”的美学观念被逐渐引用到书法领域,本文从“骨力”、“风骨”、“骨气”、“骨势”等方面结合书论内容论述了书法中的“骨”,主要分析了魏晋时期的“风骨”。

关键词:骨力;风骨;骨气;骨势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4-0264-01

中国书法是抽象的线条艺术,线条则是书法的基础、灵魂,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惟一媒介。“骨”则是线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骨”的内涵及发展

“骨”字,《说文解字》云:“骨,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头隆骨也。”段玉裁云:“象形者,上大下小,象骨之隆起也。”《老子》中有“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此中“骨”为筋骨、骨骼之本意。后来,“骨”的美学观念被逐渐引用到书法领域,“骨力”、“风骨”、“骨气”、“骨势”等美学词汇开始大量的出现在书论之中。

二、古代书论中的“骨”

(一)先来谈谈“骨力”

《说文》中说:“骨,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头隆骨也。”其与“力”相结合来体现书法字体中力透纸背的势态。考察书法作品中的字是否有“骨力”,这就归到笔力或用笔,如东晋卫铄《笔阵图》中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肉微骨者谓之筋书,多骨微肉者谓之墨猪。”“骨力”还作为评价书法之重要美学范畴,如东晋卫瓘云:“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肉,靖得其骨。”

(二)“风骨”

魏晋书法以其独特之处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说其独特,是指此时期独具特色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社会动乱给人带来的遭际,士族阶层的崛起,人物品评之风的影响,玄学思潮和佛教精神的注入,儒道思想的固有影响, 这一切无不影响书法美学思想的发展,使这一时期的书法美学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此时的书法美学思想,把“风骨”这一概念引入其中。魏晋时期的书论中,“风”与“骨”是分开的。如,论及“风”时东晋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中云:“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袁昂《古今书评》中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风”字表现为“风格、风气”之意。然而,关于“骨”的书论,王羲之《书论》中的“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又如,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说:“一言以蔽,便书情顿极,使元常老骨,更蒙容造,子敬懦肌,不沉泉夜。”这里“骨”仅表现为一种书法形态的张力之美。魏晋书法美学理论中的风骨范畴,指称的是一种与纤圆、疏巧和浮弱无力相对的书法风貌,主要体现为一种笔力的雄健、奔逸、刚劲,它的基本特征在于明朗健康,遒劲而有力,使书法显示出笔力强健、端直峻整地力度美;它不取点画规矩,弃浮表之媚好,故书论家在提倡与运用它进行艺术批评时,赋予它以力的内容,实在是很自然的事。因此,有了笔力,或者说,表现了偏畸于瘦的笔力,其字格就必然会或坚挺,或强健,或遒劲,或正直。这就是“贵骨”意识孕育下中国书法中骨的审美内涵和显著的艺术特征。

(三)“骨气”

“气”字本意为口呼出之气的象形,其表示“气”的一种形态。其与“骨”字构成的“骨气”应该理解为“骨”的一种气质或形态。关于“骨气”的理解,其一,书法的骨法等气质。其二,书家的一种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先看书法层面的“骨气”。袁昂《古今书评》中曰:“陶隐居如吴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骏快。”还说:“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由此看出,文中“骨气”是纯粹的书法层面之含义,从不同角度表述“骨”的精神气质。再次,“骨气”表现为书家独立、高贵之人格魅力。由明入清的傅山为之代表。傅山在书法上提出“四宁四毋”的学术标准,并在作诗中表达了他的“骨气”思想。他说:“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变周孔,笔墨不可笃。”这些从他称赵子昂的书法为“奴书”可以找到一些端倪。他主张书家应有士大夫气节。这是难能可贵的。

(四)“骨势”

“骨”與“势”相结合来说明“骨”的形势、势态。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曰:“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由于“势”和“气”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书体的某种状态。故,“骨势”和“气骨”在某些书论中的意思相近。如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中曰:“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关于“骨势”的产生,其关键作用还是骨法用笔所形成的骨力之美。

三、“骨”在书法美学中的意义——骨法用笔

谢赫《六法论》之“骨法用笔”,虽然是在评说画法技要,但是干百年来也一直被书家们奉为要旨。这种美学追求仿佛从甲骨文时代就开始一以贯之,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曰:“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这里的“力透纸背”含有骨法用笔的意味,并且在清代达到了新的高度。以康有为、何绍基为代表的碑学家们对“骨法用笔”的热衷无疑给后代树立了一个典范;包世臣强调的“中实之美”,就是在追求骨力之美,康有为、赵之谦、李瑞清继承并发展了包世臣的这种美学追求。

参考文献:

[1]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2]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骨气风骨
白象:打造有骨气的民族品牌
吴刚:宴食亦有风骨,使馆里的国宴传奇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朽木颂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风骨”内涵
拓展延伸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风骨
风骨
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