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17-06-10 17:00落风
莫愁·时代人物 2017年5期
关键词:董卿陪伴

落风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播出之后,许多人对“晚会专业户”董卿大呼“真女神来了”,甚至有人说她:“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大众都大赞她有才华,董卿却笑言“我的才华是我爸逼出来的”,这是一句笑谈,也是董卿对父亲多年来虎性教育的理解与释怀。“我爸的‘虎,严厉只是表面,孩子成长的路上需要教导,也需要陪伴,更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方面,我爸做得很好。”

父亲的严厉让她学会了坚持

上大学之前,董卿一直笃定地认为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因为父亲之于年少时的董卿,实在不是一个愉快的存在。“在我爸心里,我仿佛不是个娇柔的女孩,而是一个需要驯服的不听话的坏小子。”

董卿7岁时,父亲给她定了“三大家规”:家规一,必须承担家务劳动,每天要洗碗、拖地,做力所能及的所有事情,不许叫苦,不许喊冤;家规二,必须按要求学习,当日事必须当日毕;家规三,每天必须到家对面的中学操场跑步,1000米的任务不能打折扣。自此,让董卿苦不堪言的时光开始了。

承担家务就不用说了,有困难的董卿创造条件也要做到,踩着凳子洗碗,拽着拖把擦地都是常事。读中学后,每年寒暑假,董卿都被要求勤工俭学,“我那时候各种零工都干过,宾馆清洁工、商场售货员、广播站广播员……那时候,我爸一到放假就给他的朋友打电话,‘我女儿放假了,去你那儿打工,不要钱。”

更让幼年董卿最难以接受的是,父亲命令她每天只能照一次镜子,穿妈妈再加工过的由大变小从旧改新的服装。有一次董卿表示反抗,父亲直接讥讽她:“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花时间照镜子还不如多看点书。”

多看点书自然是董卿必须做到的事。刚刚能识字,她就必须按父親的要求,每天抄成语、抄古诗,大声朗读并且背诵下来,稍微大一点,她就得抄写背诵古文。每年寒暑假,等待她的永远有各式书单。董卿从7岁起就被要求阅读父亲定制好的中外古典名著系列,时不时还要被提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次,她被问到《红楼梦》中薛宝钗和贾府的关系,董卿的回答不是很准确,结果父亲让做物理教师的妈妈专门把《红楼梦》中的人物画了张图表给她……

除了文学素养,身体锻炼也让董卿从小痛苦不已。有时天没亮父亲就把还在梦乡的董卿从床上提起来,让她到家门口的操场上跑 1000米。“正赶上学生出早操,我一个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觉特傻,整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像都看着自己。”

这样苦难的经历让董卿一度怀疑自己是父亲抱养的,直到长大后才慢慢理解。“他从小生长在农村,爷爷英年早逝,奶奶年龄很大才生下他,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十分穷困,一路走来全靠他的努力。他的经历让他特别笃信人的命运要靠自己改变,所以对我也有着这样的期望。虽然他的一些做法可能确实不可取,但他身为示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奋斗经历教育子女的用意依然值得借鉴。就好比多年逼迫成习惯,现在的我竟养成了阅读强迫症,再忙每天都得阅读一个小时,否则就会感觉像几天没洗澡一样难受。”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在董卿的印象中,父亲对她似乎永远都不满意。“小时候,我最害怕的就是吃饭。我们一家三口每天聚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也就吃饭那点工夫。一上桌,我爸就开始唠叨,你这个怎么怎么样,那个怎么怎么样,我经常是一边吃饭一边哭。我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我爸出差了,乐得手舞足蹈,总算能有两天看不见这个人了。”

不过董卿也承认,父亲虽然严厉,在自己的成长路上却从未曾缺席。

读初中时,董卿是学校的文艺活跃分子,她想毕业后报考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父女俩因此发生过最激烈的争吵,但在董卿去参加考试时,父亲却默默地陪在了她身边。

再后来,董卿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进校后董卿一度很自卑,因为外形不出众,形体表演始终跟不上节拍,找不到感觉。董卿因此郁郁寡欢,最后走出来,也是因为父亲。“那时他会不定时到学校看我,大概看出了端倪,有一次他给我留下了几本文学著作就走了。后来我发现其中一本莫泊桑的《人生》中,有一句话下面被画了线条:‘生活永远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是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无论是好的还是糟的时候,都一定要坚强。他不会煽情,但我知道他想要说什么了。”

这样的默默陪伴在董卿工作后更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董卿大学毕业后先后供职于浙江话剧团、浙江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2002年为了逃离安逸的生活选择北漂,进入央视西部频道。央视西部频道是一个非主流频道,彼时尚未在全国播出。整整两年,远在上海的父亲竟没在电视上见过董卿的身影。但在不知前途几何的那几年,父亲的电话和信件总会定时出现。电话中都是些不着边际的话题,但每每接到电话,董卿还是会莫名地心安。

2004年,央视音乐频道开播,几番考试后,董卿被叫到央视文艺中心领导的办公室谈话:“你愿不愿意到文艺中心来?”出了领导办公室,董卿狂喜地将第一个电话打给了妈妈:“我要到3套了,不再是12套了,你们能看见我了!”话刚说完,还没来得及听到妈妈的激动,一声尖叫就传来——原來,抢着听电话的父亲一个不留神,“啪”地一跤摔在了地板上……

再后来,董卿一步步做到了央视一姐的位置。过程很艰辛,也很幸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爸越来越爱我。”严厉背后是父亲的深情,误解背后是默默的陪伴,成年之后的董卿,理解了父亲的严厉,更感动于父亲一路的陪伴。“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父母的缺位是最可怕的,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

多年后成了某个侧面的他

因为父亲的严厉,董卿至今都记得15岁那年的一段经历。那年暑假,她被父亲安排到宾馆当清洁工,10个房间,20张床,她一个人打扫。宾馆的席梦思床垫特沉,董卿两个手抬都抬不动,还要一手抬着床垫,一手迅速地把床单塞进去,然后再把四周叠成平整的90度角。一上午董卿只打扫了两个房间,别人都去吃饭了,只有她还在傻乎乎地干着。董卿觉得特别委屈,父亲到宾馆去看她时,一向要强的她“哇”地一下就哭了,说太累了,不想干了。“结果,父亲很难得地摸了摸我的头,然后说了句:‘坚持一下。”

董卿和父亲的关系发生微妙的改变,是从她到杭州上大学开始的。父亲送她来到杭州,帮她料理妥当后,就要离开校园。董卿和父亲并肩走在夕阳辉映的小路上,心里一阵阵地暗暗高兴,感觉终于要逃脱父母的魔爪了,正得意着,转头一看,竟发现父亲一脸的依依不舍,他看着董卿,忍了忍才一字一句地说:“你自己小心点吧。”说完,立刻转身离去。“那种表情我从来没有见过,一脸不舍,眼里还泛着泪花,后来我想想,可能他想说点什么,但又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因为他从来没有尝试过用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对待我,跟我交流。”

父女俩真正和解是在大一寒假。董卿寒假回家后,父亲意外地提议外出吃饭。一家三口坐在一个安静的小角落里,吃着吃着,父亲突然举起了酒杯,冲董卿说:“我敬你一杯吧。”董卿一下愣了,父亲一抬手将酒倒入喉咙:“我跟你道个歉,我想了想,这么多年,我对你的教育有很多地方方式不对,你别往心里去。”董卿的眼泪一下掉了下来……那顿饭,从来不喝酒的董卿和父亲一起喝光了一瓶白酒。

董卿说现在父母对她依然很严厉,“虽然很长时间回不了家,但只要我在家待的时间超过两天,肯定就要开批斗会了——三个人围坐一块,由我爸主持会议:‘最近,你什么做得好?什么做得不好?不好是为什么不好,怎么改进?以前我会反驳,但现在会姑且听之,因为年纪越大就越知道,他们是真的为了我好。而且‘批斗我之后,他们也会做批评与自我批评。”

这样的家风似乎也遗传了下来。如今董卿已身为人母,儿子虽然不过两岁,却已然生活在她严厉的教育之下。父亲看到她严苛的样子,有时会大笑调侃:“看来你是想步我后尘!”每每此时,董卿也会幽上一默:“承让承让,我还要跟着姥爷继续修炼自我批评术。”

这是一段笑谈,也是某种传承。“虽然不可能是完完全全的复制,但我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也认同父亲的‘吃苦磨砺教育以及自我反省的精神,也许多年后,我会成为某个侧面的他。”

猜你喜欢
董卿陪伴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是一味最好的药
陪伴
有一种友情叫倪萍与董卿
最值得珍惜的,是无声的陪伴
董卿最有才华的四次救场
与中国诗词有不解之缘的董卿
董卿:腹有诗书气自华
董卿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