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周期下的流动性与资产价格

2017-06-13 11:27高占军
财经 2017年13期
关键词:流动性杠杆金融机构

高占军

对于投资者来说,须顺应环境积极调整,尽可能规避风险,以稳健的策略,静待市场新变化的出现

中国已进入紧缩周期,货币收紧和监管加强“双管齐下”,以达挤泡沫、去杠杆和防风险之效。受此影响,债券市场再次经历了跌宕起伏:收益率大幅上行,短端利率高启,期限利差缩小,收益率曲线扁平化甚至出现倒挂和M型形态;债券发行和交易萎缩,换手率显著下降;信用利差虽有扩大,但仍处历史较低水平,信用风险有待释放;企业和金融机构再融资受阻。对于投资者来说,须顺应环境积极调整,尽可能规避风险,以稳健的策略,静待市场新变化的出现。而监管者在保持政策高压的同时,也要审时度势和循序渐进,积极掌控局面,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双管齐下”的紧缩周期

这一轮紧缩周期,不唯中国,更是全球性的现象。种种迹象表明,與2016年不同,目前通缩已不再是全球共同挑战,各主要经济体都在逐渐摆脱困境,产出、物价和利率普遍回升(见表1)。

在此背景下,美国已进入正常的加息通道,美联储甚至准备于年内“缩表”。欧央行刺激政策接近尾声,减少债券购买的声音渐强——全球各大央行的货币政策,正从分化走向共振。中、美货币政策的联动尤其明显:美联储分别于2016年12月和2017年3月加息两次,人民银行每次都紧随其后,也连续上调政策利率。观察显示,此举或是意图将中美利差保持在某一水平,以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延缓资本外流。

中国的紧缩周期“双管齐下”,最初货币政策是焦点:央行自2016年8月开始在公开市场操作时“缩短放长”,于今年一季度两度调高政策利率,在3月底将表外理财纳入MPA(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宏观审慎评估)考核,都产生了很大反响。很多机构不得不做主动调整,从而对金融去杠杆起到了积极作用。MPA考核有力度,且愈加严厉,银行业金融机构较以前更加严肃对待,一些压力大的机构甚至疲于应对,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也感受到巨大压力。但因规则清晰,且人民银行在流动性的调控上,注重张弛有度,因此3月份表外理财首次纳入考核,虽压力沉重,仍平稳过渡。

而近期,各监管部门密集出台文件,对金融业进行专项治理,以达杜绝套利和不当行为,避免金融脱实向虚,从而专注于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这些文件涵盖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可谓空前。叠加人民银行的MPA管理,在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流动性的紧张可能加剧,资产价格不排除出现超预期的调整。当然,各方对目前监管协调的能力高度信任,对监管层在风险防范以及当危机出现苗头时的应紧水准高度认可,因此,局面失控的危险应当可以避免,但仍不能掉以轻心。

关注流动性、资金链与资产价格

流动性、资金链与资产价格是紧密联系的。流动性过度紧张,可能导致资金链紧绷甚至断裂,并引发资产价格大幅下挫,严重时甚至出现踩踏。当前的流动性呈现一种紧平衡的状态,即虽不宽松,总量上还是适度的。但从结构上看,流动性存在三大“短板”,需要警惕。因监管政策集中出台,叠加收紧的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开始去杠杆,全社会资产管理的格局在调整,银行委外赎回,表外资产压缩,通道业务削减,债券价格一定程度的下跌不可避免。

(一)流动性总量:紧平衡

流动性风险一向被视为金融体系的最大威胁。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诸多大牌金融机构的倒下,都是因为受到挤兑,资金抽逃,无法继续融得资金所致;而此负面效应的扩散引发的最严重后果,是市场参与者纷纷寻求自保,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枯竭,金融危机加重,经济危机爆发。在这一轮危机中,美国的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首当其冲。其后备受困扰的欧债危机,也概莫能外。

反观中国,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曾多次出现,但均被一一化解。大概人们印象最深的,一是2013年6月份的“钱荒”,二是2016年12月份部分金融机构资金链的险些断裂。其实,2010年底、2011年中和2015年初,类似的流动性紧张也发生过多起,因其影响仅限于金融体系局部,受到的关注度远没有前述两次那么高。

流动性问题的产生,通常与杠杆率过高有关,而参与者成分的日益复杂、金融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结以及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在不利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下,会加大流动性风险的暴露,并产生风险溢出。当前流动性虽不宽松,但总量还是适度的,总体上处于紧平衡的状态。这一方面压迫市场参与者去杠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避免压力过大,产生流动性风险。

(二)流动性结构:存在三大“短板”

2016年12月份的流动性风险消除后,市场获得了短暂的喘息,但并未真正平静。如今,货币市场利率全面上行并持续处于高位。与此相关,当前有几个反常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第一,在银行理财市场,四大行的理财产品成本最低,但如今其收益率开始达到甚至高于整个市场的平均水平,十分罕见。这说明银行体系的资金困难并非局部,不仅中、小银行理财资金紧张,大型商业银行的压力同样巨大(见图1)。

第二,银行大规模发行同业存单(NCD),其利率中枢逼近5%,为2015年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非但如此,自2013年下半年问世,同业存单利率在多数时间大幅低于理财产品收益率,而现在,已持平甚至高于理财产品收益率(见图2)。这显示资金需求不仅强,且十分迫切,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首当其冲。

第三,相较存款类金融机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日益困难,成本很高。其在银行间市场质押回购融资利率3月底4.88%,较存款类金融机构的2.82%高出206个基点(见图3)。考虑到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4万多亿元的回购融资中,占比高达30%以上,这种结构性矛盾是相当突出的。

(三)债券价格大幅下跌,去杠杆见效

今年以来,债券收益率上行较多,价格大幅下挫。比如,中债综合净价指数由102.22跌至98.80,下跌3.35%;十年期国债期货由97.33元跌至94.46元,跌去2.95%;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84个基点,十年期国债上行65个基点,企业债收益率上升更多。

这说明随着监管政策集中出台,叠加收紧的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开始去杠杆,且取得一定效果。如今,全社会资產管理的格局在调整,通道业务削减,银行委外赎回,表外资产压缩。

因中国金融市场参与者成分复杂,业务模式多样,且不同金融部门紧密连结,去杠杆很难一蹴而就。银行业总资产占其存款的比重,最近三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说明有相当多的资产不是由存款来支撑。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债权,最近三年由不到10万亿元增至27万亿元,反映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社会资产管理规模高达112万亿元(扣除重复计算后为78万亿元,见表2),银行体系委外规模15.7万亿元且增速很快(见表3和表4),银行表外资产99万亿元且表外资产占表内总资产的比重高达43%。

上述业务几乎涉及所有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且彼此之间盘根错节。所以,资产价格的调整可能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对此,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当前债券市场的体量已经很大:债券余额由三年前的不到30万亿元增至60多万亿元,现券交易量由40万亿元增至120万亿元,货币市场融资交易量由230万亿元增至800万亿元,且以隔夜融资为主。面对现在这个市场,需要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眼光、方式和理念来看待。

十字路口下的操作策略与政策建议

当前金融去杠杆已取得一定成效,这突出表现在两大方面:从市场角度看,短期融资的期限拉长,债券交易量萎缩,换手率显著下降,信用利差有所提高;从业务结构看,资产管理的格局正发生积极变化,通道业务削减,银行表外资产压缩,银行委外赎回。虽然有进展,但离目标达成仍相距甚远,无论是对于投资者还是监管层,可以说正处于十字路口。

虽然有理由担心流动性和资产价格调整的风险,但也不宜过度悲观,理由如下:第一,去杠杆需要收益率曲线有所上行,资金成本适度高企,中美利差保持一定水平,然而监管部门也未必希望利率升速过快或升幅过高导致新的风险;第二,债券收益率已经显著上行,若进一步提高,资产价格出现超预期调整,则投资价值可能显现;第三,监管压力若过大,货币政策可能会增加弹性以维持平衡;第四,下半年经济存在放缓的概率,而PPI同比增速会明显下降,对债市形成一定支撑。

金融机构在压力下被动去杠杆,压缩资产和削减负债不可避免。重要的是,顺应大势,在被动去杠杆的压力下进行主动的策略调整,才是明智选择:以同业负债对接理财的模式难以为继,便主动放弃;表外理财占表内资产的比重过大,应适当压缩;委外和通道业务过于激进,则积极清理,等等。

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先要生存,防范风险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此前提下,投资的标的可选择高信用、高流动性的债券;同时因曲线扁平,所以久期要短;由于流动性三大“短板”的存在,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要控制杠杆;重视套利操作而不是单纯的趋势投资,包括掉期利率与国债利率的利差缩窄策略,以及国债期货的套利策略等;当前市场的节奏相当快且超预期因素极多,所以波段机会不易把握,操作上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留下充分的进退空间。

对监管部门来说,去杠杆,自然要使金融机构处于压力之中,以促其压缩资产、削减负债,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应注意轻重缓急,并给市场以稳定预期。因当前流动性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资产调整的动作相当大,在本已收紧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再叠加重拳出击的各路监管重压,如协调不到位,可能加大发生意外事件的概率,留下不必要的风险隐患。在保持高压态势的同时,应审时度势,注意松紧适度和循序渐进,避免发生过激调整而导致局面失控。

最后,当风险出现时,并不总是需要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出面,正常情况下,大部分风险市场都能自行消化,此时就应当交给市场,让市场调节机制发挥作用。但是,当可能失控导致风险溢出时,则要求当局及时反应。

2016年末的债市暴跌,是一个经典案例。当时,风险集中出现并发生交织和共振,传导到其他市场,导致股市大跌,汇率贬值预期强化,风险溢出,市场失灵。此时,有关部门及时采取行动,一是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二是为“国海事件”谈判乃至解决方案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指导作用。这是非常必要的,若非如此,风险可能进一步发酵和扩散。

(作者为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编辑:王东)

猜你喜欢
流动性杠杆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过去谁加的杠杆?现在谁在去杠杆?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找到撬动改革的杠杆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组织成员流动性对组织学习中知识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