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17-06-13 01:21顾永康吴梓齐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本科生互联网+

顾永康+吴梓齐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在创新创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由于高校文科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创新创业指导不到位、实践教学缺乏等问题,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人文学科 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训练项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610300001Z)

一、引言

“概念的界定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1]“‘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互联网+计划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2] “互联网+”暗含无数可能,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在就业创业的浪潮中能否抓住机遇、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将对其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依据CNKI检索,国内以“本科生创新”为篇名的学术论文共944篇;博硕士论文共计10篇,其中博士论文1篇。以“本科生创业”为题名的文献共91篇;博硕士论文共计5篇。以“本科生创新创业”为篇名的文献共23篇;博硕士论文0篇。根据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等网站数据显示,相关专著有10-20部左右。

通过分析历年相关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可大致将我国研究本科生创新创业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5年)、发展阶段(2006—2009年)、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学界相关研究的主要特征为:

1.对比分析国内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例如,以江西省经管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为例,进行详细剖析,最后结合作者自己所在的省进行梳理整合,富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2. 从开展的本科生创新训练活动中看成效与不足。例如,《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探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等文章。

3.从已有的创新方面的教改经验出发进行归纳和探讨。例如,《基于导师制下_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_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对国内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化建设进行梳理与整合。

4.分析并提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例如,《浅谈生物技术本科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论文开展的研究。

总体看来,学界已有不少关于创新创业的论文,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政策相关方面学术论文及专著成果数量相对不足。

(二)国外研究现状

依据ProQuest和Springer link搜索“学生就业”,分别显示65条、72条。相关网站数据显示:AMAZON相关图书大约有30余本,E-bay相关图书大约有10余本。比如,Eunice Kanyi从学生、老师、政策制定者三个视角,探索了创新教育在高校的实施。总而言之,国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政策相关论文及专著较少,研究内容匮乏,需进一步深入。

三、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调查结果

(一)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意愿调查分析

为了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意愿的情况,课题组分别对江苏省省属普通高校,985及211高校的人文学科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省属普通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意愿调查情况: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为例,来自英语、日语、汉语言、对外汉语等专业500位同学填写了问卷。78%的调查对象家庭中父母没有创新创业经历或拥有自己的公司,但30%的调查对象表示对创新创业感兴趣,58%的调查对象创新创业的意愿一般。超过半数的人肯定了创新创业的积极意义,如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能更好地改善经济条件、解决就业。但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的障碍,88%的调查对象认为创新创业障碍主要由于缺乏资金和缺乏社会资源与人脉,78%的调查对象认为障碍主要由于缺乏工作经验。92%的调查对象表示认可O2O校园网上超市、校园自行车等创新创业形式,其中有40%的调查对象愿意尝试这样的创新创业形式。84%的调查对象很乐意借助互联网分享创新创业知识经验。

课题组同时还了解到58%的调查对象表示听说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42%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听说过。课题组希望通过提高受访者对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认识,帮助更多的人文学科本科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针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进行调研非常必要,因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缺乏”[3],“创新能力有待提高。”[4]

2. 985及211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意愿调查结果

课题组调查了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和江南大学三所985或211高校的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共有292名来自哲学、外国语言文学等人文专业的同学填写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1%的调查对象家庭中父母没有创新创业经历或拥有自己的公司,但40%的调查对象表示对创新创业感兴趣,45%的调查对象创新创业的意愿一般。超过80%的受访者肯定了创新创业的积极意义,但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的障碍,63%的调查对象认为创业障碍主要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83%的调查对象认为障碍主要是由于资金,74%的调查对象认为障碍主要由于缺乏工作经验。59%的调查对象表示听说过“互聯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其中38%的人表示希望自己参加。84%的调查对象表示认可O2O校园网上超市、校园自行车等创新创业形式,其中有48%的调查对象愿意尝试这样的创新创业形式。78%的调查对象表示很乐意借助互联网分享创新创业知识经验。

不论是普通高校还是985及211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都肯定了创新创业的积极作用,但大部分人的创新创业意愿并不强烈,究其原因:“(1)人文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侧重知识架构,更偏向人文素养培养,而创业往往以技术为导向。(2)人文学科学生中大部分为女生,女性更倾向于选择相对稳定的工作。(3)人文学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尚未觉醒。”[5]

(二)深入了解部分重点高校创新创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成果

为了深入了解重点高校人文学科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的意见,课题组对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部分同学进行了深度采访,他们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总体反馈如下:

优点:系统性地讲解了当下的就业形势,从企业和求职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时需要注意和养成的能力表现,再现了面试的所有流程。

缺点:行业分析过于单一,且与当下具体情况有脱节;讲解内容往往是高校老师认为企业期望求职者应该具备的知识或技能,与求职者真正希望接触到的内容有较大不同。

希望改进的地方:求职者更多地期望公司管理层来面对面地讲解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这样会更加行之有效,此外,很多求职者期望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给在校生提供有用的创新创业信息。

(三)深入了解高校创新创业课授课老师访谈对于人文学科本科生创业的看法

课题组对部分高校创新创业的授课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围绕“‘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这一主题,了解到了授课教师的看法和建议。

首先,相对于理工科类本科生,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更具难度,因为专业所限,创新创业内容多以创意取胜,缺少技术量,然而好的创意毕竟是少数,所以这点客观因素也给人文学科本科生创业增添了不少难度。

其次,就是资金问题。这两个问题不只局限于人文学科本科生。对于刚毕业、走向社会的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家庭的支持,但很多家庭也许无法支持孩子的创新创业梦想。此外,大学生获取外界资金的渠道有限,很多人可能因为资金问题而放弃自己的创新创业打算。

再次,是人文学科本科生普遍缺乏创业经验,而且不少高校也缺乏相关培训,不少人文学科本科生平时很少接触企业和相关创新创业人群,因此普遍缺少创新创业经验。

针对以上三点问题,课题组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第一,人文学科本科生创业要具备应有的创业素质,比如心理素质、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经济管理能力等,具备这些良好的素质对创业能提供很大的帮助。

第二,要依靠政府扶持大学生的创业政策,减轻创业初期的压力。

第三,政府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创业服务,在高校里开展创业教育,普及创业知识。帮助学生增加创业经验,树立创业意识。提供资金支持,帮助解决大学生创业初期的经济困难。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已引起了我国高校的普遍重视。”[6]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改进:

(1)创新思维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提升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英语专业为例,学校应该调整课程设置,多开设一些关于中外思想文化史、中外科技史的课程,引导学生将外国思想和传统思想理论进行比较,学会梳理事件发展的进程和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性;同时,高校教师在讲授国际商务等涉及案例分析的课程时,可以在课堂上补充与当前“互联网+”背景有关的成功商业案例和失败商业案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新的创业理念,开阔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當前高校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的通病。

(2)创新教育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7]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一些专业选修课和通识教育课上,安排部分学时由学生主讲,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尤其是高校的通识教育课,“作为一种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8],更应该在课程中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高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通识教育课,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国内外高校的优秀公开课。高校还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自由安排视频学习、作业和考试,从而使学生既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扩大知识面,又能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3)“创新学分”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施“创新学分”,旨在激励大学生创新,并将其纳入毕业考核的项目之一。“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管理决定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程度。”[9]赵环宇在《大学“创新学分”制的内涵及实施》中提到:“‘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学校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创新活动学分,一类是创新实践课程学分。” [10]目前,一些高校不仅将科研和实践活动的成果纳入了创新学分,还将各类与就业有关的技能证书纳入其中,丰富了创新学分的内涵,也更加能调动人文学科本科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高校还可以出台相关的奖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把“被动的”修学分变成“主动的”获学分。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根据相关研究,我们可将创业概念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创业概念为‘创建一个新企业的过程。次广义的创业概念是‘通过企业创造事业的过程,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即创建新企业和企业内部创业。广义的创业概念为‘创造新的事业的过程。”[11]对于人文学科本科生来说,创业不一定是创办新企业,其本质在于敏锐地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所谓创业就是整合各种有效资源使自身事业得到发展。对人文学科本科生来说,想要创业确实存在一些难题,如:缺少经贸管理类的综合知识,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等。“因此,对于多数文科生而言,创业应该就是广义上的创业,更是一种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12]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听到”自己的想法,更容易接触到有相同想法的伙伴,这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创业的门槛。而人文学科本科生的优势在于有更好的沟通能力,如果他们能同时掌握更多创业技能、形成创业想法的话,将有利于他们的创业。

因此,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采取如下策略来提升创业指导能力:1)调整课程设置并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指多设置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突出他们的主体作用;2)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并加强通识教育。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指积极鼓励学生跨院系修课或修双学位;加强通识教育指培养跨专业兴趣,拓展跨专业能力;3)鼓励学生参加创业类的竞赛,同时鼓励人文学科的老师积极担任指导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创业、学习创业,形成创业的氛围;4)积极营造创业环境并开展创业实践。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辅导课,与社会企业合作,让企业管理层走进课堂,向学生宣传企业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过程,倡导创业精神,营造创业环境。

从人文学科本科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应该采取如下策略来提升创业能力:1)使用社交网站全面展示专业特长、作品、文学评论,开拓视野,学习沟通技巧。2)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成立团队,利用互联网分享知识,不断打造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协作能力。

四、结语

正如“文学对社会诸多方面的影响日益凸显”[13],文学作品“内中蕴含深刻的文学内涵”[14],互联网对社会各方面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强大的指导功能。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提升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潮流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对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现状进行梳理,并从中寻求启示”[15] ,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正如有研究者从引路人视角,考察“成长小说的内涵”[16],从实用主义的视角分析“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与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 [17],并探讨如何“采用多种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18]。本文从“互联网+”时代背景出现,仔细考量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深入了解当前学生在创业准备方面的难题以及高校在创新创业指导方面的不足,并结合“互联网+”的背景,从学校和学生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提升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议。笔者也期待这一建议能够像文学作品中引路人一样,成为“指点迷津、排忧解难的航标”[19],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恰当的行动纲领。”[20]

参考文献

[1] 张军.江苏地区公办本科高校联盟试点研究[J].安徽文学,2013(11): 144.

[2] 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 新闻与写作,2015(5): 5.

[3] 张军,张平.自我发展理论下的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文学,2017(2): 134.

[4] 张军,张平.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研究[J]. 安徽文学,2017(3):115.

[5] 陆伟,商雷.基于工科院校文科生创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6(6):89.

[6] 張军,吴建兰.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和“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5): 266.

[7] 冯惠敏.我国内地高校推进通识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7(5):41.

[8] 宫辉力.通识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 39.

[9] 陆伟,商雷.基于工科院校文科生创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6(6):89.

[10] 赵环宇.大学“创新学分”制的内涵及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17.

[11] 董晓红.《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20.

[12] 曲桃,丁凌.文科生创业能力培养效果与改进方式调查研究——以西部高校为例[J].新闻世界,2014(11):201.

[13] 张军,吴建兰,纪楚楚. 索尔?贝娄国内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2016(1):77.

[14] 张军.美国华裔文学中“东方主义”的消解[J].江西社会科学, 2013(5):99.

[15] 张军. 高校联盟研究国内外现状综述及其对江苏地区公办本科高校联盟的启示[J].语文学刊,2013(8):67.

[16] 张军.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交相辉映——索尔·贝娄成长小说《勿失良辰》中的引路人研究[J].外语教学, 2013(6):78.

[17] 张军,吴建兰,赵亚珉.“实用主义”视角下的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与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研究[J].安徽文学,2013(10):81.

[18] 张军.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对美国民族认同的构建[J].河北学刊,2014(6):75.

[19] 张军.贝娄《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的引路人研究[J].外国文学,2013(3):78.

[20] 张军.建构历史轴线——索尔·贝娄成长小说《贝拉罗莎暗道》中的引路人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13(2):58.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本科生互联网+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