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供给侧与能源效率研究

2017-06-14 12:32蒋闯周进生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能源效率资源型城市影响因素

蒋闯++周进生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能源效率的改进能缓解经济增长过程中日益紧张的能源供需矛盾,是解决能源紧张引发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本文以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SBM-DEA模型测算了2008-2014年110个城市的能源效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资源型城市能源利用效率普遍低下,未来效率提升空间巨大;资源型城市的能源效率呈现出地理区域的差异性、城市类型的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国有化程度对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能源效率 影响因素

引言

2015年11月我国提出了以改善过剩产能、降低供给成本为目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能过剩和扩大供给两方面,共享经济带来了新思路。共享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的,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推动力。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资源型城市实现高效能、低污染的绿色经济的一项紧迫任务。研究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对于资源型城市在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有效利用资源优势,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等方面,将起到理论引领和规划发展战略的借鉴作用。

相关文献回顾

Patterson于1996年基于“帕累托效率”提出了能源效率的定義:用比较少的能源生产出同等数量的服务或者产出。Patterson认为能源效率度量的是固定能源投入下实际产出能力达到最大产出的程度或者在产出固定条件下所能实现的最小投入的程度。问题是如何定义产出和能源投入,按照涉及的投入、产出数量,能源效率可分为单要素框架下的能源效率和全要素框架下的能源效率。

早期能源效率的研究以单要素为主,然而单要素指标仅衡量了能源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其它投入要素对产出的影响,因此近年来单要素研究较少,学者们纷纷转入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在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做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对影响因素的考察多集中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价格、国有化程度等。在研究尺度上,多集中在国家、省际、行业等宏观层面,市级、产品或企业的研究较少,资源型城市作为与能源资源密切相关的一类城市,涉及的研究不多。韦文雪(2014)测算了2005-2012年29个资源型城市的能源效率,并设置了有无环境约束下两种情景,结果显示多数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在考虑环境因素时有所降低。李博等(2016)测算了2004-2012年102个资源型城市的能源效率,并按照地理区域、城市类型、资源类型进行分析。王七萍(2015)测算了华东六省27个资源型城市2012年的能源效率,结果表明不考虑环境约束条件下能源效率被高估。孙秀梅等(2016)以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按照城市类型测算了106个资源型城市2013年的碳排放效率。

以上研究对能源效率做了大量有益探索,由于选取评价指标不同、地区不同或时期不同,研究者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也有所不同,有时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而且由于研究时期较早,以“资源型城市”为对象的研究对“资源型城市”的范畴和概念界定不一致。鉴于此,本文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文件界定的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进一步揭示资源型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情况、影响因素情况,从而为我国资源型城市提升能源效率、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对象

国务院于2013年12月颁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文件,该文件将资源型城市定义为“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并将其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四类。资源型城市按照资源类型不同,分为矿产资源类和森工类。本文仅考察矿产资源类城市(地级市),共110个。参照国家统计局的地区划分方法,将110个城市根据所属省份划分为东、中、西和东北部,其中东部城市20个、中部37个、西部39个、东北部14个(篇幅所限,110座资源型城市略)。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在投入指标的选择上,本文选取劳动力、资本、能源作为计算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投入要素。在产出指标的选择上,考察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

投入指标包括:

劳动力投入。采用各市年末从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指标,数据来源于2008-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资本投入。采用固定资产投入作为资本投入数据,并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为2008年不变价格。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来源于2008-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能源投入。各市能源消费量作为能源投入,数据来源于各市2008-2014年统计年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省经济普查年鉴2008和2013、各市统计局和各省统计局公布的数字;部分数据根据单位GDP能耗与GDP二者推算而来。

产出指标包括:

期望产出。以各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期望产出,并用GDP指数进行平减,换算为2008年不变价格。数据来源:GDP数据(当年价格)来源于2008-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GDP指数来源于各市2008-2014年统计年鉴。

非期望产出。选用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数据来源于2008-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工业固体废物数据来自于《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各市环境状况公报、各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年份缺失数据根据插值法得到。

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测算

(一)效率测算

在效率测算前,涉及非期望产出的处理。非期望产出包含不只一个指标,运用熵权法计算环境污染指数,用来反映资源型城市环境综合污染情况。其值越大,代表非期望产出越多,即污染排放物越多(由于篇幅所限,污染指数结果略)。

根据设定指标,运用MaxDEA软件计算基于SBM-DEA模型的2008-2014年各资源型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由于篇幅所限,這里仅给出各年能源效率均值(见表1)。

(二)结果分析

总体分析。2008-2014年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值不到0.5,对资源的利用处于较低水平,能源效率提升空间巨大。

不同地理区域的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值比较。2008-2014年,东部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值最高(0.56),其次是东北地区(0.50),第三是西部(0.47),中部(0.43)最低。在地理区域上能源效率呈现出东部高于中西部的特征。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能源资源匮乏。但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丰富,技术水平先进,在环境保护的理念和环境的治理能力上都要优于中西部地区。相比之下,中西部资源城市处于内陆,生产所需的金融资本、人力资本、技术等各项条件均无法达到东部地区水平,因此该地区能源效率较低。

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值比较。按照城市类型划分,成长型城市的能源效率值最高(0.613)、其次是再生型(0.57),第三是成熟型(0.45),衰退型(0.38)最低。从再生、成长、成熟到衰退,能源效率均值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符合资源开发利用规律。再生与成长位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前期阶段,资源保障力度大,经济发展劲头足,能源利用率高,到了成熟和衰退阶段,资源依赖程度大,资源和能源面临逐步衰竭,能源效率低。王七萍(2015)用SBM-DEA模型测算华东六省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也得出再生型能源效率高于成熟型和衰退型的结论。

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确定

能源效率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本文考察以下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lsecond)。以各市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来表征,数据来源于2008-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经济发展水平(lavegdp)。以人均GDP来表征,并用人均GDP指数进行平减得到不变价格。各市人均GDP数据来源于2008-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人均GDP指数来源于各省、市2008-2014年统计年鉴。

能源价格(lprice)。该指标以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来衡量,折算为以2008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数据来源于各省、市2008-2014年统计年鉴。

开放程度(ltrade)。以进口贸易额占GDP比重来表征。数据来源于2008-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有化程度(lnational)。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数据来源于各省、市2008-2014年统计年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公报、各市统计局网站。

技术进步(ltec)。以万人拥有专利数(申请数)来衡量。数据来源:各市2008-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市2008-2014年统计年鉴、各省市知识产权厅(局)网站。

由于数据量级较大,因此各变量取对数,使数据更平稳,同时在一定程度克服模型共线性和异方差。

(二)模型选择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本文遵循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惯例,采用两种检验方式,即同质单位根检验LLC(Levin-Lin-Chu)和异质单位根检验Fisher-ADF。如果在两种检验中均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则认为该序列平稳,反之为不平稳。运用EVIEWS 9.0分别进行原序列和一阶差分后的单位根检验(见表2)。由检验结果得知,解释变量均是一阶单整,有可能存在稳定的线性组合。继续做协整Kao检验,得到T统计量,其相伴概率为0.0859,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模型选择。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来判定面板计量模型具体设定形式。F检验结果显示拒绝原假设, H检验的统计量相对应的概率是1,说明不能拒绝Hausman原假设,即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变量回归系数为0.136,在0.1%水平下显著。受地理区域、政策引导以及对资源依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其能源效率也不相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资源型城市,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快,新兴产业增加,相对降低了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一方面,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相互协调发展,形成了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又推动了经济发展步入“节能、清洁、高效”的良性循环轨道,不仅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还提升了能源效率。

其次,产业结构变量回归系数为-0.208,在5%水平下显著,表明资源型城市中第二产业占比高,会对能源效率有阻碍作用。第二产业占比高的资源型城市,以重工业、采掘业等为主导型产业,产出资源的同时又消耗很多能源,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低,与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不同步,产业结构不合理,已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抑制了能源效率的发挥。谢秀梅等(2015)的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占比高,会提升能源效率。而资源型城市往往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比重偏低,应当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注重旅游业、服务业、物流业等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

再次,国有化变量的系数为-0.03,在10%水平下显著。在国家建设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产业布局依托资源所在地域而兴建,包括相应配套的冶炼、化工、加工等国有企业,既节约了大量成本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国家贡献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的各种原材料及产品,保障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当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的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如企业人员冗余、老化设备淘汰更新速度慢、资产折旧摊销大、资源品味渐差等原因造成单位生产成本不断提升。部分国有矿业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变化要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提升缓慢,高耗能低产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步伐,造成部分能源效率的损失。因此,国有化程度的提高不是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提高的有利因素。

最后,能源价格、对外开放、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影响均不显著,这可能和所选取指标未能表征变量的涵义有关。由于数据所限,用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来近似代替能源价格,回归系数未通过显著检验。此外,技术进步未对能源效率产生显著作用,一是因为技术进步指标难以衡量,对能源效率影响难以说明;二是技術进步造成“能源回弹效应”,对能源效率的提升被回弹作用部分抵消。史丹(2006)的研究同样显示对外开放对能源效率没有显著作用,原因是对外开放以进出口额为表征,商品进出口额主要集中于少数省市,因此能源效率与对外开放没有相互对应关系。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110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测度2008-2014年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基础上运用面板计量模型分析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发现:我国资源型城市能源利用效率普遍低下,能源效率提升空间巨大;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呈现出地理区域的差异性、城市类型的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国有化程度对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

通过对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进行测算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能源利用效率上提升潜力巨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应结合区域的实际特点对区域政策加以完善,同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承接东部地区优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实现追赶效应。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集聚发展后劲。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经济发展水平高会显著促进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技术力量较强,具备相应配套设施,有足够资金支持主体产业发展。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依赖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抓好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行业内部结构作为提高能源效率的战略重点,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由低附加值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产业结构转变,由科技含量低的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转变,由高能耗、低效率的行业结构向低能耗、高效率的行业结构转变,最终实现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充分挖掘产业结构推动能源效率提升的潜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站在全局立场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由市场决定资源在企业中的流入和流出,按照市场资源配置原理,促使资源流向效率高的企业。三是树立自觉节约资源的意识,把节能降耗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及时淘汰技术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工艺、设备和装备。

采取“一城一策”的办法,因地制宜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国家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出台了一些有利于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促进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但是资源型城市由于所处地理区域不同、自然状况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城市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发展程度不同等,对政策的落实程度不同。建议采取“一城一策”的方式,在产业政策上对能源再开发、再利用、扩大勘探规模、增加开采区域等方面分别制定新标准,出台新政策,因地制宜的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韦文雪.基于SBM模型实证分析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J].商,2014(21)

2.李博,张文忠,余建辉.考虑环境约束的中国资源型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差异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3)

3.王七萍.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差异性分析—基于华东六省的比较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3)

4.孙秀梅,王格,董会忠,张慧.基于DEA与SE-SBM模型的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全国106个资源型地级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6(23)

5.谢秀梅,孙鹏,谭小景.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与区域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2015(14)

6.曾贤刚.我国能源效率、CO2减排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0,30(10)

7.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10)

猜你喜欢
能源效率资源型城市影响因素
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评价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带式输送机的能源效率研究
新能源汽车环境影响及能源效率探索
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的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