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画中国人居环境的宏图伟卷

2017-06-14 17:40徐晓飞
出版人 2017年6期
关键词:吴先生人居印刷

徐晓飞

《中国人居史》集吴良镛先生学术之大成,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

在当今中国建筑界乃至国际建筑界,有一位传奇人物,他不仅是教授、学者,还是建筑大师、书法家、画家,曾起草了《北京宪章》(国际建筑师协会,1999年),担任过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1985-1991)。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先生。

吴先生所创立的“中国人居环境科学”是基于对中国人居环境的历史加以科学地总结和提炼,并建立了现代人居环境的科学框架,所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通古博今、中西合璧、多学科融合”的特点,集吴先生学术之大成。“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创立是中国建筑学界近30年来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属于“国家级”重大理论成果,具有突出的创新性、领先性和科学性。吴良镛先生在创立“人居环境科学”的同时,也着手创作《中国人居史》。期间,吴先生“十年一剑,九易其稿”,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直与吴先生保持密切的出版联系,长期跟踪吴先生的创作进展,对于这个重要的选题抱着“势在必得”的决心。面对多家主动登门组稿的“大社”“名社”“强社”,吴先生经过慎重考虑,选择了在业界声誉卓著的建工社,而后者也没有让他失望。

编辑——整体运作

《中国人居史》稿件是近百万字的篇幅,通过九章内容系统地阐述中国人居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演进历程的“大部头”。社里把这个选题作为日后申报“国家级图书奖”的“种子选手”,不仅从编辑上要保证高质量发稿,而且从设计、印制上要保证高质量出版,最终成为精心组稿、精心编辑、精心设计、印装精美的精品图书。在具体运作上,采取了以责任编辑为“龙头”的“整体编辑”策略,即由责任编辑“牵头”,对稿件加工及校对质量负责、对装帧设计效果负责、对印前试验及印刷效果负责,相关部门从人员和制度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事实证明,这种“整体编辑”模式效率非常高,可以更好地发挥出版社的综合实力,形成一个强大的系统。

为了精益求精,《中国人居史》在运作过程中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质量保障措施。

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以荣获“国家级图书奖”为目标,凡是对提高出版质量的措施都尝试采用,在编辑出版“全流程”给予重点保障。

加强编辑力量,提高发稿质量——稿件内容非常丰富,并大量“引经据典”。只有逐条核实了出处和来源,编辑工作才能算“做到位”。为此,利用清华大学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和资料室强大的档案和检索功能,把稿件中所有“引文”都加以核实。这在整个编辑加工中是一个特别基础但工作量巨大的任务。

动态编辑——吴先生治学态度极其严谨,即便稿件已经成熟交稿之后,“大修小改”仍然不断。从2012年交稿到2014年出版的两年间,一直不断地跟随吴先生的步伐和节奏向更完美的方向前进。

加強设计质量——聘请了图书设计名家主持设计,最后的成品图书效果非常出色,端庄典雅、韵味十足,形式服务于内容、设计为内容添彩。

加强印前审读——尽管在前面的编辑、校对乃至设计阶段都精益求精,但是为确保质量,在付印前仍然组织了全面的审读,并请资深老编辑担任,结果还是发现了一些细小的遗漏性的错误。

保证印制质量——其一,书中彩色图片较多,故采用四色印刷;同时也有大量单色图片,为保证单色图片铺的底色均匀,全书采用了“四色+专色”的印刷工艺,并把专色用于标题、标注等细节之处,使整体图书的一致性得到保证。其二,封面采用了丝绸材质。这样做,并不是简单地追求高档或豪华,而是因为书中适合做封面图案的图片质量不佳,颗粒感强;如果印刷到纸张上,缺陷明显,而印刷在表面不平整的材料上(如布、丝绸),就可以有效地“化解”图片的缺陷。通过不同材料的印刷实验,从中选取了相对细腻的丝绸材料,最后的印刷效果非常出色。

注重细节——有两处做了特别的处理。其一,书中的图片来源非常广,每张图片都去找原稿,时间、精力、财力确实难以承担,但是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图片,比如馆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作品,通过与“故宫博物院”联系,取得授权并购买了高清大图。其二,在编辑阶段增加了三套“索引”(图索引、表索引、名词索引),尽管增加了一些工作量,但提高了编辑深度、方便读者使用。

进行印后审读——尽管在前面所有的环节都是高度精心对待的,但是仍然不能保证没有错误或在诸如排版、植字等操作中出现的新错误。为此,在印刷后装订前,再次进行了全书审读。这使我们对成品书的质量非常自信。

总之,就是认真再认真、严格再严格,把质量提升上去。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建工出版社这个系统的强大,这也是建工出版社在重大奖项中获奖不断的原因。在《中国人居史》的出版过程中,从沈元勤社长、王丽慧副总编辑,到分管出版的孙立波副社长、出版部赵子宽主任,都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多个部门的同事也都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其实,出一本好书,拼的是出版社整体实力。

报奖——如愿以偿

一本质量上乘的图书,即便完成印刷——出版工作是结束了,然而编辑工作并没有结束。对于《中国人居史》,后面还有申报“国家级图书奖”的重任要去完成。

为了宣传本书,同时积累报奖材料,2014年11月5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举行了《中国人居史》的首发式。参会专家对《中国人居史》给予高度评价,其中傅熹年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发言最为精彩:“吴先生进行的具有开创性的‘中国人居史的研究,融会了建筑史、规划史、园林史的很多方面;但又不是简单的‘三史合璧,而是更上一层楼,从更高的宏观角度进行考虑,融会贯通,做了综合性的全面研究。《中国人居史》包含了‘有别于一般历史的历史,有别于一般科学的科学,有别于一般文化的文化,有别于一般艺术的艺术的全新内容,属于前人尚未触及的领域,对学术发展和当代建设具有重大的开创性意义。”

在2016年下半年进行的“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申报中,我们依然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其中比较有特点的工作是组织“专家推荐意见”环节。

常规组织“专家推荐意见”的方式,第一种是把“表格”直接发给所聘请的专家,完全由专家填写。其优点是编辑比较省心省事,如果专家的学术水平也高,可能把意见“写透”;缺点是几个专家一般没有沟通,内容有可能“撞车”;或者专家所花的时间精力有限,也可能没有把握到“采分点”。第二种是专家填写,然后编辑对几份意见加以平衡和修改,再返回专家确认后定稿。这既保留了第一种方式的优点,也避免了第一种方式的缺点。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有“写不透”的可能。第一,专家不可能像编辑那样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写推荐意见;第二,专家的意见可能更多地集中在专业的评价,而评奖的“采分点”更加“立体”,几位专家可能都疏忽了其中某些“采分点”;第三,一般最多请三位专家,还是不够“集思广益”,有些关键性评语仍然可能没有挖掘出来或总结概括“不到位”。

《中国人居史》组织专家意见的方式,实际上另辟蹊径,采用了第三种方式,即先由编辑撰写“专家推荐意见”,然后请专家修改确认定稿。这种方式的前提是编辑对专业有深入的理解、对图书内容有深入的把握、对大量的专家意见有综合的归纳、总结和提炼能力。由于早在两年前召开过“首发式”,借此积累了较为充分的专家意见,故请速记公司把“首发式”视频文件整理成文字材料,从中汲取“营养”,撰写出具有学术高度、论证严谨、论点鲜明的“专家推荐意见”底稿。事实证明,如果编辑具有驾驭全局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所撰写的“专家推荐意见”,可以综合前两种方式的优点而避免前两种方式的不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国人居史》在“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审中脱颖而出荣获了“图书奖”,其评语为:“本书清晰地梳理出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人居建设的主题特征与成就,构建有序而又充实的整体研究框架,呼唤对本土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尊态度和文化自强精神,勾画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宏图伟卷。”■

(本文作者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华南分社社长)

猜你喜欢
吴先生人居印刷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把心交给印刷
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