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术精品,留住昆曲之美

2017-06-14 08:13周敬芝
出版人 2017年6期
关键词:张中行新秀昆曲

周敬芝

做好学术精品书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要做出精品书,还要用出版来引领学术的推进和发展,这才是出版人不可推卸的社会使命。

近年来,学术界急功近利之风甚嚣尘上,出版界受经营指标考核的层层倒逼,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的现象。因此,怎样尽可能多地生产出学术精品书,无愧于这个时代,是从事学术出版的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近期,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成功推出了《昆曲表演学》,笔者就此对学术精品图书生产过程中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提出一点管见。

深度挖掘学术“新秀”

一位评论家在《读张中行〈负暄琐话〉》中以幽默的笔触写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位新作家,他的名字叫张中行。首先是在报纸上,然后是在刊物上,经常能见到他的作品,谈人、谈事、谈文物、谈作文、文字淡雅如水,朴实无华,却又悄悄透着那么一股子隽永,令人回味不已。……看了作者小传,才知这位文坛新秀,走红那年已经八十有四”。其实张中行先生早已是令人景仰的大学者,可惜从1949年以后,一直以编辑为职业,过着甘于平淡的生活,不为人知。张中行系列作品的问世,除了先生深湛的学术功力之外,不得不归功于发现这位八十四高龄“新秀”的出版人的一双慧眼。其实,这双慧眼,也正是我们每个从事学术图书的编辑应该刻苦修炼的。

学术出版的艰难道路,始于如何发掘高端学术资源。知名学者、学界精英的著作早已成为各大出版社不惜成本苦苦追寻的目标,除了投身于激烈的热门资源之争外,着力发掘出像张中行先生这样的“新秀”,恐怕也是拓宽精品学术图书出版的一条创新之路。《昆曲表演学》的出版,就足以说明只要编辑具有精准的学术眼光,学术“新秀”不仅存在,而且还值得深度挖掘。

丁修询先生,已近九十高龄。先生儿时就曾“亲炙”昆曲,1954年到江苏省文化局任职后,进入了昆曲的故乡腹地,赏戏多,读书杂,交游广。丁先生有意识地与昆曲大家、研究者广泛接触,寻师访友,深入学习。昆曲界前辈甘贡三、沈传芷、宋选之、宋衡之、樊伯炎、张元和、爱新觉罗·毓婍(溥侗之女)等诸位师友,或口头、或书面为先生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昆曲信息和资料,可是他并不急于求成,而是甘坐几十年冷板凳,逐步积累资料,用水磨工夫来研究这门水磨艺术。丁先生把古典昆曲表演程式规范全都用文字详尽地记录了下来,对传统舞台技能进行了一次合乎科学范式的全面整理。因此,他把《昆曲表演学》书稿交到出版社来的时候,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出版者与作者之间,立刻达成了出版意向,不僅要出版,而且要做成精品书。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本著作的推出,将对昆曲艺术的保存起到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寻求更有价值的出版方向

学术出版要尊重学术研究的规律,我们不设定时间表;但是在编辑心中,要了解最新学术动态,一定有一张学术地图。这张地图,让我们了解最强的学科在全国高校、研究机构的分布,以及最优秀学者的研究动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与学者们及时互动。编辑对学术思潮要有敏锐度,要多参加学术研讨会,多与学者交流,了解学术的前沿动态,在交流中产生好选题好内容。力求站在学术出版的制高点,寻求更有价值的出版方向。

现在昆曲舞台表面繁荣,实际上危机四伏,昆曲濒临失传已经到了最严峻的时刻。昆曲濒临失传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正宗的昆曲传人及研究者们已相继离世。二是昆曲界许多有识之士早已察觉目前的昆曲虽然表面繁荣,实际上是“昆曲”名称仍在,而其实质已被偷换。这一实为隐性失传,是当前昆曲最大危机!所以把昆曲表演艺术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而且迫在眉睫,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一旦错过,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

《昆曲表演学》这部力作,不仅记述了昆曲各个行当的众多折子和角色的表演技术技巧,而且是从体系的高度加以系统的研究,可以说不仅在昆曲学术史上且在戏曲学术史上都是第一部。无怪乎《昆曲表演学》出版后,著名戏曲评论家刘厚生先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部书在昆曲和昆曲发展史上是早就应该有、现在终于有了的应运而生的书。这样的书理应在昆曲乃至整个戏曲界引起重视,并且长远地发挥作用。”

在与作者的交流中,我们还得知他收藏了江宁织造府的一个五品官员的手抄曲本。这位官员是一个票友,不是画家,他用毛笔给人物打的层次,和西洋画法完全不一样,但是很有中国古代戏曲表演的韵味,这是现代画家画不出来的。而且这又是他的独家收藏,市面上也从未见过,用在本书中作为插图再合适不过了,并且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为后人研究昆曲提供了更多宝贵的一手资料。

向全方位的学术活动发展

学术出版从单纯的纸质出版向全方位的学术活动发展,书与活动的互动,极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昆曲表演学》在出版后短短一年时间里,参加了在苏州召开的昆曲研究学术讨论会,获得了与会学者的高度赞誉,一致认为该书对永远保存昆曲资料、对昆曲艺术的保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将是昆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料。到目前为止,在昆曲研究方面还没有著作可以超越它。我们还协助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邀请了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王芳老师,向全国读者推介了这本厚实的著作,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回报。

《昆曲表演学》不断地获得各种级别的奖项,说明我们的出版成就得到了学界和出版界的普遍认同。该书不仅获得了华东教育类图书三等奖,以及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基金,而且获得了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昆曲表演学》的成功出版,让我们品尝到了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去寻找高端学术出版资源的喜悦。

《昆曲表演学》的书名是被称为“中国最后的闺秀”张充和生前题写,她昆曲事业的继承人陈安娜在收到样书后,写信回复:“相信能对一些现代汤显祖们的自得自满、随意篡改有所匡正。”这句话是对这本书的高度肯定,也给了我们出版人极大的鼓舞。做好学术精品书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要做出精品书,还要用出版来引领学术的推进和发展,这才是出版人不可推卸的社会使命。

猜你喜欢
张中行新秀昆曲
新秀擂台
新秀擂台
新秀擂台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张中行的两次自责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新秀XS-1
浅论张中行、周振甫先生的文言文阅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