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好的读书与读书的静好

2017-06-14 21:37张健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心性心态意境

和“不忘初心”这个词差不多,“静好”这个词,也是新近才频繁出现的,我很喜欢这个词。安静而美好,一个很有意境并充满想象张力的词,它代表一种围上身来的静谧的氛围,一种恬静而舒悦的意境,一种安详而又美好的情愫。

静好是和读书很搭的一个词。看到这个词,你好像能感受到读书人沉浸在静的氛围、环境中读书的那种忘我投入,那种和谐美好。真的是一幅画、一首诗、一种景,令人心仪,心动而向往之。读书与静好的搭还可作更深层次的理性解读,读书是需要静好心态和环境保证的。在这个意义上,静好是手段层面的存在。反过来,读书又成就了生命的静好。静好又成了目的。这就叫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一件事情的目的和手段完美地同一于一个美好事物或者说情境之上,真的是够奇妙而且不多见。

静好的读书。读书需要静好,这是由读书这件事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读书是心智投入、思想浸没的精神活动。要求人必须能“入得进”,方能“悟得出”。这就对读书的环境、心态和过程提出了要求。第一,环境的静美。这样的环境才有利于人排除干扰、思维集中,顺利地进入书的意境或思想天地之中。唐代刘禹锡的书房,名为陋室,实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得很;而且在“阅金经”之时,还可以“调素琴”,美妙得很。如此静美的环境当然能助益读书。这也是历来文人都很重视讲究书房的缘故。第二,心态的静定。读书必须要有一个静定的心态。要静得下心来,安得下神来,心态平和,气定神闲,方能读得进。设若你读书时,心里跟猫抓似的、长草似的,能读得进书吗?即便伏在案头作读书状,也是不知所读何意,自欺欺人。第三,过程的静专。读书的整个过程都要求要做到专静纯一。宋代大儒程颐当年在岳麓书院讲学就要求学子读书要忌“躁妄”,贵“静专”,做到用心不杂,沉潜其中,心静理明,入乎其内,渐见意味,读有所获。倘若心神不专,分心旁骛,或心气浮躁,目观于书,神游其外,哪里能领略书的旨趣和美妙。

读书的静好。读书的静好是指读书所成全的生命境界和成就。世间事物的静好都是一个过程。花朵不经历生长,不会绽放;果实没有成熟的过程,不会甘甜。生命没有蛰伏,哪有腾越;思想不经由“爬坡”,岂可登顶。读书给生命带来的静好也是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静好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给予人精神成长的能源。人的成长不仅有生理的,还有精神的。精神的成长高于生理的成长,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而精神成长最重要的能源就是书的精神滋养和知识灌浆。有了书的思想打底、精神铺垫,心灵才有家,生命才有路。二是修养人的心性。心性的修养是需要书香濡染的。在静美的读书中,在独处的成长中,在精神和思想修炼的皈依中,会帮助我们“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林语堂《大荒集·论读书》)。使人变得高贵而有涵养,包容而有情怀,平易而有亲和,儒雅而有修养。这些都是因了读书赋予他们幽雅和安宁的力量,升华了人的心性。三是赋予人自信的力量。真正的读书人,因为底蕴丰厚,知识丰盈,都有一种内在的自信和靜定的力量。他们无须趋附他人,也无意众声喧哗,往往不慕时风,独具我思;不和众嚣,独具我见。这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语)的自信风采和生命标高,生命静好、人格独立的超越境界,令人崇敬和追慕。

(张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三级教授、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猜你喜欢
心性心态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心性与现实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SUMMARIES OF ARTICLES
做谦逊的人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还是“看掐架”心态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胡宏心性观中的“儒佛之辨”